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永久奮鬥的偉大傳統

永久奮鬥的偉大傳統

■理論特稿/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觀點提示

對黨史人物的全面分析、對歷史評價原則的闡釋,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馬克思主義人物評價理論的創造性發展,為當代如何評價歷史人物提供了科學方法論和基本遵循。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指出,「五四運動以全民族的搏擊培育了永久奮鬥的偉大傳統」,而在近10年中,習近平總書記對以李大釗、毛澤東為代表的多位老一輩革命家的深切緬懷,為這一光榮傳統給出了生動詮釋。在紀念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相關係列講話,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對老一輩革命家奮鬥傳統的深切緬懷

完整回顧老一輩革命家的奮鬥歷程。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李大釗、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王震、宋任窮、劉華清、萬里這些優秀共產黨人時,逐一回顧了他們革命的、戰鬥的甚至是光輝的、壯麗的一生,客觀呈現了出生於風雨如晦年代的他們在引領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兩大歷史任務中的前赴後繼。在紀念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時分別提到的「三個偉大」(中國歷史發展的時勢產生的偉大人物,中國人民抵禦外敵、反抗壓迫中產生的偉大人物,走在中華民族和世界進步潮流前列的偉大人物)、「三個縮影」(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縮影,新中國孕育、誕生、成長並取得國際威望的縮影,中國人民艱辛探索、不斷開拓、凱歌行進的縮影)、「三個相連」(同中國共產黨、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緊緊相連,同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歷史進程緊緊相連,同中華民族抗爭、獨立、振興的歷史進程緊緊相連)的表述,更是生動詮釋了老一輩革命先烈的個人奮鬥歷程與中華民族復興的波瀾壯闊進程密切相連。

全面評價老一輩革命家的奮鬥業績。從整體評價來看,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是這些重要黨史人物的共同底色。同時,他們又因為奮鬥在不同領域,奉獻於不同階段,而兼有戰略家、理論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的某一身份或是多重影響。從主要功勛來看,他們中間有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拓者,有黨的主要創始人、解放軍的主要締造者、開國元勛,有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經濟建設的奠基者等。從具體作為來看,他們有著各自獨特的探索和貢獻,同時存在著諸多共同努力或是接續奮進。如工人運動開展有李大釗和劉少奇不同方式的推進,「南泥灣精神」孕育有朱德和王震的傾情倡導,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有鄧小平和宋任窮的共同努力,現代化國防建設有周恩來和劉華清兩代人的身影。從深遠影響來看,他們的貢獻「是歷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深受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愛戴和崇敬」,其中好幾位領袖人物「贏得了世界上一切嚮往進步的人們敬佩」「深深銘刻在全世界追求和平和進步的人們心中」。

深入總結老一輩革命家的奮鬥風貌。習近平總書記將老一輩革命家在奮鬥中所彰顯的崇高風範主要總結為5個方面:一是信仰堅定。無論「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立志,還是將馬克思主義視作「拯救中國的導星」的抉擇,無不體現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的追求。二是黨性堅強。無論「要死也要死在紅軍中」的意志,還是「生命屬於黨、屬於國家」的誓言,無不體現共產黨人忠貞不渝的精神。三是心繫人民。無論「下山不忘山,進城不忘鄉」的堅守,還是「人民總理人民愛,人民總理愛人民」的深情,無不體現中國共產黨人熱愛人民的本真。四是勇於擔當。無論「願相逢於中華騰飛世界時」的壯志,還是「不改革就沒有出路」的銳意,無不體現中國共產黨人奮勇開拓的情懷。五是作風優良。無論是「不改愛民心腸,不變布衣本色」的操守,還是「在困難的地方,挑最重的擔子」的境界,無不體現中國共產黨人率真赤誠的品質。這些風範對共產黨人的感召、對人民群眾的激勵「是歷史的,也是時代的」。

緬懷老一輩革命家奮鬥傳統的主要特徵

貫徹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原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對待黨的歷史,「關係黨和國家長治久安,關係我國社會主義前途命運」;堅持實事求是研究和宣傳黨的歷史,「堅決反對任何歪曲和醜化黨的歷史的錯誤傾向」。他對老一輩革命家的系列紀念,樹立了如何研究和宣傳黨史人物的科學典範;對老一輩革命家歷史地位的評述,無不聯繫其所在時勢進行條分縷析;對他們卓越功勛的回顧,無不以其畢生探索為基礎;對他們奮鬥精神的追憶,無不以豐富的史料為依據。

呈現中國共產黨人的群體特色。在習近平總書記展開的歷史畫卷中,老一輩革命家無不是克己奉公的一代。他們中有傾其所有接濟貧寒青年、犧牲後連棺木都要靠朋友資助的李大釗,有向醫院捐獻角膜和遺體的鄧小平,有向老同學去信「借兩百元中幣」贍養80多歲老母親的朱德,有連骨灰都撒進祖國江海大地的周恩來,有經手幾萬元黨的經費卻每天只買蘿蔔燴點饃度日的劉少奇,等等。同時,他們是勇於自我革命的一代,把「思想改造看成像空氣一樣,非有不可」,坦言「我們黨從來就不害怕指出與批評自己的缺點或錯誤」。他們還是重視調查研究的一代,敢於鬥爭的一代,等等。正是這些群體風貌的交相輝映,習近平總書記將他們形容為「特殊材料製成的中國共產黨人」。

詮釋繼承優良傳統的有效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探討如何具體弘揚老一輩革命家的優良傳統。一是論述了如何貫徹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如堅持實事求是、把握初級階段國情,堅持群眾路線、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獨立自主、中國的事情由中國人民做主。二是分析了如何在當前學習他們的風範,如反覆提到革命理想高於天,對馬克思主義、對社會主義、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多次提到要增強「四個意識」,對黨忠誠、為黨分憂、為黨擔責、為黨盡責;一再提到「我們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依靠學習走向未來」,要建設學習大國。三是提出了紀念他們的最好方式,就是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創造「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無愧於先輩的業績」。

緬懷老一輩革命家奮鬥傳統的時代意義

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人物評價理論。習近平總書記對老一輩革命家的緬懷,堅持和運用了科學的評價原則。他在紀念毛澤東時更是專門論述了評價歷史的基本原則:歷史是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人物評價離不開對歷史時代、歷史條件、歷史過程、歷史規律的把握;對革命領袖既不能像神一樣頂禮膜拜,也不能陷入虛無主義的泥潭。對黨史人物的全面分析、對歷史評價原則的闡釋,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馬克思主義人物評價理論的創造性發展,為當代如何評價歷史人物提供了科學方法論和基本遵循。

論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承前啟後的事業。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回顧,說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老一輩革命家開創的、幾代共產黨人不懈奮鬥的」事業,說明了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是「接續奮鬥的歷史進程」。如毛澤東因其「畢生最突出最偉大的貢獻」「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揮了重要作用」;陳雲尚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就提出了要以市場調節為補充的重要觀點;周恩來影響了當時中國政局,而且「為後來中國的改革和發展準備了條件」、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提供了「重要思想啟迪」;劉少奇關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許多遠見卓識,「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鑒」,等等。

有利於在新長征中傳承好永久奮鬥的偉大傳統。重溫黨帶領人民救國、興國、強國的波瀾壯闊歷程,有助於認知我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並必將迎來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性,從而明確永久奮鬥的努力方向。系統回顧並總結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也有助於廣大青年深入了解黨史和國史中的重要人物,從其光輝歷程和精神風貌中汲取營養,從而獲得永久奮鬥的不竭動力。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本文系中國人民大學科研基金〔編號19XNB008〕項目成果)

《中國教育報》2019年06月13日第5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燕山雪花大如席
關於首都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幾點思考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