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古語:君子有三樂,說的是啥?老祖宗的人生樂事

古語:君子有三樂,說的是啥?老祖宗的人生樂事

古語:君子有三樂,說的是啥?老祖宗的人生樂事

「君子如梅,性喜孤寒;高潔雅然,出口成譚。君子如蘭,性格恬淡;芙蓉玉面,桃花紙扇。君子如竹,性情溫婉;胸懷偉岸,清逸非凡。君子如菊,性命如楠;妝顏生暖,色彩斑斕……」

君子,德才兼備,文質彬彬,有所為有所不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兩千多年來中國人民追求的理想型人格。

君子一詞,最早出現在《易經》中。《易經》含蓋萬物,綱紀群倫,是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其內容涉及了哲學、政治、生活、文化等諸多領域,是儒家、道家共同的經典。

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將「君子」全面引用到士大夫及讀書人的道德層面上,他本人也常以君子的德行來要求自己。

說到君子,被尊為亞聖的孟子曾說過:「君子有三樂」,筆者接下來就為各位介紹一下這三樂究竟指的是什麼吧。

這第一樂趣指的就是:父母俱存,兄弟無故,說的就是家庭平安。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在儒家思想觀念中,孝悌觀念是非常重要的。孝順父母在古人眼中是做人的一根本要則,這也在一定層面上說明了家庭對於人的重要性。

在《大學》中也提到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治理國家為天下做貢獻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修身齊家」。只有自己的自身能力得到了完善,家庭安定,這樣人才能無後顧之憂,為國家做貢獻。所以說,家庭的平安是作為君子的第一樂趣。

第二個樂趣: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這句話想要表達的就是自己的良心沒有愧疚。「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要走的是君子之道,君子之道當以修身為主。君子要心胸開闊,不愧於心、不愧於天地之大道。在我們的古人眼中,只有一個人在道德上沒有虧欠,那麼這個人才是值得人們尊重的。

三國時期的曹操,不管是在政治上還是在軍事上亦或是在文學上,他的作為都很顯赫。然而,曹公的名聲卻並不好,他受到過很多後世文人的辱罵。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曹操實行的是唯才是舉,不顧個人的的德行。

這一觀念跟儒家的思想是不相一致的,而儒家學派自漢代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就作為了主流學派影響了後世之人的思想。而且孟子本人也說過,人之初,性本善,一個人要保持自己的善念,不要愧對自己的良心。

第三個樂趣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除了是一個思想家以外,和孔子一樣,他也是一位教育家。

對於傳道授業解惑也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和追求。孟子的這個觀點,可能也是受到自己母親的惡影響,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孟母為了自己的孩子三次遷移家址的故事吧,孟母對於自己孩子的教育的重視也直接的影響了自己的孩子。

孟子在自己的學識和涵養達到一個很高的地步的時候,他所想的是將自己的學識教育給那些學子們,這是一種很無私的想法,是一個教育家的思想目標。北宋文學家王安石所著的《傷仲永》一文,主人公方仲永的天資很高但是他的父親不讓他學習而把他當作是賺錢的工具,最後那個少時就展現出超出常人的天才少年就這樣淪為了一個普通人。

一個人有天資固然十分可貴但是他必須要繼續通過教育來提升自己。孟子所提出的的這一君子之樂,從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為不讓傷仲永再現於世。

各位覺得這君子三樂有道理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鼓瑟歷史 的精彩文章:

俗語:臉上橫肉為凶者,上句同樣經典,老祖宗的識人術,准嗎?
宋代的千年古畫久聞盛名,放大之後有了發現,老祖宗智慧高啊

TAG:鼓瑟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