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40歲左右的女性,飲食注意「三少兩多」,利於平穩度過更年期

40歲左右的女性,飲食注意「三少兩多」,利於平穩度過更年期

40歲左右的女性,飲食注意「三少兩多」,利於平穩度過更年期。

女性朋友到了40歲左右,因為身體的生理特點,開始進入「更年期」,這是很多女性朋友一生中非常苦惱的一段時間。煩躁失眠、潮熱盜汗、健忘、月經紊亂等等,無論對工作還是對生活,都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如何平穩地度過這段時間,成了女性朋友之間熱門的話題。

「更年期」這個名詞,是現代科學創立的,大概就是指40歲到60歲這段時間。這段時間裡,最主要的變化就是,曾經正常的生理期變得紊亂,以及伴隨而來的心理、生理變化。相對來說,這段時間的女性朋友,會變得更加敏感與脆弱,所以,如何做好這段時間的調養,是非常重要的。

說到「調養」,這一點我們傳統中醫就顯得很有特色了。關於「更年期」的描述,雖然中醫理論里沒有相對應的證,但早在《黃帝內經》里,就有了大致相當的描述。《素問.上古天真論》:「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基本就是關於「更年期」的最早闡述。

女性更年期,之所以會出現很多身體的不適,現代科學認為這是「內分泌失調」引起的。但人體的「內分泌」是一個相當複雜的概念,故現代科學對此的調理,總是利弊相雜。

而中醫對此的解釋,似乎更切合我們身體的特點。中醫認為,無論「更年期」有多少身體的不適,都無非一個問題:氣血異常,或者說陰陽失調,如此簡單而已。

話雖如此,但這個陰陽失調或者氣血異常,並非簡單的問題,都只是一個很籠統的方向,具體的調理,還得區分實際證候,比如陰陽氣血的虛實偏頗,這些都是需要了解的。但至少,我們可以從《黃帝內經》裡面找到一個現成的答案:陽明脈衰。

不錯,陽明脈衰,什麼是陽明脈衰?儘管歷代醫家對「陽明脈」有多種理解,但總離不開「足陽明胃經」這個範疇。因為足陽明胃經包含兩重意思:一是經絡學說里的「足陽明胃經」,一是臟腑學說里的「胃」。所以,我們可以從這兩個方面來解釋一下:

1、足陽明胃經:足陽明胃經,是十二經絡里的一條,起於面部的鼻翼附近,從身體正面下行,直到足上第二腳趾尖。和「更年期」相關的,我認為主要在「頭面」這一部分。我么知道,女性朋友更年期的面容變化是很大的,以前白皙紅潤的面容,開始出現萎黃暗淡,甚至黃褐斑之類,這些,都可以認為是足陽明經氣血不足引起的。

2、胃:「胃」,是臟腑學說里「六腑」之一,和脾相表裡,並稱「水谷之海」、也叫「後天之本」。所以,我們的飲食營養,都離不開「胃」的腐熟與受納,脾的運化與統攝。

既然,我們認為「更年期」和「足陽明胃」有密切的關係,那麼,女子40歲左右,該如何利用「足陽明胃」來進行調理呢?

首先,在保持精神愉快、避免劇烈的情緒波動,善於釋放內心的緊張與焦慮,這些都是更年期調理的前提。此外,「民以食為天」,善於吃不但能影響身體健康,更是對「胃」有直接影響的。清淡飲食、減少辛辣刺激食物等等基礎以外,還需做好如下「三少兩多」:

1 、少吃油膩甘甜厚味食物:油膩食物增加胃的腐熟負擔,也更容易發生肥胖。隨著年齡增長,運動量減少,消耗的能量也減少,甘甜厚味食物多數高糖,所以,這兩類食物都是需要控制進食的。如果在保持適當的運動習慣之外,還能減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攝入量,對平穩度過更年期,是非常有益的。

2、少喝咖啡濃茶:咖啡是個舶來品,而茶則是我們的傳統飲料。兩者都含有咖啡因這類的東西,能使血管擴張,引起潮熱,對胃的刺激也是挺大的,也建議盡量少喝。飲茶的方面,建議不要太濃,以紅茶係為主比較合適;

3、降低鹽的攝入量:在《本草綱目》里,鹽的性味是「甘、咸、寒」,對胃的刺激性也比較大。現代科學認為,更年期女性內分泌比較紊亂,可能更容易發生水腫,血壓升高等等,因此,盡量低鹽飲食是必要的。

4、適當增加魚蝦豆類:我們知道,魚蝦、豆類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富含蛋白質。所以,40歲左右的女性,為了平穩度過更年期,建議適當增加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物,魚蝦、豆類製品都是非常合適的。

5、多吃果蔬和粗糧:為了更好地保護「胃」,使其順利腐熟,40歲左右的女性,建議多吃果蔬粗糧等富含粗纖維的食物。如豆芽、蘿蔔、海藻、葉菜類、洋蔥、大蒜、木耳、香菇等,主食也適宜增加粗糧分量,會利於脾胃消化。

綜上所述,我們介紹了40歲左右的女性朋友,如何平穩度過更年期,需要做好的幾個方面,重點介紹了飲食上的「三少兩多」。做到這些,相信更年期能夠更輕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養生談 的精彩文章:

王夫人攆走晴雯,賈母為何不反對,因為薛寶釵送了一份人情
夏天到,身體濕氣越來越重?三個損傷陽氣的習慣,最好一個都沒有

TAG:文化養生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