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舊器如新才是寶,看懂才是真行家:看看這些館藏瓷器有多新

舊器如新才是寶,看懂才是真行家:看看這些館藏瓷器有多新

台北故宮博物院內收藏有自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所藏來自北京故宮、瀋陽故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的皇家舊藏。看看這些瓷器,在燈光下是否舊器如新。要是放到地攤上,估計不少人會認為是「假貨」。

鑒別這類瓷器需要很犀利的眼光,遇見真精品已經是不易,新就是難上加難,新的就是品相,同樣500年以上的東西如果真精值100萬,那具備真精新的話就可能是1000萬甚至更多,遇到不敢認的更多,只有特殊封閉的條件下如新釉面才能保存,即使窖藏如果沒有比較好封閉的條件,地下水和土照樣沁蝕。墓葬也是如此,不是高等級墓葬,東西很難很好的保存,能有如新的釉面物品肯定是放置在密閉防潮的環境。玩瓷片最大壞處就是不能認真精新的東西,瓷片多數來自於窯址和古代廢棄場地層,除了沁還有大量當初的不良品,完全照這些瓷片特徵找到老東西有一定的道理,但真正的好品往往容易看錯,所謂新,就是釉光像剛燒出來的新瓷,沒有老瓷釉面老化後特有的酥光,不是一眼能定新老的。

真、精、新,不知何時慢慢成為了古董收藏的最高標準,尤其是新——其實是給了贗品一個最適合生存的絕佳環境。

在社會上主流為文人雅士私人收藏、恥於公開交易的年代裡,古董文玩的審美範疇基本上沒有遠離文化、藝術等元素,俗話說標準很靠譜。

隨著拍賣逐漸佔據國內藝術交易市場的制高點,隨著藝術品投資功能徹底驅趕了收藏動機,當國人心中的古董概念與股票無異時,延續了幾千年的古董審美標準就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一切緣於初級階段的商業文明。

以瓷器為例,清三代瓷器由於距今時間較短僅二三百年,用精和新的審美標準衡量似乎無可厚非,加之當時的工藝水準已經達到高峰,將器物做成美輪美奐的炫目效果應該成為人們追求的最高境界。

但是,如果我們把中國古瓷收藏,等同於清三代瓷器收藏,就大錯特錯了。然而,現實告訴我們:如今的拍賣場主導的國內古董收藏市場,幾乎已經是清三代一統天下。

雖然沒有準確的統計數據,但我們可以想像這樣的場景:今天,代表著中國精英、財富階層的高端人群家中,擁有的都是已成天價的清三代,並引以為豪。

可是,另一幅場景卻是:在西方那些主要的博物館中,展示中國藏品的展櫃中,位於最重要位置的瓷器展品中,幾乎沒有清三代的位置。

在以宋瓷為代表的高古瓷器,其審美標準並非簡單的真、精、新,甚至恰恰與精、新相悖,那些以古樸、率性、寫意等為審美關鍵詞的器物,其實是與充滿浮躁、炫耀的現代商業審美格格不入的,也正因為此,這些高古瓷一下子很難被普通人所理解、欣賞和喜愛。

相距今天近千年的那些高古瓷器,殘缺美」實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審美元素,但如今又有幾人能夠欣賞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半山古玩 的精彩文章:

錫壺收藏的樂趣,是在於淘買過程

TAG:半山古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