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王友誼的《大盂鼎》筆法深度解析

王友誼的《大盂鼎》筆法深度解析

西周早期以成康時期的金文為代表,雖然銘文保留商晚期字形及裝飾特點,但是在銘文章法上,逐漸開始擺脫商代晚期的特徵而建立自身獨特的形式,《大盂鼎》正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

王友誼的《大盂鼎》筆法深度解析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譯文參考:九月王在宗周冊命盂。王這樣說:"偉大英明的文王承受了上天佑助的重大使命。到了武王,繼承文王建立了周國。排除了那個奸惡,普遍地保有了四方土地,長久地治理著百姓。辦事的人在舉行飲酒禮的儀式上,沒人敢喝醉,在舉行柴、烝一類的祭祀上也不敢醉酒。所以天帝以慈愛之心給以庇護,大力保佑先王,廣有天下。我聽說殷朝喪失了上天所賜予的大命,是因為殷朝從遠方諸侯到朝廷內的大小官員,都經常酗酒,所以喪失了天下。你年幼時就繼承了先輩的顯要職位,我曾讓你就讀於我的貴胄小學,你不能背離我,而要輔佐我。我要效法文王的政令和德行,猶如文王一樣任命兩三個執政大臣來任命你,你要恭敬地協調綱紀,勤勉地早晚入諫,進行祭祀,奔走於王事,敬畏上天的威嚴。"王說:"命你盂,一定要效法你的先祖南公,"王說:"盂,你要輔助我主管軍隊,勤勉而及時地處理賞罰獄訟案件,從早到晚都應輔佐我治理四方,協助我遵行先王的制度治民治疆土。賞賜給你一卣香酒、頭巾、蔽膝、木底鞋、車、馬;賜給你先祖南公的旗幟,用以巡狩,賜給你邦國的官員四名,人眾自馭手至庶人六百五十九人;"賜給你異族的王臣十三名,夷眾一千零五十人,要盡量讓這些人在他們所耕作的土地上努力勞動。"王說:"盂,你要恭謹地對待你的職事,不得違抗我的命令。"盂頌揚王的美德,製作了紀念先祖南公的寶鼎,時在康王在位第二十三年。

王友誼的《大盂鼎》筆法深度解析

就《大盂鼎》而言,作為西周前期金文的代表,它雖已初具圓渾樸茂的金文線質,但在書寫上又多有殷商甲骨鍥刻遺風,線條起止雖然偶出鋒芒,但修飾之感已將這種鋒芒逐漸掩蓋。直線剛挺勁健,順其自然;曲線則剛柔相濟,悠長而連貫,在點畫之間平添了一種運動的美感。用筆上以圓筆為主,方圓兼施,尤其是「有」字的橫畫末端、「受」字和「又」字的捺畫等,皆做闊筆,凌厲峻落,最具特點,當為隸書雁尾之祖。而在含蓄又樸厚勻稱的筆道中,時不時會出現個別較突出的闊筆和尖筆,比如「王」字的末筆加粗而呈腰形,若以平正的寫法,顯然無法達到如此強烈的裝飾效果,這也正是早期金文的重要特徵之一。

王友誼的《大盂鼎》筆法深度解析

有,受,又 ,王

《大盂鼎》銘文在結字上的最大特點是字形大小漸趨一致,各部分的安排妥貼適應,不事張揚,不求縝密,而自然疏闊、嚴謹。結體以字的筆畫多寡而自然變化:筆畫多者,其結體大而不擁擠,筆畫少者,任其體小而不使其鬆散,左右結構與上下結構的字大多結合緊湊,同時又通過筆畫的穿插避讓,使其顧盼生情,俯仰自得。而無論是點畫分布的疏密、向背、正斜、留放,還是部分與部分之間的迎讓、承接、高低、俯仰、錯落,都是按照一定的法則精心設計的,沒有絲毫的輕率和隨意。幾乎每一個字都安排得端莊大方,這種清晰的序列感,正意味著周人成熟書風的到來。

再說《大盂鼎》的章法,在此之前如商代晚期:二、四、六祀邲其卣,小子逢卣、小臣俞犀尊等;武王時期利簋;成王時期何尊等青銅器銘文的章法構成形式多為有行無列式。這種章法在當時來說比較原始或者說是幼稚的表現,用當代書家的審美觀來審視又可能是自然天成,頗有趣味。康王時期的《大盂鼎》銘的章法則為之一新:有行有列,左右顧盼,縱橫有序。使每一個字得到一個相對等量的空間,書寫者書范時必須高度注意字形大小及空間、位置的安排。充分運用避就、挪讓、疏密、收放等方法來處理這種章法的統一與和諧。

從歷史角度上來看, 現在我們研究先秦時期的書法大都是從考古發現的甲骨文、鼎器、簋、卣、盤以及兵器上的銘文來入手,由於鼎在當時的社會中屬於權利的象徵,一直為史學家以及書法家所關注。研究殷周時期周人的種族統治,以及周人對殷人統治思想的繼承與發揮在《大盂鼎》銘文中都有所體現,可見《大盂鼎》中文字內容豐富對史學家研究當時社會文化、社會制度、思想意識有著極大的參考價值。

王友誼的《大盂鼎》筆法深度解析

《大盂鼎》作為西周早期鼎器,器形大,文字多在同時期這體現周代早期鑄造相對趨於成熟,文字數量多,對於研究文字演變過程中字形結構變化提供有力依據。雖然《大盂鼎》鑄造過程中文字修飾程度較多,但正因如此我們從中察覺到西周早期審美開始趨向於規整與中和。

正如《禮記.樂記》中:樂者,天地之和,禮者天地之序。這種秩序感,對於研究西周銘文的發展演變具有特殊價值與意義。這也正是《大盂鼎》對於書法史的價值。

以下解析了《大盂鼎》中的中鋒、裹鋒、方筆、圓筆、闊筆、轉鋒、換鋒、挫鋒等八種筆法,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所幫助!

中 鋒

中鋒又稱正鋒,是書法各種書體的基本筆法。寫字時將毛筆的主鋒毫尖,保持在字的筆畫中間。

王友誼的《大盂鼎》筆法深度解析

「於」字,《說文》:於,於也,象氣之舒也。「於」字甲骨文金文或從「弓」。作篆先寫兩橫,藏鋒入筆,中鋒行筆,收筆平出,後寫豎彎鉤,筆法與兩橫畫相同。

王友誼的《大盂鼎》筆法深度解析

「酒」字在這裡實際上是天干地支中的「酉」,《說文》:酉,酒也。八月黍成,可為釀酒。甲骨文作「酉」與金文相同。象酒尊形,與「酒」一字,作篆先寫一橫,再寫三豎,最後寫下部構建,均為中鋒用筆。

王友誼的《大盂鼎》筆法深度解析

「嗣」字,《說文》:嗣,諸侯嗣國也。由三部分組成,右「司」部省略了「口」,作篆先寫左部的「口」,再寫「口」下之「冊」,最後寫無口之「司」。注意三個部分的位置,要協調準確為宜,筆法以中鋒為主。

裹 鋒

裹鋒,即書寫時筆鋒凝聚,而保持圓錐狀的一種筆法。在用裹鋒筆法完成所書線條之後,筆鋒呈現出絞擰的形態。這是與中鋒的區別之處。這種筆法的書寫效果是線條凝鍊遒勁,極富彈力且立體感強。

王友誼的《大盂鼎》筆法深度解析

「翼」字,《說文》:異,分也。高鴻縉認為,象人戴由(竹器)而以手扶翼之形。「異」即「翼」之本字。《大盂鼎》銘中「翼」為輔助之意。作篆先寫「由」,再寫環抱之形的兩手,最後寫「人」字兩筆,筆法以裹鋒為主,輔以中鋒連接。注意上部構件的空間分割,以勻稱協調,尊重原帖字為要。

王友誼的《大盂鼎》筆法深度解析

「雩」字,《說文》:雩,夏祭,樂於赤帝,以祈甘雨也。甲骨文,金文同,作篆先寫上部分「雨」字,再寫下部「於」。主要筆畫以裹鋒之法。短豎,點等筆畫自酌處理。上下結之字需注意上下部件的位置安排,使之協調統一。

王友誼的《大盂鼎》筆法深度解析

「即」字,《說文》:即,即事業。從艮卩聲,作篆先寫右部「艮」,此部分由上下兩個弧形組成。注意上下兩弧上大下小,象裝食物之器具。後寫右「卩」象人形。此字形態為左低右高,需注意左右部首位置安排,以裹鋒筆法成之。

方 筆

再說方筆,即是起筆、收筆之處,呈顯出帶有方形的稜角。方筆有二法。其一是康有為《廣藝舟雙輯》所言:方筆用翻,不翻則滯。其二是切鋒。即是寫橫畫露鋒豎下筆,調轉筆鋒或絞轉或裹鋒或平鋪,提鋒而行。

王友誼的《大盂鼎》筆法深度解析

「一人」二字在《大盂鼎》銘中為合文。作篆先寫「一」,筆法用中鋒、裹鋒皆可,與上述「亖」字相同。「人」字起筆切鋒,呈方形,調整筆鋒,中鋒右行,至轉角處,折筆左下方挫鋒而收。最後補「人」的捺筆。

王友誼的《大盂鼎》筆法深度解析

「亖」字,《說文》:亖,陰數也,四分之形。甲骨文與金文同,均為四個橫畫。作篆四筆起筆或切鋒,或翻筆。收筆皆為尖收,求得四筆一致即可,下筆以裹鋒、中鋒皆宜。

王友誼的《大盂鼎》筆法深度解析

「千」字,《說文》:千,十百也。千為大數,造字之術窮,故以人代表之。一千作「千」,二千在此基礎上增加一橫,以此類推至六千。合書不便,乃為二字。作篆先寫「人」,寫法與「一人」之「人」相同,最後補一筆橫即可。

圓 筆

然後是圓筆,起筆、收筆之處呈圓勁狀態。用筆方法是藏鋒逆入。與主、副毫絞在一起之後提筆而行。圓筆多用裹鋒為妙。

王友誼的《大盂鼎》筆法深度解析

「若」字,《說文》:若,擇菜也,從草、右。右,首頁、一曰:杜若,香艸(音草)。甲骨、金文形相同,金文或增「口」。作篆先寫中間弧,再寫兩側之手,最後以曲線連接而成。此字由多曲線與弧組成,多用圓轉筆法,起、行、收筆隨勢而定,以求線的圓活、遒勁為妙。

王友誼的《大盂鼎》筆法深度解析

「疆」字,《說文》:畺,界也。從畕從三。其界畫也。疆,或從疆土。作篆先寫左部「弓」字,再寫中間橫畫,最後寫上下兩個「田」字。「弓」字書寫有難度。注意兩個弧筆連接點不宜生硬,可藉助中間的橫畫使其圓融,無孤露之感。

王友誼的《大盂鼎》筆法深度解析

「顯」字,《說文》:顯,頭明視也。從頁?聲。林義光認為「顯」字象人在日下視絲之形。此字由「日」、「絲」、「頁」三部分成。作篆先寫「日」再寫「絲」,最後寫「頁」。注意「頁」之人首與「日」、「絲」有穿插之勢,因此在書寫時要考慮三個部分的位置安排,用筆之法按前面所述為之。

闊 筆

闊筆,也稱肥筆。即是中鋒寫完的點或橫或捺等筆畫,再補筆成為點團或刀筆形狀。是否將「闊筆」,作為調整通篇節奏來處理,那麼闊筆就顯得有意義了。

王友誼的《大盂鼎》筆法深度解析

「天」字,《說文》:天,顛也。至高無上。從一,大。「天」的第一筆橫畫由兩筆寫成點團形狀,第二筆可寫成「大」字的「人」,按帖上撇與捺的上部以闊筆成之,最後補大字的一橫,分左右兩筆完成。

王友誼的《大盂鼎》筆法深度解析

「王」字,《說文》王,天下所歸也。董仲舒認為:古之造文者,三書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孔子曰:一貫三為王。作篆前兩橫畫均可露鋒入筆,中鋒行筆,收筆平出,豎筆行至末端,為了與闊筆相融,應適當在豎畫兩側補筆。第三橫闊筆,以露鋒豎下筆迅疾轉鋒平鋪,加厚線型至收鋒,向上提鋒收筆。如果不夠厚重,再補筆完成。

王友誼的《大盂鼎》筆法深度解析

「正」字,《說文》:正,是也。從止,一以止。林義光以為「正」字本義為「正鵠」。羅振玉認為「正」是「征」的初文。《大盂鼎》銘「正」字用為整治之意。作篆第一筆橫畫由兩筆完成點團狀,「止」字可按帖之形三筆完成即可。

王友誼的《大盂鼎》筆法深度解析

「有」字,《說文》:有,不宜有也。容庚以為:有,從又持肉會意。《大盂鼎》銘中「有」字通「佑」,匍有四方,即敷佑四方。「有」字第一筆一橫寫成由右向左下方平挫的弧形線,第二筆才是「有」字的主筆捺。以中鋒完成的捺之後,再補筆成為闊筆之形態,最後寫肉月。

轉 鋒

再說轉鋒,有二義。一是與折相對而言,圓筆多用之。書寫時筆鋒圓轉運行。二是字中轉角曲折之處,也稱圓轉。

王友誼的《大盂鼎》筆法深度解析

「卣」字,《說文》:卣,氣行貌。有資料以為非也。「卣」乃尊屬,即器皿。《大盂鼎》銘意為酒器。「易女鬯一卣」此字由兩條弧線組成。書寫時注意線條的左右回顧,無使節目孤露,做到圓轉自如。

王友誼的《大盂鼎》筆法深度解析

「辭」字,《說文》:辭,訴也。從從辛。籀文從司。《大盂鼎》銘通「治」,意為治理。作篆應注意圓轉之處,左部上下兩手及中間筆法圓活與婉轉。《大盂鼎》中「辭」有二字,一字「司」為圓轉。

王友誼的《大盂鼎》筆法深度解析

「九」字,《說文》:陽,之變也。象其屈曲究盡之形。《大盂鼎》銘用於月份之屬。作篆時要考慮到這兩條曲線的起承轉合交叉等轉折時的弧度的控制。正如前賢所言,轉不欲滯,滯則不遒。

換 鋒

換鋒也稱換筆心,筆心即主毫、主鋒。就是臨摹或創作遇到轉折之處要換筆,在行筆過程之中改變主鋒的方向,或下或左或右。將筆鋒稍提起,隨即調整方向順勢按下筆鋒繼續運行。

王友誼的《大盂鼎》筆法深度解析

「宗」字,《說文》:宗,尊祖廟也。從「宀」從示。李孝定認為:示象神主。「宀」象宗廟。「宗」即藏主之地也。《大盂鼎》銘意為西周都城。「宀」音武延切,俗稱「寶蓋」。作篆時「宀」由四筆完成。前兩筆起筆向左至轉角處改變主鋒方向,提鋒向下行筆,收筆平出即可,後兩筆向右起,收、行同左,最後寫「示」。

王友誼的《大盂鼎》筆法深度解析

「稟」字,《說文》:稟,賜穀也。從?從禾。簡化字從?從示。《大盂鼎》銘假為稟承之意。作篆先寫「宀」,筆法從「宗」,注意後寫「宀」的部件,要求協調對稱。

王友誼的《大盂鼎》筆法深度解析

「寳」字,《說文》:寶,珍也。從宀、從王、從貝,缶聲。由四個部件組成。《大盂鼎》銘中意為寶鼎,書寫「宀」時,與前三字有所區別。故書寫「宀」時,不必提鋒轉向,而是收鋒,按原帖之形書寫,將內部的三個部件的位置安排妥當。

挫 鋒

最後是挫鋒,指運筆時突然改變方向的動作。一般是轉角或折筆之處。使筆鋒轉動。繼而變換方向或下或左右挫鋒而出。挫鋒應與衄鋒配合使用。

王友誼的《大盂鼎》筆法深度解析

「月」字,《說文》:月,闕也,大隂之精。象形。甲骨文「月」字象月缺之形,「月」與「夕」同形。金文亦然。《大盂鼎》銘月為計時單位,古人以月相之變化,即月亮的盈虧周期為一個月。此「月」露鋒起筆,中鋒向右行至轉角處,以圓轉取勢,轉筆下行至右下角,捻管向左挫出。挫鋒貴在把握分寸,做到無太過,無不及。

王友誼的《大盂鼎》筆法深度解析

「夕」字,《說文》:夕,莫也。從月半見。甲骨文與「月」同形。陳煒湛謂此類現象為「異字同形」。《大盂鼎》銘意為晚上,「夙文召我一人」。此字書寫方法與「月」基本相同,參照其筆法即可。

王友誼的《大盂鼎》筆法深度解析

「乍」字,《說文》:乍,止也。金文多用為「作」字 。《大盂鼎》銘意為建立。「作」字書寫的主筆是豎折。藏鋒豎下筆,行筆轉折處捻管向右挫出,收筆平出。主筆完成之後再補其他三筆。這種用筆的線條遒勁而富有彈力。

王友誼的《大盂鼎》筆法深度解析

王友誼,1949年生。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篆書委員會委員、中國書法院研究員、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書協培訓中心教授、全國第五、七、八屆中青年書法展評委、全國第九屆書法展評委、全國第十一屆書法篆刻作品展評委、2012年榮獲2011中國書法十大年度人物、作品被選入全國首屆當代書壇名家系統工程、「三名工程」書法展、榮獲「中國書法蘭亭藝術獎」。

- end -

—版權聲明—

文章來自網路,版權歸原創者所有

為傳播而發,若侵權請聯繫後台刪除

總監丨馮錯

編輯丨方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屋 的精彩文章:

一群7、8歲孩童的字,你怎麼看?

TAG:書法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