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民國文人們為何喜歡穿長袍馬褂?

民國文人們為何喜歡穿長袍馬褂?

辜鴻銘的學問是先西後中、由西而中,辜鴻銘的裝束也是先西後中、由西而中。回國之後,乃至當幕僚期間都是西裝革履,後來便是長袍馬褂,頭頂瓜皮小帽,足蹬雙梁布鞋,腦後拖著一條黃毛小辮,而且進入民國之後,他也衣冠不異昔時。

進入民國時期,可供男士選擇的常服,主要為西裝、長袍馬褂、中山裝這三大類。有意思的是,這三種服裝都極具政治和文化代表性。「服」為心聲,選擇穿哪一種衣服,並不是簡單的個人喜好,而是清楚地顯示了一個人的思想傾向。

中國的知識分子意識到,經歷過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的西方文化,代表了當時世界上的先進文化,而民國在政治制度技術、教育等方面全面學習西方因此自然也要接受西方文化的象徵性符號—西裝。參議員曾有瀾,曾躊躇滿志地說,既然民國奉行的是世界大同主義,「禮服即用西洋禮服可矣」。《服制草案》中也提到當時世界各國的服裝風貌「趨用西式」,因此提倡中國人也「以同為宜」。長袍馬褂呢?作為滿清服制的遺存,許多進步人士紛紛主張應予廢除。華僑陳嘉庚先生的主張尤為激烈:「中山先生倡革命,覆滿清,其於清時遺制,革除惟恐不盡。衣服一端,亦深切注意……悖理之法,失時之制,皆宜以大刀闊斧,斫伐而削減之」。

反對者卻視西裝如洪水猛獸。1912年5月31日,《申報》登載了篇題為《漢口救國會斷指悲劇》的文章,說在武漢救國會的成立大會上,一位青年學生「以極沈摯之態度登台演說外洋衣帽暢銷全國之害,說畢,即抽刀斷指,大書『請用國貨』四字,鮮血淋漓,張掛門外一時鼓掌之聲如雷。繼又有一青年學生未及冠亦上台演說,語尤激烈,竟痛罵到會諸人之著外國服裝者說畢,亦抽刀斷其一指,血書『用外貨不用國貨亡國奴也』十一字。」由此可見,時人反對西裝的個很現實的原因,是西裝帶動對西洋衣料的進口,進而傷害了當時胞弱的民族產業。孫中山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在1912年的一封《復中華國貨維持會函》中,指出「去辮之後,亟於易服,又急切不能得適當之服式以需應之,於是爭購呢絨,竟從西制,致使外貨暢銷,內貨阻滯,極其流弊」。

還有一個更深層的原因,是西裝觸碰到了文人心底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如果中國人都穿起了洋人的服裝,那麼泱泱中華文明在世界上還有立足之地嗎?早在1876年,晚清北洋大臣李鴻章在會見日本公使森有禮時,就激烈地批評了日本明治維新後引進西式服裝的做法:「仿效歐洲習俗,摒棄獨立精神,接受歐洲統治,尚不知羞恥……遵循服裝舊制,乃對祖先遺志追憶之體現子孫萬代須謹守之。」

清朝覆滅後,中華文明卻沒有中斷。因此,民國時期的知識分子儘管留洋蔚然成風,眼界不凡,回國後卻仍舊喜歡穿一身老舊過時的長袍馬褂,以示其志。其中的著名人物,有辜鴻銘、魯迅、林語堂、徐悲鴻等。辜鴻銘祖籍福建,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娶妻東洋,卻一生服膺中國文化,辛亥革命後更以清朝遺老自居。當他應聘北大,在這樣一個新舊文化交鋒的陣地,自然要旗幟鮮明地亮出他的態度。

值得一提的還有胡適,他是民國時期鼓吹「全盤西化」的代表性人物,但他在著裝即偏偏拚命抵制西化,努力保已身上的中華文化元素。胡適穿西裝,只有兩種場合,一是國際會議,二是在美國留學和擔任駐美大使,其餘多數時候都是長袍馬褂。這一身舊裝,似乎成了中國文人在西學的衝擊下,保留文化獨立性的最後一道防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風明月逍遙客 的精彩文章:

從秦朝名將到一國之主,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百歲皇帝
抗美援朝中志願軍的所有「第一」

TAG:清風明月逍遙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