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同是以血書者 王國維為何說宋徽宗趙佶與南唐後主李煜不同?

同是以血書者 王國維為何說宋徽宗趙佶與南唐後主李煜不同?

前言

昨天回答了一個問題:你怎麼賞析《宴山亭·北行見杏花》?跟南唐後主的詞有不同嗎?



宋徽宗留下來的詞中,這首《宴山亭·北行見杏花》最為知名。

趙佶與李煜都是亡國之君,經歷非常相似。甚至有人說趙佶是李煜轉世而來,當年李煜在北宋受到的屈辱,讓趙佶在金兵那裡重新體驗了一遍。

這當然是小說家的杜撰了。不過,因為相同的經歷,他們在詩詞中透露出來的情感也比較相似。至於他們之間的不同,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的有相關的論述。

同是以血書者 王國維為何說宋徽宗趙佶與南唐後主李煜不同?

一、王國維筆下 宋徽宗與南唐後主相似處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


尼采謂:「一切文學,余愛以血書者。」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詞亦略似之。

王國維引用了尼採的一句話:一切文學中,我最喜愛用血淚寫成的作品。宋徽宗和南唐後主兩個人被俘以後的作品都是字字血淚。所以王國維說,李後主的詞,是貨真價實的「血書」,後面又跟了一句,宋朝的徽宗皇帝那首《燕山亭》也有點這個意思。

不僅王國維提到的這首詞與李煜相似,趙佶其他的作品,也有身世之嘆、故國之悲,例如這首《眼兒媚》:


玉京曾憶舊繁華。萬里帝王家。瓊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花城人去今蕭索,春夢繞胡沙。家山何處,忍聽羌笛,吹徹梅花。

玉京曾憶舊繁華,主語不是「玉京」,一座城當然不會自己回憶什麼繁華,這是詩家語的倒序加省略之法。主語被省略,(我)回憶過去繁華的京城,萬里江山都是我的家呀。有多麼繁華呢? 奢華的宮殿之中,從早到晚都是鶯歌燕舞。下闋一轉,如今我們被俘離開了家鄉汴京,在遙遠的蠻夷之地做著思鄉之夢。故鄉啊,你在哪裡?耳邊響起的笛聲(梅花落是笛曲)讓我如何忍心聽下去呢。

這種心情在李煜的很多詞作中都可以見到,比如這首《破陣子》李煜 (五代)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這兩首詞真得很像,上半闕回憶故國,前兩句是時間與空間,後兩句和宋徽宗一樣,寫出了故都的繁華,第五句以反問轉折收尾:我們過慣了幸福的美好生活,何曾見識過戰爭呢?

下半闕分了兩個時間,前兩句寫了現實中的痛苦,一旦成了俘虜,人瘦發白憔悴如斯,就這樣毫無希望地消磨著時光。結尾三句很妙,特地又把時間拉回到戰敗的那一天,大廈將傾,管弦還在演奏,君臣之間只剩下無可奈何的抹眼淚了。這首詞在結構上比宋徽宗複雜一些。

看完這兩首詞,與其說是對於故國的回憶,不如說對於自己以前高質量生活的回憶。兩個一國之君成了階下囚,以往的尊嚴和榮華富貴轉瞬成過眼煙雲。亡國奴的恥辱與悲慘的遭遇,讓這兩個人成為了「以血書者」,可憐可恨可悲。

這是他們的相似之處,那麼不同之處在哪裡呢?

同是以血書者 王國維為何說宋徽宗趙佶與南唐後主李煜不同?


二、 王國維評價趙佶與李煜的不同之處

王國維接著說出了兩個人的不同之處:


然道君不過自道身世之戚,後主則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趙佶心裏面裝著的僅僅是他自己而已,但是李後主不同。王國維從其作品中感覺到,李煜有佛祖和基督為承擔人類的罪惡而去受苦的意思。

好像李煜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代替天下受苦的人們去經歷磨難,所以說這兩位「以血書者」,其境界還是有大小之分的。

譚獻說過,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 。

李煜未必有這個心,但是他的作品中卻能夠讓王國維感覺出來有這個意思。

那麼,如何看出兩人思想境界上的不同呢?

同是以血書者 王國維為何說宋徽宗趙佶與南唐後主李煜不同?


三、其大小固不同 兩人作品的比較

我們先看一下趙佶的這首《宴山亭·北行見杏花》:


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燕脂勻注。新樣靚妝,艷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愁苦,問院落凄涼,幾番春暮?憑寄離恨重重,這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裡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

這是一首非常優秀的詠物詞,其中的杏花被賦予了人格精神,以其冰清玉潔的品質、燕脂勻注的美貌,令仙女都自慚形穢。可惜光陰催花老,偏又經受一陣雨打風吹。在一個凄涼院落,花與人相對,物我相憐,愁苦凄涼。宋徽宗被俘北上,杏花因風飄落,有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

燕子歸來,如何能理解我的痛苦呢,更增添了重重的離恨。回想故國,遠隔千山萬水。如何不讓我思念呢?只有進入夢鄉,才能見到依稀的印記。但是,如今連思鄉之夢也做不成了。

這首詞真實感人,不經歷痛徹心扉的苦難,寫不出這種作品,因此被王國維認為是」以血書者也「。

但是王國維認為他的作品,更多的」自道身世之戚「而已,李煜的作品就比趙佶偉大多了。他的優秀作品大多寫於被俘以後。我們看幾首李煜的詞。

《相見歡》: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這首小令沒有用太多的意象,只有風雨中凋謝的林花。一開始借物起興,寥寥幾句寫出了自然界的無情與人生的痛苦。寫的是花也是人,自然界中」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生活中」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李煜寫的是自己、還是世界上所有不幸的人呢?見仁見智吧。

還有這首著名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首詞分四段,每一段兩句,都是情和景的融合。最後一段問君,是自問然後自答,將愁比作東流不盡的春水。這一段被歐陽修學了去: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歐陽修沒有這種亡國之痛,只能寫寫離愁。而李煜將家國之痛寫入其中,自然比歐陽修厚重的多。

在王國維的眼中,李煜的詞中不僅僅是自己的血和淚,而是所有受苦受難者的血和淚。所以說:其大小固不同矣。

同是以血書者 王國維為何說宋徽宗趙佶與南唐後主李煜不同?


?結束語

亡國之痛黍離之悲,是很多文人騷客筆下的題材。但是從一國之君的文中道出則不同,畢竟地位落差太大,所以就更加震撼人心。

題主所提的這個問題,趙佶詞與跟南唐後主的詞有不同嗎?王國維已經給出了答案, 他認為二人的區別在於,一個人只是寫自己,另一個人在寫普天下受苦受難的人。

讀宋徽宗的作品,只是他這個太可憐,讀李煜的作品,會憐憫所有不幸的人。

@老街味道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在唐宋元朝默默無聞 因這4個貴人逐漸登上頂峰

陸遊前妻唐婉的釵頭鳳為什麼不符合欽定詞譜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