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中醫藥發展不能忘記「赤腳醫生」

中醫藥發展不能忘記「赤腳醫生」

每天

11:30

推送最新鮮的

中醫藥權威精品知識

喜歡,就為我標星

小 編 導 讀

「治療靠銀針,藥物山裡尋」。一個人,一個藥箱,就是一輩子,這是作者對赤腳醫生的印象。農忙時務農,農閑時行醫,或是白天務農,晚上送醫送葯,這些赤腳醫生雖然沒有潔白的工作服,常常兩腳泥巴,一身粗布衣裳,但卻有最真最純最熱的為人民服務之心。中醫藥發展不能忘記「赤腳醫生」。

我的家鄉位於雲貴交界,蒼茫的大山裡面。由於地處偏遠,交通和醫療水平都比較差。鄉里人生病去縣上很麻煩,除非是特別嚴重的病才會狠下心去一次縣裡。當然,去一次縣裡,這家人半年或者一年的收入就全搭上了。經濟落後是制約鄉里人不敢去縣上看病的根本原因,小病往往拖成大病。

我小的時候因為貪玩骨折了,奶奶一看我的手,說:「這可是大問題,但到底要不要去縣裡呢?」所有人都知道家裡困難,怕去城裡要花一大筆錢。最後,爺爺說:「帶去給他姑爺爺看看再說。」我就這樣被帶到了素未謀面的姑爺爺跟前。

姑爺爺留著很長的白鬍子,杵著一根竹子當拐杖,儘管弓腰駝背,但他眼中透著威嚴。姑爺爺對我笑了笑,他的笑很溫暖,充滿了長輩對晚輩的慈愛。他伸手摸了摸骨折的地方,我感覺他在找什麼,摸了一會兒他使了一把勁,我疼得呀呀亂叫。待他摸完之後,把提前準備好的一碗米酒、一把草藥和酒糟放進石臼里,搗細後敷在我受傷的胳膊上,最後裹上紗布。他說,好了。真的就好了嗎?事實證明,後來真的好了。

奶奶給他錢,他堅持不要,說:「這些都是自己挖來的,不值錢。」回到家我才知道原來姑爺爺是一個赤腳醫生。

那次骨折,是我與中醫的第一次結緣。後來,我又見過姑爺爺幾次,他來村裡給人治病,肩頭挎著藥箱,杵著拐杖緩慢地走來,這個場景一輩子留在了我的腦海里。我想這就是赤腳醫生行醫最真實的模樣,一個人,一個藥箱,就是一輩子,就像鄉間傳誦的那樣:「治療靠銀針,藥物山裡尋」。

那個年代,西醫還只是城市模式,遠離鄉村,西藥更是千金難求,是半農半醫的赤腳醫生解決了農村百姓的病痛,這也是幾十年來赤腳醫生在農村人心中不可替代的原因。

1985年,原衛生部作出停止使用「赤腳醫生」這一稱呼的決定。原來的「赤腳醫生」要進行考核,考核通過的將被認定為鄉村醫生,取得行醫資質後可以繼續行醫。「赤腳醫生」這一稱呼永遠的停在了1985年。

數百萬沒有通過考核的赤腳醫生放下了藥箱,他們不得不離開自己熱愛的崗位。也有一些赤腳醫生放不下心愛的藥箱,仍然穿行在崇山峻岭之間。他們不是名醫,卻有名醫沒有的獨到慧眼,他們不是徐霞客,卻也走遍了山山水水。我的姑爺爺通過考核,還一直為鄉里人看病,他說:「苦啊,當時什麼都沒有。」在什麼都匱乏的條件下,他們堅守農村幾十年,為基層提供了最基礎的醫療服務。

如今,當年那一批赤腳醫生漸漸老去,國家的政策也好了很多,他們再也不用為生活發愁了。

爺爺以前還想讓我跟姑爺爺學習接骨,但在我高一那年,姑爺爺去世了。高考完,家人讓我報一個醫科大學,可我給自己報了一個中醫藥大學。

進入學校後,我才知道姑爺爺以前給我用的是什麼葯,使用的是什麼手法。我很想告訴他:「姑爺爺,我也學中醫了。」但我卻不知道該如何表達。

我看過一個關於鄧鐵濤教授的專訪,視頻里他說:「我們是為中醫而生的人,所以一生為了中醫奮鬥,把中醫的發展看得比生命都重要。」這個簡短的專訪讓我很有感觸,作為新一代的中醫繼承者,未來的中醫醫師,我們更該做好為中醫發展而奮鬥的準備。

新時代的中醫藥發展迅速,但我們不能忘記曾經有一群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赤腳醫生。

我國地域廣袤,民族眾多,民間有著豐富的中醫藥資源及治療驗方。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就是一本來自民間的偏方好書——

《 民間鄉野古方偏要4000首I 》

(點擊封面,立即購買本書)

「古方、偏方」是中醫藥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勞動人民千百年來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總結,在治療疾病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民間鄉野古方偏方4000首》為雷明、吳國興二位先生幾十年來走訪民間,深入群眾,調查實踐,多方搜集、整理、分門別類編輯的四千多個古方、偏方。《民間鄉野古方偏方4000首》其中不少古方、偏方經過多年臨床應用,均獲得良好效果,尤其對一些疑難病症療效甚佳。對於中醫臨床及家庭治療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讀中醫 的精彩文章:

給孩子的禮物,可以不是零食、玩具
防治「偏頭痛」,從學會寫《頭痛日記》開始

TAG:悅讀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