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反覆型風濕症又稱複發性風濕症

反覆型風濕症又稱複發性風濕症

反覆型風濕症又稱複發性風濕症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風濕免疫科余金泉醫生

趙先生是一家國有銀行的支行行長,年輕有為,事業上升期。然而,有一個問題卻一直困擾他已久。近3年來,他反覆發作關節腫痛,腕關節、手指小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均曾受累。起初,每年只發作2-3次,也就沒有太重視。最近1年,發作越發頻繁,有時候嚴重起來一個月可以發作3-4次,雖然覺得不是什麼要命的病,但是關節腫痛起來也是影響生活工作,這幾年看了不少醫生,有說是早期類風濕關節炎的,也有說是風濕性關節炎的,還有說是痛風的,正方偏方都試過了,但是葯也吃了不少,就不見斷根。

反覆型風濕症又稱複發性風濕症

無獨有偶,黃小姐也遇到了同樣的困擾。黃小姐是一家中學的老師,講台上風采翩翩,偏偏最近4-5年攤上了一個怪病,手指小關節、腕關節、肘關節、膝關節反覆腫痛,起初每年3-4次,最近1年半來每個月都發作好幾次。雖說發作間期完全沒有不舒服,好人一個,但是每次發作起來,都影響教學的狀態,苦不堪言。看了不少醫生,查過類風濕因子(RF)陰性,抗鏈球菌溶血素O(ASO)陰性,尿酸正常,每次發作查血沉(ESR)、C反應蛋白(CRP)都偏高一點,其他風濕抗體也都查了,都是陰性的,每次都吃點「止痛藥」幾天就好,但是診斷也一直沒搞明白。

老百姓總認為,關節痛,不是類風濕就是風濕,要是都不是,那可能是痛風。然而,有一種關節炎,同樣來去如風,卻不是痛風!

反覆型風濕症又稱複發性風濕症

反覆型風濕症(Palindromic rheumatism)

反覆型風濕症,又稱複發性風濕症、回紋型風濕症,由Hench和Rosenberg於1942年首次描述。反覆型風濕症起病時通常是一個關節或關節周圍的組織疼痛,經數小時或數天後癥狀加重,出現關節紅腫,隨後以相反的順序癥狀緩解,不留下殘餘病變。與痛風相似,反覆型風濕症發作來去如風,發作間歇期無癥狀。

有研究調查了9組共653例患者,僅有15%的患者在至少五年後癥狀消失。部分患者出現多關節受累,並在發作間期關節腫脹沒有完全消退,且RF轉陽性。

反覆型風濕症患者進展為類風濕關節炎(RA)或其他明確界定疾病患者的比例,在不同研究中有所不同。一項研究納入60例反覆型風濕症患者並對其隨訪20年以上,40例(67%)患者發展為RA。另一項研究納入147例在一所三級轉診中心就診的反覆型風濕症患者,其中41例最終診斷為RA(28%)、4例被診斷為其他疾病(3例系統性紅斑狼瘡和1例白塞病)。

存在抗瓜氨酸化蛋白抗體(ACPA)是RA的常見血清學表現,可能預示著反覆型風濕症會進展為RA,但評估這種可能性的證據不一致。一項研究納入61例患者並對其平均隨訪5.5年,在患者出現癥狀的1年內進行了ACPA檢測,結果表明,進展為明確RA的患者中有83%出現ACPA抗體,但是未進展為RA的患者中只有19%出現該抗體。

反覆型風濕症患者對羥氯喹(該葯也用於治療RA)的反應,進一步支持反覆型風濕症是RA的一種表現形式這一可能性。對此類患者使用羥氯喹,也可能降低其進展為RA的風險。一項納入113例反覆型風濕症患者的回顧性研究發現,接受羥氯喹治療的患者發展為慢性風濕性疾病的可能性降低20%。另一項納入51例反覆型風濕症患者的研究則提示,接受羥氯喹治療後,41例出現顯著改善,發作時間縮短,發作頻率減少。

總之,關節炎不止是類風濕、風濕和痛風,還有反覆型風濕症等等。反覆型風濕症的特點是反覆發作性關節腫痛,來去如風,卻不是痛風!如果不予重視,發作持續時間會越來越長,發作頻次越來越密,且近半數可能發展成為類風濕關節炎。臨床無特異性檢測指標,風濕免疫抗體可均為陽性,僅在發作期出現ESR、CRP等非特異炎症指標升高。ACPA陽性則提示進展為RA的風險高。抗瘧葯(羥氯喹)被證實是有效的治療手段,然而,關於反覆型風濕症的治療研究仍較有限,臨床上更應根據每個患者的不同情況給予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對於發作頻次低且低風險的,可能僅發作期給予非甾類抗炎葯(NSAID)就足夠了;對於發作頻次高且有高危因素的,應給予抗瘧葯治療;對於抗瘧葯治療無效的,應考慮使用緩解病情抗風濕葯(DMARDs)治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顧建文教授醫學科普 的精彩文章:

Rufus of Ephesus 發明了動脈瘤一詞
輸尿管損傷漏尿的原因有哪些?

TAG:顧建文教授醫學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