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朝科考剛開始是1年1次,為何改成3年1次?

宋朝科考剛開始是1年1次,為何改成3年1次?

【本文由蜀山筆俠獨家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抄襲必究!】

科舉取士是古代統治者選拔人才的一種方式,它打破了封建貴族對於上層建築的壟斷,不得不說是一種進步。

為了更快地更新人才,宋朝的科考(科舉考試)最初是1年1次,可是後來,改成了3年1次。這是為什麼呢?難道僧多粥少?

其實不是這樣的,要了解其中的原因,還得從科考的體制說起。

科考並不像我們今天的高考只考1級,而是分3級考試,即:鄉試、會試和殿試。它就像全國性的競賽一樣,先在地方進行海選,優勝者晉級到全國進行總決選。

鄉試就相當於地方性海選;

會試就相當於全國性總決賽;

這裡要特別說明的是殿試,按理說會試完了就能決出全國的優勝者了,但前面這些環節都是在官員的主持下進行的,還有最重要的一個人沒有參與,就是皇帝。

皇帝為了防止官員們徇私舞弊(這是很有可能的),拉幫結派,把最後一關牢牢地把控在自己手裡。選拔人才是大事,一旦出了問題對於國家和人民都是災難。

所以,在會試結束後,皇帝要親自考核考官們帥選上來的這些人。這樣一來,那些沒有真才實學,找人替考,或者走後門進來的人就將無所遁形,考官也要因此受牽連。看來皇帝不是那麼好糊弄的,只要他勵精圖治,國家不會衰落。

好了,再來看考試的時間安排

鄉試一般在秋天進行,所以又稱「秋闈」;會試在第2年的春天舉行,所以又稱「春闈」;會試後跟著就是殿試,殿試相當於皇帝面試,不用耽擱那麼久時間,殿試完就公布榜單,即東華門外唱名。

我們來算一算時間:從頭年的秋天到來年的春天基本上就用了半年的時間,還不包括鄉試前的一些準備工作,算下來就要大半年時間。

這只是時間維度,我們不能忽略了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空間維度,特別是在古代。

古代的交通極不發達,沒有高鐵和航線,沒有熱動力,只能靠腳力和馬力,所以趕考也是一大難題。就拿出生在眉州(今四川眉山)的蘇軾來說吧。

蘇軾要參加一次科考的話,他得從第1年的秋天就參加鄉試,然後在第2年春天從眉州出發到開封參加會試,途中要走1個多月。

若會試不中的話,他又得從開封返回眉州,等他回到眉州已經是夏天了,這時,他又得準備參加第2年的鄉試。

如果一直不中進士的話,他的一生幾乎都在為考試而奔波,這還不排除有些落第書生不敢面對現實,在京城的青樓里借酒澆愁,遲遲不敢回家所耽擱的時間。

這還只是從考生的角度來看的,我們再來看看考官的工作。

考官的日子也不好過,先是遴選考官、考題設置、考前布置,再到監考,謄抄,閱卷,評選,發榜,一系列弄完也要大半年時間。

這一屆剛考完,馬上又要準備下一屆的考試了,要知道這些考官並不是專職的,他們還有自己的本職工作要做,如果考試太密集,他們是吃不消的。

所以,從這個層面看:1年1界的難度也確實不小。

經過綜合比較,宋朝統治者最終把科考定成了3年1屆(也有特殊情況),算是比較合理了。那麼,這麼久考1次,怎麼解決人才不足的問題呢?

很簡單,那就是擴大錄取名額,每屆多錄點兒人不就解決了嗎?

呵呵,看來任何東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的。

明天繼續……

本文作者《蜀山筆俠》,一個文章會「說話」的歷史作者,專註於不同角度看歷史,探索不一樣的春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蜀山筆俠 的精彩文章:

原以為《天龍八部》中蕭峰的結拜大哥很厲害,結果是個草包
宋朝「武則天」,差點兒讓趙家天下改姓劉

TAG:蜀山筆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