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沒有那些行星,人類不會出現在這裡

沒有那些行星,人類不會出現在這裡

BBC推出了一部新紀錄片,名叫《行星》,正在騰訊視頻上同步熱播。

從地球到木星,從行星到衛星,這部紀錄片以戲劇化的表達手法,追溯了46億年來太陽系的變遷歷史,聚焦八大行星上發生的地質更迭、大氣得失、軌道遷移等動蕩變化,講述了太陽系行星恢弘壯麗的史詩故事。

這部以太陽系行星為「主演」的紀錄片,讓人想起差不多10年前的另一部紀錄片——《太陽系的奇蹟》。同樣由BBC精心製作,同樣是5集篇幅,也同樣由布萊恩?考克斯(Brian Cox)擔任主講娓娓道來。

如今,BBC交出了《行星》這套幾乎「同題」的紀錄片。開播僅兩周,IMDb評分就高達9.3分,大有青出於藍勝於藍之勢!

受到BBC Earth 博思星球的邀請,果殼和紀錄片《行星》的製片人吉迪恩?布拉德肖(Gideon Bradshaw)聊了聊,聽他講述《行星》台前幕後的故事。

說起來,他也是布萊恩?考克斯的「老搭檔」了,當年《太陽系的奇蹟》的第一集就是他執導的。

紀錄片《行星》預告,建議在WIFI環境下播放 | 騰訊視頻

都講行星,就不怕撞題嗎?

10年前那部《太陽系的奇蹟》,在中國很受歡迎,豆瓣評分高達9.5分。為什麼現在又推出一部同樣題材的紀錄片?

布拉德肖:很高興知道《太陽系的奇蹟》在中國也受歡迎。我當時是導演之一,那時候,我和布萊恩都很年輕。如今10年過去了,我們都成長了很多。

同樣,科學研究也有了很多的改變和進步。10年來,有更多先進的探測器飛向那些行星:水星有信使號,土星周圍有卡西尼號,朱諾號到了木星,新視野號則飛掠了冥王星。這些新的探測器給我們提供了機會,來講述關於這些行星的新故事

製作技術,特別是視覺特效方面,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在《太陽系的奇蹟》里,幾乎每一個場景都是實景,布萊恩在其中講述跟行星有關的知識。在我看來,那更像是一堂公開課。而在這部新紀錄片里,由於有大量特效鏡頭的加入,我們讓行星變成了主演,講述它們自己的故事。布萊恩穿插在這些特效鏡頭之間,更像是在輔助行星講好這個故事。

紀錄片《行星》只有5集,片長有限。但過去10年,關於行星的新發現層出不窮。如何取捨呢?

布拉德肖:拍《太陽系的奇蹟》的時候,我們比較隨意。我和布萊恩在拍攝現場想到一個新點子,有時就會加到片子裡面。但在製作《行星》這部片子時,我們就不能如此隨意了,因為從一開始,我們就規劃好了要做哪些特效。

我們花了很多時間來做調研,寫腳本,策劃故事。我們給這些行星畫了非常詳細的時間線,然後編寫了故事腳本,確保能夠涵蓋這些星球上發生的大事件。在這個階段,我們就開始精挑細選,決定哪些內容要用特效來展現。

在某種程度上,這對我們是一個限制,因為一旦特效進入製作,你就不能說改就改了。但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也讓我們可以把精力集中在如何講述這些行星的故事上,努力讓這些星球成為故事的主角。

不過,布萊恩還是有自由發揮的空間,這也是跟他合作最有意思的地方。在紀錄片里,他不只負責串起故事,還會思考這個故事對於我們人類有何意義。每到一集快要結束的時候,布萊恩就會找地方會坐下來,開始回顧這一集的內容。

這部分是沒有腳本的。我們就在現場,看著他要說些什麼。其實對於怎麼收尾,導演一般會有自己的想法。但布萊恩經常以一種不同的方式點睛,有時候還挺讓大家覺得驚訝的。

他是個很有想法的人,所以每集結尾的時候請留意,最後那幾分鐘是很有思想的。

行星的故事,本身就「未完待續」

有沒有已經拍完的內容,最後沒有用在紀錄片里的?

布拉德肖:我們拍過一個關於天王星和海王星顏色的故事。一提到藍色星球,人們通常會想到地球,但其實天王星和海王星這兩顆冰態巨行星也是藍色的。

我們拍攝了布萊恩講解它們為什麼會是藍色的鏡頭。因為它們的大氣中含有少量甲烷,吸收了太陽光里的紅色光,反射出來的便是藍色的光。

但這兩顆星球的顏色又不一樣,天王星更蒼白一些,海王星則是深藍色。至於為什麼會這樣,我們也不知道。

所以,這個故事後來被剪掉了?

布拉德肖:倒不是因為這個。

我覺得,承認我們仍然有很多事情不知道,這一點很重要

行星最讓人激動的一點就在於,想了解它們其實很困難。你得派很貴的探測器過去,再耐心地等上很長時間,才能獲得非常寶貴的新數據。

而在那之前,可能會有許多關於行星的理論,相互之間爭執不下。直到獲得更多的新數據,一些模型得到支持,另一些模型則被推翻,我們對行星才會有更多的了解。

人類對行星的認識,就是這樣一個漸進的過程

我們希望藉由這部紀錄片告訴觀眾,雖然我們基於現在了解到的知識在講關於行星的故事,但這個故事本身是「未完待續」的

說不定再過10年,我和布萊恩會再製作一部同題材的紀錄片。到那時,行星的故事可能又會有新的變化。

讓觀眾和星球產生共情

這部片子是面向普通公眾,而非科學粉絲的。為了讓普通公眾也感興趣,你們做了哪些努力?

布拉德肖:很早之前,我們就明確了一點,希望觀眾能夠把這些行星當成是「角色」,能夠有所觸動不只是聽人談論這些星球,而是要感受到自身和這些行星之間的關聯。這一點非常重要,也影響了我們講述故事的方式。

當時我們在辦公室里討論了很久。我們問自己,皮克斯會怎麼做?如果皮克斯能讓觀眾跟一個玩具產生共情,那我們的挑戰就是,能不能讓觀眾和那些星球產生共情?

基於這個想法,我們做了很多工作,讓這些行星的故事更有戲劇化。我們挑出了故事線里最有衝突的部分,比如行星本身發生變化的動蕩時刻,投入大量資金用特效來呈現這些畫面,再配上扣人心弦的音樂,希望觀眾能夠對這些星球的經歷感同身受。

行星的故事特別宏大,怎麼讓普通公眾能夠感同身受呢?

布拉德肖:在片子里,我們涉及了一些跟我們相關的主題,比如生命。我們知道地球上有生命,那地球以外的其他地方呢?

火星,當然是搜尋生命最熱門的目標之一。現在有很多很多證據,證明那裡曾經有水,有符合生命存在的條件,那裡還發現了一些礦物,跟地球上有生命活動的地方發現的礦物是一樣的。但火星上是不是有過生命?這一點現在還不能確定。

另外還有一些衛星,比如土衛二和木衛二,也是探尋生命的熱門目的地。這些離地球很遠的衛星,地下擁有液態水的海洋,有的海洋里還存在熱液噴口。在地球上,如果你在海洋里找到熱液噴口,那裡一定會存在一個生態系統。事實上,有人認為地球上的生命最早可能就出現在這樣的環境里。

同樣的環境,在其他的星球上,能不能誕生出生命呢?這就是一個很宏大的問題,涉及到我們自身從何而來。談論這些事情,會讓你覺得和這些星球是有聯繫的

此外,我們還有意選擇了一些外景,來展現行星和我們直接相關

大家會覺得,木星離我們很遠,跟我們似乎毫無關聯。可事實上,作為太陽系裡最大的行星,木星的引力會影響小行星的運行軌跡。木星能夠保護地球,但時不時,它也會把一些東西甩向地球。

為此,我們去了美國亞利桑那州的隕石坑,因為撞出這個隕石坑的小行星,現在被認為與木星直接相關。我們就在當年的案發現場,來講述木星對我們自身的影響。

幕後的科學家團隊不可少

如何確保這部紀錄片的科學準確性呢?

布拉德肖:我們用了差不多兩年時間,採訪了25-30名科學家。在每一集片尾的花絮里,你能看到一些採訪片段。同時,兩位英國教授全程給我們提供支持。如果我們在哪裡卡住了,或者出現了分歧,就會給他們打電話核實。此外,還要感謝美國行星學會的一位科學家,她從頭到尾檢查了我們的腳本。

這其中還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在做視覺特效的時候,我們是在創造一種沒人見過的東西,所以需要科學家來把關。我們從戲劇性的角度去設計,怎麼呈現最好看。科學家則會檢查細節,比如顏色對不對,探測器有沒有沿著正確的方向繞行星飛,甚至行星的角度有沒有放對。

科學家對紀錄片《行星》怎麼看?

布拉德肖:對我來說,製作這部紀錄片最大的回報,就是完成後把它拿給科學顧問看。

作為科學家,他們的視角是不一樣的。科學發現對他們來說是數據處理,是資料分析,是編程計算,是準備論文。但有時候,他們也會想,自己研究的這個東西,看起來會是什麼樣子呢?

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土星為什麼會有環?

科學家分析了卡西尼號的數據,發現土星光環的反射率高得驚人。而太陽系是個布滿塵埃的地方,如果存在了很久,塵埃隨時間累積起來,光環應該比現在更暗才對。根據這些數據,他們得出一個假設,土星環的形成距今不超過2億年。

如果光環不是一開始就有的,那它後來又是怎麼出現的呢?一個靠譜的假設是,一顆冰衛星離土星太近了,受到土星引力的拉扯,最後整個星球被扯碎了。聽起來就像是《星球大戰》里的科幻大場面!在這部紀錄片里,我們就用特效把這個場景製作了出來。

對科學家來說,提出這麼一個假說是一回事,但親眼看到這個假說以一種戲劇化的方式被呈現出來,就是另一回事了。

我發現,科學家在看這部紀錄片的時候,他們也在以普通人的視角,而不僅僅是科學家的視角,在欣賞它,而且很享受。這讓我感到很欣慰。

除了其中的科學內容,你希望觀眾能從這部紀錄片里得到些什麼?

布拉德肖:希望我們能夠讓觀眾的視野打開一點點,讓他們能以不同的視角來看待夜空中的這些行星。

它們不只是夜空中遙遠的星星,也是我們故事的一部分,跟我們是相互連結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它們,我們也不會出現在這裡。

作者:Steed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果殼 的精彩文章:

耳機明明不太傷聽力,為啥還是不能戴太久
醜女霸凌:我沒有長成這樣的權利嗎?

TAG:果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