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寵物 > 我們該如何與寵物告別?

我們該如何與寵物告別?

寫在前面

養寵物好多年,到最後,有一件事是你我必須面對的——它們的離去。

我們可以想像每一個鏟屎官此時面對的痛苦和無助,所以這期的「一心」,就想來聊聊「我們應該如何與寵物告別」這一沉重的話題。

作者:羊陀 / 心理諮詢師

編輯:揚羽

陪伴多年的老朋友離開了,在我們心裡留下一個空洞。傷心、酸楚和失落,留戀、不舍與愧疚,紛至沓來。最傷心的時候,不能回想有關於它的任何事情,甚至,你決定不再養寵物,無法再次承受分離的痛苦。

時間會令痛苦漸漸減輕,當然,空洞依舊無法填補。

社會上的某些人會覺得小題大做:「不就是個動物嘛!」但養過寵物的人都知道,它是你最好的朋友。我們都需要找出專門的時間,允許自己鄭重地向它道別。

我們應該如何告別

那麼,面對寵物的離去,到底應該怎麼消化悲傷的情緒呢?我們有以下5點建議。

消化事實

消化寵物離開的事實需要時間,悲傷之外,你可能還有很多遺憾。

你有自己的事業和生活,沒能多陪陪它,你會希望當初能對它更好一點;或者,你猜測,如果做了別的醫療決定,它會不會晚點走,會不會少一些痛苦?時間不能倒流,但你試圖用這樣的方式挽留些什麼。

事實上,你已經做得足夠好了。你會這麼想,只是因為太捨不得了。

建議把它的離開告訴周圍的人。附近的寵物店、常去的寵物醫院、曬寵物的微信群、寵物火化場,你會發現,小夥伴們很能理解失去它的悲傷,也會安慰到你。

和他們的聊天,能夠讓消化事實的階段沒那麼艱難。

向它告別

它的離去,在你心裡留下了一個巨大的空洞,好像關於它的事情,都一併消失了。所有家裡家外的用具、場景,也在提醒你有關它的過往。

所以,你需要正式向它告別。可以是火化或埋葬的時候遺體告別,可以是對著它的照片說話,也可以寫一封信給它。你需要這樣的儀式,來允許自己放下。

然後,可以整理一下它的東西,留下幾件紀念品,其他都打包收好或者送人。

整理回憶

回憶是有好處的,回憶幫助你記住曾經在一起的日子,和它生命的意義。

它的形體湮滅了,有關於它的記憶卻一直留在你心裡。死亡並沒有把一切都帶走,這是新的階段,它活著的新的方式。

留出不被打擾的一段時間:或者一個人靜靜地回想;或者和有類似經歷的朋友聊聊;甚至可以招呼大家一起,辦個非正式的小型追思會。給大家講講悲傷和不舍,講講它曾帶來的親密和歡樂——

你第一次帶它回家的時候,它對新環境的反應?

熟悉了之後它的表現是?

它是萌系還是高冷系?

它如何迎接你回家?

它怎麼表達不滿?

它怎麼要吃的?

它會眼饞你的食物嗎?

它在哪裡睡覺,睡成什麼姿勢?

它和家裡人怎樣互動,和外人呢?

它最喜歡的家人是誰,最喜歡的動物夥伴是誰?

在有它相伴的歲月里,你的人生發生了什麼變化?

初見時它是什麼樣子,你是什麼樣子?

它離開後,你的心愿達成了嗎?

它見證了你怎樣的歲月?

用這一連串的問題,來整理你與它的回憶,幫助你感知,死亡並不是一切的結束。

找出它生命的意義

冥冥之中,你們的生命,被緊緊聯繫在了一起。

你是它生命的見證者,它必然也是你某段人生的見證者。這樣一位朋友和家人,值得花時間來送別。

每一個它都在某人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有位朋友抑鬱了,大家湊錢買了一隻拉布拉多送他。一年後,奄奄一息的抑鬱患者,儼然一名生龍活虎的模範狗爸爸。

有小朋友受了挫折後,吃光了珍藏的全部餅乾之後,計劃跳樓。一隻大橘貓突然湊過來,上上下下舔遍他整張臉。他被舔得恢復生機,不想去死了。

更多的人為了生活疲憊不堪,只有回到家抱起愛寵的那一刻,才能感覺到生活的柔軟和溫暖。

你相信「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特定的使命」嗎?也許,它也一定背負著某種使命。比如,讓你在那一段不易的人生中,不孤單,不沉淪。比如,在若干年內,溫暖你的內心。

體會它所帶給你的,找出生命的意義。

死後的生命

最後,你相信死後的生命嗎?

一旦你發現了它生命的意義,無論你是否相信死後的世界,「它完成了使命,回到寵物星球去了」——這樣孩子氣的想法,仍然會讓你感到安慰。

道別儀式是如何起作用的?

弗洛伊德在他劃時代的作品《哀傷與抑鬱》(Freud,1927)里,表達了這樣一層意思:

失去重要的他人,對我們來說特別難以消化。這一喪失讓我們覺得失去了和對方的連接,內心裡對方的影像好像也一併消失了。

當然事實並非如此。

但是,哀悼它在現實中的離開,回憶和它在一起的歲月,以這樣的方式和它告別,接受它以另外的形式活在我們心裡,也是需要一些時間的。

它的生命終結了,我們內心仍然保有它的形象,這就是「客體恆常性」(Object Constancy)。而哀悼的過程,將它銘記於心的過程,叫做內攝性認同(Int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什麼是客體恆常性?

我們先來理解一下什麼是「客體」(Object)。

精神分析的關係學派里,為了描述和他人互動的主觀體驗,會把當事人稱為主體(Subject),把對於當事人比較重要的他人,稱為客體(Object)。

擁有客體恆常性,意味著人們有能力,保留重要他人在心中映射出的穩定圖像(Fraiberg, 1969)。

對剛出生的嬰兒來說,並沒有客體恆常性,爸爸媽媽照顧自己的時候,他們存在;離開了,就不存在。

嬰兒要經過兩三年的心理發育,慢慢發展出「客體恆常性」。意識到對方不在身邊的時候,也是存在的,並且因此能夠忍受自己的需求沒有被立即回應。

這個忍受延遲回應的能力,也在緩慢的發展。往往母親會有一種本能,知道應該立即回應新生兒,知道可以稍微延遲滿足大一點的嬰兒。

發展出客體恆常性,靠的是心理上內攝性認同的機制。

什麼是內攝性認同?

內攝性認同的整個心理過程是這樣的:

嬰兒感到飢餓,母親意識到後餵養嬰兒,嬰兒覺得很滿足。當嬰兒再飢餓的時候,他就開始預想自己需要的那個餵養乳房,當他得到了餵養時,就會知足地安靜下來;而如果不是他要的餵養乳房,那麼嬰兒就會表現的更惱怒。這樣,嬰兒在滿意或沮喪的情緒狀態下,建立起了相對應的想法,嬰兒的思考力得到發展。

多次滿足使得嬰兒在內心建立了關於母親的乳房的模糊形象,在飢餓的時候,嬰兒可以確定,媽媽就在某處,會很快來滿足自己。

這時候,嬰兒靠內心中有關於乳房的記憶,也就是攝入到內心有關乳房的感知覺記憶,來忍受短暫的等待時光。

內攝性認同幫我們接受寵物的離開

當然,我們現在已經長大,不再是小嬰兒了,所以不再仰仗他人的照顧才能存活。親人朋友離開了,多難過也會想方設法活下去。

小嬰兒需要內攝性認同幫助自己熬過等待的時間,我們也需要內攝性認同,來把寵物的記憶保存在心底,接受它們生命的消亡。

內攝性認同讓我們在心裡保有對方的音容笑貌,相處的記憶。當與他們分開,我們也能通過回憶,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對方的存在。所以,內攝性認同幫助我們承受對方的離去,幫助我們完成哀悼。

我們度過分離、喪失、告別的方式,一如生命之初:我們忍受對方不再出現在現實中,珍藏他們留下的美好回憶,接受對方換成這種方式活在我們心裡。

它的生命,對世界、對你,都有特別的意義。有關於它的回憶不會真正消失,這是新的階段,它活著的新的方式。

這份記憶不需要完美,它可能有很多疏漏的、逗逼的細節,至今想來,還會讓你大笑不止。這份記憶會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以這樣的方式,對方仍然活在我們的生命里。

你不需要是完美的主人,它也不需要是一隻完美的寵物。你們相伴的日子,是平凡人生里互放的光亮。

寵物的離開總是讓人難過,它給了你全然的關注和依戀,你也享受著這樣舒心的待遇。它的突然離開,常常讓人茫然無措,不知道如何是好。

這時候你需要一些指引,也需要家人和朋友們的支持。允許自己花時間哀悼,而不是借酒消愁放縱自己,或者因逃避而做出傷人傷己的舉動。

正視現實,按照我們談到的建議,一點、一點完成道別,即使過程艱難,也最終會平安度過,獲得心靈的寧靜。

?????

最後:

有什麼話想對離開你的它說嗎?

訴說你和它的故事,期望這能幫你緩解傷痛

若覺得這篇文章有用的話,也請點個在看呀~

References: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犬一話 的精彩文章:

TAG:一犬一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