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李辛:媽媽的神光照護孩子

李辛:媽媽的神光照護孩子

媽媽的神光照護孩子

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環境下,小孩出現的生理問題,還有其他方面的問題,比如學習障礙,或者溝通障礙,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等這些問題有不同的標準。按照現在的標準,我們孩童時代的狀態可能不少都屬於問題孩子。比如不合群,見到陌生人不會馬上很社會化地打招呼等等。但是,有時候很多貼上標籤的病,或者很多正常和不正常的標準其實是因為地域文化、時間、地點的差異而決定的。

最近幾年,我有個體會,不管是教育還是健康問題,最重要在於爸爸媽媽,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需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心態和清晰的判斷力,不是一個盲從的人。

比如,很多家長遇到這樣的問題,老師說你的孩子可能要看一下學校的心理醫生,看完說孩子可能有心理問題,建議看專業的心理醫生。

當這樣一個問題冒出來以後,爸爸媽媽怎麼辦?第一種,馬上按照這個模式走下去,最後的結果會怎麼樣呢?全家都在擔心這件事情,這件事情就更容易成為事實。有可能最後會走向家長最擔心、最不希望的那個結果。第二種,家長心比較定,他自己會先評估一下,然後除了了解這位醫生的建議以外,再多諮詢幾個醫生,甚至和周圍有類似情況的家長進行交流,等他全面了解清楚之後再做決定。

對於爸爸媽媽來說,這種學習是非常重要的。有時候爸爸媽媽太忙了以後,他會只要求孩子去學習和適應。但是在孩子學習的時候,同樣面臨給孩子學習什麼樣的內容,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學習,選擇什麼樣的環境和什麼狀態的老師來教這些內容,這些是有很大關係的。

沒有專家比你自己更稱職。專家每次最多花一兩個小時和你或孩子交流。然後他將返回他的生活,他並不了解你和孩子其他的部分,所以只有你是最了解孩子的。

主持人:當孩子出了某個問題,是不是我們家長自己的生活方式、心態、觀念上有問題呢?有些家長會在日常生活中頻繁責怪孩子,怎麼就不能達到我的要求呢。我們家長往往沒有反觀其身,在自己身上找到改變的切入點。

李辛:這個跟我們現代人的生活節奏有關,太快太忙亂了,失去了自我觀察的能力。

我有一個好朋友。她先生是一位探險家,經常一出門就好幾個月,挑戰世界上風險最大的事業。她非常堅韌,既要管理公司來支持她的先生,還要帶兩個孩子。

我第一次見到他們時,孩子大概十歲左右,瘦瘦乾乾的,骨架很細,臉也黑,皮膚也很緊。當時我們一屋子人在聊天,他的基本動作就是抱住媽媽,像一隻樹袋熊一樣。他們的第二個孩子出生大概兩個月的時候,她聯繫我,說:「大兒子最近狀態不對,一直在生病,脾氣也不好,考試也不及格,注意力不集中,跟老師關係也處不好。」總之,一切都亂套了。

這種情況,如果看中醫或者西醫,或者心理醫生,或者營養師都只能找到一部分原因。我們可以選擇的方法很多,但這些還是外圍的解決方法。最簡單直接的是找到內在的原因。我眼前浮現了一直抱著媽媽的那個像樹袋熊的孩子,我問她:「你最近照顧小兒子,會不會沒時間照顧大的了?」她說:「對啊,我要給小的換尿布、餵奶,還要處理公司的事情,他爸爸又不在家。」

我說先不開藥,你試一試這個方法:第一,你每天在孩子早上起床和晚上放學回家,還有睡覺前,你要抱抱他,至少一分鐘。而且你先有個準備:在他回來之前,你心裡先想著他。如果你又要照顧小的,又要工作,然後大的回來了就摟過來抱一下,那用處不大,你的心要先到那裡。用心是最重要的部分。學傳統文化如果能學到用心,就學到了精髓,至於其他的東西,自然就會了。

這是第一個葯,每天三次,每次抱他一分鐘;第二,心裡常想著孩子。比如你在廚房,孩子在書房,即使看不見大孩子,你心裡還是要有他。就像談戀愛的時候,我們心裡時時刻刻都會想著對方一樣。這個按照傳統的說法,媽媽的神意,像光一樣照著他。大家可以觀察,小孩子比成人敏感。如果你喜歡他或者把他放在心裡,他能感覺到,會很開心很安心。

如果家長很忙,即使下班回家對孩子說,「今天學習怎麼樣啊?」但如果這時他的精神是散的,心裏面還想著別的事,人也很疲勞,那他只是完成了一個表面行為。但是,真正的心,能量、愛,並沒有接通,孩子沒有得到家長的關心和愛的能量。

不到一個月,孩子的媽媽給我打電話說都好了,孩子學習也沒有問題了。之後,我發現她原來每個月給我打一兩次電話或發信息詢問,這次之後,她就很少再問我了,大孩子或者小孩子都很好。再後來,當她先生歷經險境,有生命危險的階段,她雖然很擔心,但是她能夠把心念放妥,為他祝福。

家長的狀態是孩子成長的基礎,基礎穩定紮實了,孩子就不會有大問題。反之,當孩子出現任何問題,最好先問自己,我是否在原點?離原點有多遠?還要妥善安排你的生活和工作的比例,有自己的時間。

有的媽媽太忙了,沒有自己的時間,沒有精力用心讀懂孩子,和孩子溝通和交流。所以當你跟孩子或者其他人在一起的時候,你要留意你的心、你的精神有多少在那裡。你真在那裡的時候,你和孩子的能量是相融的,你自然會理解他,能夠滋養他,而且這些都是自然流露的,而不是因為我學了聖人的書,我最好把它表現出來,這兩者不一樣。

李辛《兒童健康講記》

來源:玄藏佛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古人的望氣之學
憨山大師:妄念紛紜只是一念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