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這樣「共情」,反而可能傷害孩子!家長一定要避免這3個誤區

這樣「共情」,反而可能傷害孩子!家長一定要避免這3個誤區

昨天幾個媽媽帶孩子在小區玩,孩子們玩的時候,媽媽們開始聊起了天,一個媽媽抱怨:「我家孩子脾氣大得很,說了都不聽!」

還有個媽媽說:「我家也是,簡直不可理喻,打也打了罵也罵了還是不改,一不高興就往地上躺,又哭又鬧,實在是沒辦法。」其她媽媽也陸續細數起自己孩子各種不好行為……

其實,家裡孩子有這樣的情況,大多是因為父母的溝通方式有問題,而想要有良好的溝通,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做到與孩子「共情」

「共情」是什麼?

共情(empathy),也稱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譯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指的是在與他人交流時,能進入到對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對方的內心世界,能將心比心地對方,體驗對方的感受,並對對方的感情做出恰當的反應

那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怎麼做才能達到與孩子「共情」呢?

舉個例子:孩子放學回家告訴媽媽說自己很想跟同桌做好朋友,可是同桌對自己並不友好。不會共情的媽媽可能會說:「不玩就不玩唄,咱還不稀罕跟她玩呢!」在這樣教育下的孩子,很容易長成傲慢、自以為是的性格,從而更加難以融入人群。

能達到共情的媽媽會這樣說:「是嗎?你同桌不跟你做朋友你一定很難過吧?媽媽小時候也遇到這樣的同桌呢,那時候媽媽也是很傷心。」這就會讓孩子有一種被理解的寬慰,原來媽媽小時候也遇到到自己這樣的困惑呢,原來原因並不在自己身上。

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重視起科學教育孩子,所以關於「共情」的概念很多家長都知道,並且也在朝著這方面去規範自己,可是,在想要與孩子達到「共情」這條道路上,大多數家長會犯以下幾種錯誤:

01

否定孩子的感受

案例

三歲的琳琳剛上幼兒園的第一天,舅舅為了鼓勵琳琳送了她一個漂亮的芭比娃娃,琳琳可喜歡了,睡覺的時候都要放在自己枕頭邊上。

可是有一天琳琳不小心把芭比娃娃從二樓摔到樓下,娃娃摔壞了,琳琳「哇哇」大哭起來。媽媽趕緊過來安慰:「琳琳不哭了,不就是一個芭比娃娃嗎,咱們家有那麼多芭比呢。」琳琳邊哭邊說:「我就要這個!」媽媽說:「好吧,我再給你買個一模一樣的,反正也不貴。」可是無論怎麼說,琳琳就說要這個,直到媽媽發火,琳琳才被迫止住哭泣。

分析

在這個過程中,媽媽一開始顯然明白琳琳是因為芭比摔碎了而難過得哭了起來,可是接下來媽媽安慰的重點並沒有放在琳琳的情緒上,而是放在芭比娃娃上,媽媽認為芭比娃娃家裡有很多,而且並不是很貴重的東西,壞了一個還有其他的,沒有必要為了這個玩具而傷心。

可是對於孩子來說每一個心愛的玩具都是唯一的。起初她是因為心愛的玩具摔壞而難過,可是媽媽這樣的話一說出口,孩子的難過情緒就從玩具本身轉移到了媽媽的不理解上,孩子認為媽媽否定了自己的傷心情緒,不理解自己,媽媽的關注點並不在自己身上,而在於娃娃身上。

所以琳琳的情緒其實是這樣一點點惡化的:起初是玩具,後來是媽媽的不理解,再後來是媽媽不接納自己的情緒,最後就是媽媽的冰冷對待

正確做法

懂得共情的媽媽此時會抱抱孩子,先表示對孩子情緒的理解:「琳琳因為芭比摔壞了,很傷心是嗎?來,媽媽抱抱。」

然後再表示共情:「媽媽小時候也像你一樣,有個特別心愛的玩具才玩了一天就摔壞了,也是哭得稀里嘩啦的。」

此時孩子就會知道:自己的這種情緒不是偶然的,是人之常情,而且孩子的情緒也會隨著媽媽的話語轉移,繼而關心媽媽小時候是如何處理這個事情的,此時的媽媽再來適時地引導孩子,使孩子用正向的態度面對發生的事情

02

過分同情孩子

案例

江江班上跟隔壁班級約好了周末舉行一場足球聯誼賽,為了能贏得這場足球比賽,最近一周每天放學江江和小夥伴都用心地練習足球加上本身具備運動天賦,江江很有信心周末能贏。

可是到了周末,從一早就開始就瀝瀝啦啦下起了小雨,眼看著雨一點也沒有停的意思,江江失望地大哭了起來。看著江江哭得那麼傷心,媽媽也在旁邊心疼地不知所措,把江江抱到懷裡說:「寶貝,別哭了,看你這樣哭媽媽也很難過,唉,媽媽也沒能力讓雨停下來呀。」江江聽媽媽這樣說,邊哭邊埋怨道:「老天爺太壞了,專門跟我作對!」

看到江江這麼傷心,媽媽也差點哭了起來。

分析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上,很多事情是不得不接受的,江江當時很傷心,哭無非是給自己難過的情緒找一個宣洩口,過一會兒就好了,畢竟這是人力所不能改變的事情,可是媽媽心疼孩子,孩子就更加心疼自己,媽媽的態度讓孩子更加有了自悲自憐的理由,此時的江江已經顧不得勇敢面對現實,而是等待著媽媽的安撫,依賴於媽媽的憐憫。

在這個過程中看似媽媽是心疼孩子,但其實是不信任孩子的,她不相信孩子能很快從悲觀情緒里走出來,也不相信孩子能有獨自面對挫折的能力,而且媽媽沒有正向引導孩子去面對挫折,反而把這種憐憫的情緒轉移到自責上面,從內心責怪自己沒有能力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天氣。

此時的孩子聽了媽媽的話,不會去判斷是誰的責任,也會被媽媽帶動著情緒怨天憂人,並且沉溺於個人情緒里無法自拔,越來越傷感,覺得老天爺不公平,都是別人欠他的,越這樣想他就越不會快樂,不願意去接受挫折,更也不願意想辦法去解決問題。

正確做法

孩子有權利知道這個世上有很多事是不得不接受的,也有權利獨自去面對和接受失敗,如果媽媽不能正向引導孩子去面對挫折,那麼就容易給孩子造成一些錯誤認知。

懂得共情的媽媽遇到江江這種情況,不會過度同情孩子,而是會對江江說:「下雨了你很難過是吧?我也覺得很遺憾,我小時候也經常碰到這樣的事情,不過我後來接受了天氣是自然的力量,是我們改變不了的。沒關係,我相信,即使今天天氣不好,球賽也會調整到另一個時間繼續舉行,我相信你一樣能踢好的!」

媽媽的共情和理解會讓孩子的內心迅速安定下來,並且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計劃很好,但臨時遇到阻礙不得不改變計劃的時候,重要的是引導好孩子的情緒,增加孩子的內心力量

03

給孩子不可行的建議

案例

菲菲今天回到家很不開心,媽媽問她怎麼回事,她說她的好朋友今天跟她說以後再也不理她了。媽媽說:「不理就不理唄,如果她這樣跟你說,說明並沒有把你當她的好朋友對待,既然她都沒把你當好朋友,你也別把她當好朋友好了。」菲菲聽了媽媽的話覺得更加傷心,邊哭邊說:「可是我想跟她玩呀!」

分析

菲菲遇到了社交上的煩惱,這讓她非常難過,回家之後想要跟媽媽傾訴,其實她是想要得到媽媽的幫助,給出可行性建議,幫她解決遇到的難題。可是當她告訴媽媽她的煩惱時,媽媽表現出的態度是不屑一顧的,媽媽也許從內心就認為這是小孩子之間的小矛盾,過幾天就好了,所以媽媽並沒有關注到菲菲的難過,而是輕描淡寫地說:「不跟你玩你就不跟她玩唄」。

媽媽的這種態度讓菲菲覺得自己的傾訴受挫了,媽媽根本沒明白自己重點表達的是什麼,自己是想要得到媽媽的幫助挽回這份友誼,而不是讓媽媽給自己下決斷如何去捨棄這段友誼,因此當媽媽說出這番話時,菲菲覺得媽媽根本沒關注到自己的情緒,更加傷心起來。

而且,媽媽的這種簡單粗暴的處理方法,其潛在的含義其實就是告訴孩子:遇到挫折就放棄吧,再找一段新友誼就好了。這很容易讓孩子覺得遇到挫折不是想辦法去解決,而是放棄就好,再重新從別的地方開始。然而,從別的地方重新開始,誰又能保證不會再遇到類似的挫折呢?

正確做法

懂得共情的媽媽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不會建議孩子放棄,而是會對孩子說:「你的好朋友說不跟你玩了,你一定特別傷心吧?你能跟我說一下今天發生了什麼事,她為什麼會對你說出這樣的話嗎?」

總而言之,共情是要感受孩子的感受,幫助孩子疏導情緒,通過試探性和引導性的詢問,啟發孩子一起思考。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敞開思路,才能更加坦然地面對現實,並且願意去為扭轉失敗而努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超級育兒師 的精彩文章:

「我恨弟弟!」家有二寶,父母如何協調孩子們的關係?
你是我永遠的好朋友

TAG:超級育兒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