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淺談書法之變化,縱觀歷代書家之變化,我們該怎樣去求變

淺談書法之變化,縱觀歷代書家之變化,我們該怎樣去求變

你好,歡迎來到「維知書法」,我們今天來聊聊書法之變化。

自有書來,千變萬化,雖雲一體,各有千秋,承接而紛呈,方圓則不同。篆參隸,破玉筋有風骨;西漢隸,勢取方折,險勁峻拔;東漢分書,若放若收,雍容閑靜。魏晉以來,書法大變,楷、行、草、篆,林林總總。鍾繇不同衛氏,衛革新篆草,鍾繇巧變於隸楷。南北分宗之後,王氏不同於鄭文公,《瘞鶴銘》不同於《石門銘》,《金剛經》也不同於《雲峰》。《蕭融夫婦志》纖纖俊峭,《樊奴子造像》開張得勢。

隋唐以降,楷法趨於規整,隋楷融化南北,寬博勢多;唐楷獨得規矩,中宮勢緊。然也集《千唐志齋》,各家有別,皆宗二王,歐虞褚薛各有其體。中唐以來,顏真卿學張旭,非張旭,而成顏體;柳公權學歐顏,非歐、非顏,而成柳體;顏柳不同,俗有顏筋柳骨之稱。宋代繼續唐代,仍以二王為法,集《淳化閣》,二王書佔一半以上,然蘇、黃、米、蔡異軍突起。蘇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黃山谷從《瘞鶴銘》、顏真卿,楊少師處學二王,別人說他不像二王,他說我有二王法。

山谷學問廣博,胸襟開闊,識解深遠,他能從字畫中、領悟到晉人的蕭疏淡遠的境界。米芾用筆最勤,善於臨摹,歐味最多,然老年時才從「集古字」中跳出來,說「吾書無王右軍一點俗氣」,但畢竟「仲由未見孔子時風氣耳」。蔡襄由褚薛入手,力追二王,然不能上追古趣,落得米芾批評說:「少年女子,體態嬌嬈,行步緩慢多飾繁華。」連趙子昂都評他為「周南后妃」。趙子昂、鮮於樞是元代大家,趙學二王,書近流美,鮮於樞善草法,並無奇變。明代有三宋二沈,只有董其昌從魏晉入手,得唐人筋骨,出二王風韻,類二王卻有不同。

清代以來,碑學興起,書家輩出,芸芸眾生,各領風騷。劉墉入閣帖,擺脫了圓熟,易之以渾厚。鄧石如,得力於秦漢瓦當,長鋒放筆作篆,形成渾融淳厚之風,伊秉綬參以篆隸法,拙中能見秀。趙之謙、何子貞、翁方綱、揚州八大家等,各自成體,各顯才華。綜上說,歷代書法,以變為主,變,才能推動書法藝術的發展:變,才能有突破,才能有新成就,當然這得具備相當功底之後。

怎麼樣去變化?

從歷代書法的變化中,我們知道取法乎上是重要的。所謂取法乎上,就是取其神不取其形,也就是把握住精神、神釆去臨寫;而不是去描畫碑帖的形態、筆劃之長短、點劃之位置。

如何能做到這些?

第一步,可以依特別有神採的字臨寫,但不十分強調筆筆相似。

第二步,加強讀碑識帖,深化理解碑帖的精神。

第三步,讀碑帖,而依碑帖精神去寫碑帖以外的字。

第四步,不把自己臨寫得滿意的字作為榜樣,而要常變常新,要常變常新,就要更換你自己已寫好的「榜樣」內容。重要的一點,因為見之不廣,認識也上不去,其變化也會走向相反的道路,變得俗、變得怪誕。所以取神還要和廣識結合起來,廣識是什麼呢?就是以眾家法為長,不以一家法為法。經常反覆、輪流地,交換臨寫許多相同類別、或不同類別的碑帖,使其眾多的碑帖之長,相互補充、相互融合、化而為一,這才能有真正的變化。相反,將一好的法書依其形體,一臨再臨,其結果只能是圓熟,流俗,化一切神採為僵化,這不叫變化。歷史上這種教訓也有很多。

還有一種情況需要留意,就是有意參合一些特點,比如故意使筆顫動,形成筆劃的粗粗細細等這些變化,其實是很蹩腳的,不可取之。

如果對書法學習和欣賞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維知書法」,維知每天給您帶來書法知識和名家書法欣賞。歡迎大家一起探討書法知識,三人行必有我師,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提高書法藝術水準。願與廣大書法愛好者一起弘揚中華傳統書法文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維知書法 的精彩文章:

淺談晉、唐、宋在書法結體上的不同表現,宋人之意影響深遠

TAG:維知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