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青年亞文化

青年亞文化

愛國歌曲快閃活動合理借鑒了快閃亞文化「情境創設」的理念和充滿活力的形式,並通過有效的策劃和組織為其注入了深沉的內容和情感,提升了審美品格,展現了亞文化參與構建主流話語的無限可能。

繼央視新聞頻道近期推出「新春唱響《我和我的祖國》」系列快閃節目之後,一場場愛國歌曲快閃活動在祖國的大江南北流行開來。各行各業的青年,利用新興的媒體與藝術形態歌唱祖國、祝福祖國。優美的旋律在各地飄蕩,愛國的激情在人們心中沸騰。這一新穎的活動形式啟發我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可以創造出新的教育模式。

快閃是一種亞文化類型

快閃是一種以創意、幽默、奇觀為重要元素的亞文化活動,旨在「用顛覆性的表演震撼順從的城市人群」。2003年,美國人比爾·瓦斯克在紐約市區發起了首次快閃活動,隨即它便乘著新媒體發展的東風魔力般席捲全球,成為當代城市文化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快閃活動的參與者主要是20至30歲的青年。這一人群的社交網路最具流動性,喜歡結識新朋友,不一味強調社交關係的穩定性。在快閃活動中,社交媒體一對多、節點式的傳播特徵,進一步擴大了流動性社交的優勢,使得在短時間內動員大量陌生人參與成為可能,而不再需要傳統意義上的組織機制。在大型密集而人口異質的城市中心,年輕人巧妙地利用新媒體工具進行活動策劃、人員調度,可以打破城市生活的日常節奏,打造出臨時性的公共空間。

快閃類型多樣,先後出現過離散型、遊戲型、政治型、商業型等不同種類。其內容或是一種娛樂狂歡,或是表達對日常生活的批判,抑或是宣傳某種新觀念、新產品。學者們對其評價也是態度各異。批評者認為它膚淺幼稚,只是純粹的社交性遊戲而缺乏嚴肅理性的實踐目標;指責它干擾城市正常秩序,增加城市治理成本;甚至擔心快閃族被未知組織者利用,從而引發社會混亂。讚賞者則認為,快閃降低了社會參與的門檻,創造了一種平等民主的社交形式;它以戲劇化的方式重塑了人們的城市空間體驗,並拓展了公共表達的形式。

藉助快閃打造主旋律「城市劇場」

愛國歌曲快閃活動合理借鑒了快閃亞文化「情境創設」的理念和充滿活力的形式,並通過有效的策劃和組織為其注入了深沉的內容和情感,提升了審美品格,展現了亞文化參與構建主流話語的無限可能。

注入意義,內容主流化。有別於快閃亞文化的無意義傳統,愛國歌曲快閃活動以新中國成立70周年為背景,是一份獻給祖國的特別禮讚。所唱曲目雖多為老歌,但因其愛國情感濃烈、社會普及度高,且經過全新編排,更能直達人心、引發共鳴。活動在娛樂性、可近性上獲得了青年的認同,同時也突破了理論界對其膚淺性、破壞性的指責,以輕盈的姿態為愛國主旋律注入了一絲清新的活力。

精心策劃,形式審美化。各地的快閃都非常注意天氣、場所、布景、道具、領唱人物的選擇和設計,以彰顯其地域特色、歷史風韻、建設成就和時代精神。活動多在人流如織的公共場合驚奇發生,以知名人士、行業精英、青年學子富有個人魅力的獨唱或互動演唱啟幕。在悠揚旋律的感染下,成百上千的在場群眾從好奇駐足到自覺加入,最終發展為共情共鳴的集體合唱。主辦方通過多機位抓拍、精美剪輯和專業和聲,最後完成聲畫語言絢麗、情感逐漸升華的優雅敘事。

創設情境,行動劇場化。社會哲學家芒福德認為:「城市不僅創造了劇場,它本身就是劇場。」愛國歌曲快閃系列活動通過藝術行為、教育主題的巧妙嫁接,在司空見慣的城市居所中創設出富有詩意的劇場氛圍,使現場群眾在偶遇的「戲劇」情境中經歷了一場融欣賞、體驗、共情、參與於一體的審美實踐。而主流媒體和社交媒體的接力傳播,則將劇場效應進一步擴散,形成了跨時空的情感震顫和價值認同,引發了全國範圍內一場又一場表達愛國激情的快閃風潮。

借鑒亞文化形式創設思想政治教育新情境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過課堂講授、宣傳展演等形式開展,理論化程度高、單向灌輸性強,青年學生學習和參與的熱情往往不容樂觀。愛國歌曲快閃活動,是利用亞文化開創思想政治教育新情境的典型實例。快閃以其遊戲性、創新性、自組織性等特點,很好地適應了青年的行為特點和情感訴求,讓他們在娛樂互動中自覺體驗,也為其別具一格的表達方式提供了施展空間。可見,青年亞文化既不是芝加哥學派眼中對社會具有實際破壞力的反文化,也不完全是伯明翰學派視野中對主流意識形態進行風格抵抗的附屬文化,亦不全然是後亞文化學者視野中的純娛樂文化。亞文化形態可以兼具娛樂性、批判性和建構性,合理吸收青年亞文化中的積極元素,並對其進行主題化、審美化、情感化再造,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在歌唱祖國快閃的走紅中可以看到,青年亞文化的存在本身就具有其重要價值。它作為一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鮮窗口,能讓青年在身臨其境感受並參與的情況下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領悟愛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們不應疏遠亞文化形態下的青年活動,而應當充分結合新媒體技術,調動青年亞文化的積極影響和傳播優勢,從青年學生的視角出發,增強參與感和共情體驗,真正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培養和促進作用。

(作者單位: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鄒舉系該院廣播電視系主任、副教授)

《中國教育報》2019年06月13日第6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愛國奮鬥,書寫新時代青春之歌
童年的懲罰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