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孩子「感統失調」太突然?這三大「導火索」,關係到娃的良性成長

孩子「感統失調」太突然?這三大「導火索」,關係到娃的良性成長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有不少家長感慨,現在養孩子的成本越來越高,但養出來的孩子卻問題多多,很多都是第一次聽到的名詞,就像「感統失調」。

部分家長對「感統失調」不當回事兒,認為是早教機構捏造出來的一套「唬人」的理論,就像孩子不能捏住球,只能用手握住球,家長不認為這有何區別和不妥之處;另一些家長則被這個聽上去像「病症」的名詞給嚇到了,以為是什麼程度較深的疑難雜症,以上觀點都有失偏頗。

1972年,美國南加州大學臨床心理學專家愛爾絲博士創導了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即「感統」理論。它是指將人體器官各部分感覺信息輸入組合起來,經大腦統合作用,完成對身體外的知覺做出反應。

而感統失調通俗的說法是:「兒童大腦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很輕微的障礙。」並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病症。

為什麼現代兒童生活條件越好,存在感統失調的越多呢?一方面是由於此前大眾對於這個領域知之甚少,即使有孩子存在這樣的問題也沒有被發現、被重視,另一方面恰恰是由於現在優越的生活條件,造成了孩子或被溺愛,或宅在家中玩手機很少接觸大自然,從而出現了感統失調。

以前的孩子大多是被放養,電子產品幾乎沒有,80後、90後成長起來的一代,都是靠彈玻璃球、跳皮筋、跳房子、扔沙包這樣的遊戲長大的,上樹、摸魚、挖泥坑,和大自然也是各種親密接觸,從小就在鍛煉感覺統合的敏感度,但現在情況卻不一樣了。

經常摔跟頭的娃,並非走不穩路這樣簡單

男孩兒多多是早產兒,生下來時體重不到3斤,為此爸媽操碎了心,生怕孩子的身體發育有何不妥。眼見著多多茁壯成長,逐漸追上了其他小朋友的身高和體重指標,家長這才放下心來。

可是如今27個月的多多又讓父母有了煩心事。原來爸媽把他送進了早教班,卻發現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做事總是三心二意,經常跑進跑出,要麼就爬上爬下。早教班的老師還反映了一個問題,就是孩子走路總是摔跟頭。

對此父母不以為然,認為是孩子調皮,不好好走路造成的。但早教班的老師卻提醒多多父母,多多的種種表現都表明他存在感統失調的特徵,需要引起重視。直到此時多多父母才恍然大悟,找到了孩子問題的根源所在。

感統失調的娃,經常會有如下表現:討厭被觸摸,愛發脾氣,手腳笨拙容易跌倒,平衡能力差,搞不對方向;經常自言自語,語言發育遲緩,無法流利閱讀,很多時候對別人的話充耳不聞;依賴性強,自信心不足,容易因非智力因素引起學習不良等。

要知道,只有經過感覺統合,神經系統的不同部分才能協調整體作用使個體與環境順利接觸;沒有感覺統合,大腦和身體就不能協調發展,孩子的成長和學習因此會造成不小的困擾。而且,12歲之前通過訓練可以相對容易地矯正孩子的感統失調,而超過12歲卻因已經定型而很難改變,因此這個問題一定要引起家長重視。

三大原因引起兒童感統失調,和家長密切相關

引起感統失調的原因既有先天性的,如早產或剖腹產造成幼兒壓迫感不足,造成觸覺失調,胎位不正引起的平衡失調等,也有後天的因素,這就和環境和人為因素密切相關了。

★驕縱

莉莉從小被父母、祖父母嬌生慣養長大,凡事都喜歡說不,愛當指揮官,只要不合心意就大吵大鬧。本以為是小孩子脾氣在作怪,上學後就好了。可是等莉莉進入小學一年級後家長才發現這是個問題,凡事愛「拔尖」的莉莉差不多成了女生公敵,曾經家中的小公主,如今卻成了「愛哭包」。

父母對孩子嬌縱溺愛,讓孩子的依賴性過強,喪失了自主動手能力,不願去做的事情就可以不去做,養成了孩子以自我為中心,脾氣暴躁,動輒生氣發火的現象。孩子缺乏獨立的空間,情緒掌控也無從談起,反而造成了娃感統失調。

★嚴控

小明的父母是典型的權威型父母,他們對兒子的一切都要盡在掌握中,尤其是在學業上抓得更緊。進入初中後,小明覺得自己已經是男子漢了,可以有力量和勇氣來反對父母的強制安排,結果兩次抗爭的結果都是慘敗,他在父母面前永遠是那個長不大的小男孩,要聽從父母的安排,這讓小明感到惱火又無望。

不少父母打著為孩子好的名義,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和培訓班,給孩子制定了高壓的學習計劃,孩子沒有反駁的餘地只能服從。時間長了孩子在父母的強勢掌控下變得緊張焦慮,不敢提出自己的主見,逐漸失去了自信心和笑容,這也是感統失調的一大原因。

★過度呵護

比起驕縱和嚴控,過度呵護在現代家庭中更為普遍。怕孩子弄濕了衣服,不讓娃玩水,怕孩子弄髒了衣服,不讓娃碰泥,就連孩子蹲在地上撿個石頭子、紙片都要阻止,這樣的孩子感統系統受到的刺激少之又少,自然會受影響。

加上室內空調的普遍使用,讓娃大大減少了感知冷熱的機會,總是四季如春的感覺,過度呵護也會導致孩子感統失調的。

以上這些看上去都是父母之愛的舉動,其實卻在剝奪孩子親密大自然,感統全面發展的機會。父母越是小心翼翼,孩子越是問題多多。

家長要怎麼做才能讓娃遠離感統失調?

首先我們必須要明確一點,感統失調是不會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而自然消退的,它必須得到糾正和恰當的介入才能「回到原點」,那些抱有僥倖心理,期待孩子自行修復這些BUG的家長都是在自欺欺人。

對於感統失調的孩子,目前有很多遊戲的方法可以訓練,家長也不必過於擔心,但一定要重視起來。而且感統訓練並沒有想像的那樣深不可測,簡單到爬行、滑滑梯、踢毽子、花式拍球等都可以,當然這些最好是要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

而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也要多注重孩子感官方面的培養。孩子0到6歲正處於感官敏感期,他們從出生時起,就會借著聽覺、視覺、味覺、觸覺等感官來熟悉環境、了解事物。家長應在生活中隨機引導孩子運用五官,感受周圍事物。

還有一個敏感期也要注意,那就是細微事物敏感期,是在孩子的1.5歲到4歲之間,孩子會對微小的事物感興趣,並試圖探索其中的奧妙。這個敏感期和娃的感官敏感期有重合的部分,家長一定要引起注意,給予充分關注和配合,減少指責。

此外,做負責任的父母,既不是通過嚴密控制來掌握娃的一切,也不是過度呵護,讓娃沉浸在蜜罐中難以呼吸到新鮮空氣。對孩子的養育既要有圈養的一面,也應提倡適度放養,給孩子充分發動自己的感官去感受自然、社會、人際關係,他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內心充盈,自在花開的娃。

我是糖果媽媽,是一名高級育嬰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任何問題都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糖果媽媽 的精彩文章:

女孩9歲來了「大姨媽」,兒科醫生:這幾種東西,小孩子越吃越傷
生了二寶後,大寶都和誰睡,三位寶媽不同選擇,直接影響親子關係

TAG:糖果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