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是淮軍元老戰功卓著卻與李鴻章不和,終其一生未能封疆

此人是淮軍元老戰功卓著卻與李鴻章不和,終其一生未能封疆

李鴻章創建淮軍,最早的班底就是廬州的「樹」、「銘」、「鼎」、「慶」四支隊伍,骨幹成員就是張樹聲、劉銘傳、潘鼎新、吳長慶等人。這些淮軍老將們後來無一例外地都成了封疆大吏,唯獨吳長慶至死不過是個提督。那麼,李鴻章和吳長慶之間到底有什麼恩怨糾葛呢?

吳長慶出生於書香門第,其父吳廷香咸豐元年被舉方正孝廉,在當地頗有聲望,吳長慶幼年讀書用功,但無奈的是數次童試均告失利。但他天生一副倔脾氣,繼續苦讀,如果要是在太平年代,或許也可金榜題名。然而,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改變了他的命運。

咸豐三年,戰火燒到安徽,吳廷香在家鄉拉起隊伍辦理團練。後來被太平軍一舉殲滅,吳廷香最後也戰死。吳長慶此時剛滿二十歲,發誓要為父報仇,他在廬江一帶與太平軍苦戰。

當時,廬州團練派別林立,彼此互相攻佔,誰也不服誰。咸豐二年,李鴻章創建淮軍,派人回鄉招募廬州團練,合肥西鄉的張樹聲、劉銘傳等立即響應,但三河一帶的潘鼎新、吳長慶卻拿不定主意。尤其是吳長慶的團練系官團,因與民團不合,心存疑慮。

後來,李鴻章派自己的學生劉秉璋說服,因劉秉璋和潘鼎新、吳長慶同為廬江人,關係非同一般。在劉秉璋的勸說下,潘、吳長這才率部前往上海,成為廬州團練投奔李鴻章最早四營部隊中的兩營。

吳長慶加入淮軍後,轉戰南北,履立軍功,不過他在淮軍中的地位卻一直處於邊緣狀態,極為尷尬。淮軍將領與李鴻章大多關係密切,吳長慶的家族又與李鴻章家族聯姻。儘管如此,吳長慶與李鴻章卻一直聲氣不合,李鴻章也不大喜歡他。

吳長慶與劉秉璋關係密切,加入淮軍後,最初編入劉秉璋的「良軍」系統,跟隨劉秉璋多年。後來,劉秉璋稱病離營,把部隊全部交給吳長慶統帶。1863年,吳長慶率部參加攻佔楓涇、西塘戰鬥,立下戰功,劉秉璋保舉吳長慶為副將,李鴻章為此奚落道:「你的部下平庸者也戴上紅頂了?」這話傳到吳長慶耳中,終身引以為恨。這可能也是後來他疏遠李鴻章的一個原因。

李鴻章不喜歡吳長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這與劉秉璋有很大關係。劉秉璋在淮軍中也算是個異類,他是進士出身,又以翰林從戎,在淮軍中只有他和李鴻章有如此功名。

而淮軍將領大多出自行伍,在一幫大老粗中,劉秉璋顯得鶴立雞群。此外,劉秉璋雖然是李鴻章的學生,但他特立獨行,在許多問題上與李鴻章相左。久而久之,兩人的關係便疏遠起來,這也影響了吳長慶。

吳長慶個性突出,既然李鴻章不喜歡他,他也遠離李鴻章,相反卻與淮系以外的高官,如馬新貽、李宗熹、沈葆楨、劉坤一等保持密切往來,並受到他們的器重。這讓李鴻章感到十分不快。因此,儘管吳長慶是淮軍元老,又與李家有姻親,但始終不得重用。

廬州團練最早的四個將領中,張樹聲、潘鼎新和劉銘傳都先後位列封疆,唯獨吳長慶鬱郁不得志,有人為此作詩曰:「天下共知吳武壯,一生遺憾未封疆。」

朝鮮壬午事變發生時,吳長慶所屬的慶軍六營駐紮在山東登州,考慮到那裡離朝鮮最近,因此李鴻章首先想到了吳長慶,並命他率兵入朝平息事變。

在這場事變中,吳長慶處置得當,逼退日本人並搶先進入朝鮮王城。儘管壬午事變善後不盡如人意,簽訂了不平等的《濟物浦條約》,允許日本以保護使館為名駐兵朝鮮。但吳長慶平亂有功還是得到了普遍的認可,不僅國內給予高度評價,就連朝鮮上下也對他歌功頌德。

奇怪的是,吳長慶如此大功,最終卻只得了個「三等輕車都尉」的賞賜,有人認為,這與李鴻章有關。其實,對於吳長慶在朝鮮的某些做法,李鴻章一直不是很滿意,因為他沒有請示單獨搞了個《朝鮮善後六策》,這與李鴻章的思想大相徑庭,被斥責為「多事」。

1884年6月,李鴻章下令將吳長慶從朝鮮調回,並把他的六營慶軍一分為二,其中三營隨他回國,另外三營繼續駐紮朝鮮。這被認為是李鴻章打壓吳長慶的一種手段,吳長慶對此很不滿。或許因為是內心鬱悶的緣故,在回國不久便在金州駐地病死。

關於吳長慶之死,還有不少傳聞,有說他是被李鴻章氣死的,也有說是吞金而亡。還有一種說法,說吳長慶回國後沒有先拜見李鴻章而是先拜見了慈禧,這犯了大忌。事後李鴻章大怒,踢了他幾腳,不予升遷,吳長慶因此鬱悶而死。當然,這些說法都不足為信,李鴻章即便再不喜歡吳長慶,想來也不至於連這點氣量都沒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戊戌變法之初慈禧下了四道懿旨,這些緊箍咒註定了光緒帝的結局
州縣官有個說法叫「保住烏紗帽,不碰琉璃屏」,這話什麼意思?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