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韓愈為什麼寫《師說》?

韓愈為什麼寫《師說》?

《師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師論名篇,也是我國古代教育史上一篇極為珍貴的「教師論」。

韓愈寫這篇文章時35歲,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文章針對當時士大夫恥於從師的社會風氣,全面論述了師的作用和標準。

文章強調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教師,獎掖後學。

這些精闢的論述突破了自孔子以來的儒家師道的框框,有極為鮮明的針對性,不僅在當時具有振一代師風之巨大作用,而且對後世尊師重教也有著深廣影響。

韓愈不僅以古文運動和傑出的散文家名垂史冊,而且還以其長期從事教育的實績和倡導從師重教,在我國教育史上產生積極影響。

韓愈作為著名的教育家,曾出任四門博士、國子博士和國子祭酒等掌管京師教育的要職,積極主張整頓大學等高等學府,提出人才招考、培養、錄用等一系列主張,試圖以此來改變當時用人不公,賢愚不辨的弊端。

他在遷任地方官時也不忘興辦教育,如被貶為潮州刺史,任內即曾捐薪創辦「鄉學」。他身體力行,不顧流俗的嘲諷,毅然「收招後學」、「抗顏而為師」。

韓愈為教育事業奮然而行的精神,受到許多正直士大夫的稱道和後學者的讚揚。當時凡得到過他指教的人皆自稱「韓門子弟」。

韓愈熱愛並專註教育,他曾就教育的目的、作用、人才培養目標、生員招收、教學內容、教師職責、教學方法等做過許多論述。

韓愈認為,教育的作用就在於對具有不同品級性的人產生不同的影響。

他的「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的名言,告訴人們欲使自己「業精」、「行成」,必須在「勤」和「思」上下功夫。

在教學方法上,他也像先秦儒者一樣,注意生動活潑,重視因材施教,主張教育者要根據學生不同情況採取不同方法。

在學習時,他要求提綱挈領,博約相濟,遵循「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弦,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的學習方法。

他提出要有「沉浸醴郁,含英咀華」的治學態度。他贊成吸收前人的優秀成果,主張把學習與獨創結合起來,以自成一家。

韓愈的教育專論《師說》,受到與他同時代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柳宗元的鼎力推崇。

《師說》認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強調人人需要學習,而學習必定要有教師。

韓愈論述衡量教師的標準、從師的目的、教師的職責,都貫穿著重「道」的精神。

他把師與「道」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認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沒有道就不成其為師,沒有師也無從傳其道,從師的目的就是學其道。

韓愈提出教師的三項職責:「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就是要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並發展學生的智力。

韓愈強調,誰在傳道、授業、解惑方面有長處,誰就可以為師,所以「聖人無常師」,「三人行,必有我師」。

誰在某一方面強於自己就拜他為師,「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韓愈認為,師生之間應以師為中心,以道和業為準繩,誰在道和業上有疑難,誰就應從師而學;誰懂得道和業,誰就可以為人師。這裡包含著「教學相長」、「能者為師」的思想,打破了封建傳統的師道觀念,至今具有參考價值。

《師說》以其獨到的見解,創新的勇氣,反抗流俗不正之風,批駁錯誤觀點,倡導新的師道,含有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因素,對教育理論有一定貢獻,因而為後人所推崇,影響深遠。

唐以後的教育家,用《續師說》《廣師說》等為題,發表對師道的見解,均受到了《師說》的啟發和影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元迪谷 的精彩文章:

范曾、潘潔茲、王明明、謝之光、晏少翔、劉國輝國畫人物
鴻運富貴花,秋色蘊寶華——國畫花鳥藝術作品

TAG:元迪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