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面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具備「上德」的人不表現為外在的有德,因此實際上是有「德」;具備「下德」的人表現為外在的不離失「道」,因此實際是沒有「德」的。「上德」之人順應自然無心作為,「下德」之人順應自然而有心作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為卻沒有回應他,於是就揚著胳膊強引別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後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後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後才有「義」,失去了義而後才有禮。「禮」這個東西,是忠信不足的產物,而且是禍亂的開端。所謂「先知」,不過是「道」的虛華,由此愚昧開始產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於澆薄;存心樸實,不居於虛華。所以要捨棄澆薄虛華而採取樸實敦厚。

上德不德:不德,不表現為形式上的「德」。此句意為,具備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現為形式上的德。 下德不失德:下德的人恪守形式上的「德」,不失德即形式上不離開德。 無德:無法體現真正的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以,心、故意。無以為,即無心作為。此句意為:上德之人順應自然而無心作為。 下德無為而有以為:此句與上句相對應,即下德之人順任自然而有意作為。 攘臂而扔之:攘臂,伸出手臂;扔,意為強力牽引。 薄:不足、衰薄。 首:開始、開端。 前識者:先知先覺者,有先見之明者。 華:虛華。 處其願:立身敦厚、樸實。 薄:指禮之衰薄。

這一章是《道經》的開頭。有人認為,上篇以「道」開始,所以叫做《道經》;下篇以「德」字開始,所以叫《德經》。本章在《道德經》里比較難於理解。老子認為,「道」的屬性表現為「德」,凡是符合於「道」的行為就是「有德」,反之,則是「失德」。「道」與「德」不可分離,但又有區別。因為「德」有上下之分,「上德」完全合乎「道」的精神。「德」是「道」在人世間的體現,「道」是客觀規律,而「德」是指人類認識並按客觀規律辦事。人們把「道」運用於人類社會產生的功能,就是「德」。

[延伸閱讀1]王弼《道德經注》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德者,得也。常得而無喪,利而無害,故以德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何以盡德?以無為用,以無為用則莫不載也。故物無焉則無物不經,有為則不足以免其生。是以天地雖廣,以無為心;聖王雖大,以虛為主。故曰以復而視,則天地之心見;至日而思之,則先王之至睹也。故滅其私而無其身,則四海莫不瞻,遠近莫不至;殊其己而有其心,則一體不能自全,肌骨不能相容。是以上德之人,唯道是用,不德其德,無執無用,故能有德而無不為。不求而得,不為而成,故雖有德而無德名也。下德求而得之,為而成之,則立善以治物,故德名有焉。求而得之,必有失焉。為而成之,必有敗焉。善名生,則有不善應焉。故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也。無以為者,無所偏為也。凡不能無為而為之者,皆下德也,仁義禮節是也。將明德之上下,輒舉下德以對上德。至於無以為極下德下之量,上仁是也。足及於無以為而猶為之焉,為之而無以為,故有為為之患矣。本在無為,母在無名,棄本舍母而適其子,功雖大焉,叉有不濟。名雖美焉,偽亦必生。不能不為而成,不興而治,則乃為之,故有弘普博施仁愛之者,而愛之無所偏私。故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愛不能兼,則有抑抗正真而義理之者,忿枉佑直,助彼攻此,物事而有以心為矣。故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直不能篤,則有游飾修文禮敬之者,尚好修敬,校責往來,則不對之間忿怒生焉。故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夫大之極也,其唯道乎。自此已往,豈足尊哉。故雖德盛業大,富而有萬物,猶各得其德,而未能自周也。故天不能為載,地不能為覆,人不能為贍萬物。雖貴以無為用,不能舍無以為體也。不能舍無以為體,則失其為大矣,所謂失道而後德也。以無為用,德其母,故能己不勞焉,而物無不理。下此已往,則失用之母。不能無為而貴博施,不能博施而貴正直,不能正直而貴飾敬,所謂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也。夫禮也所始,首於忠信不篤,通簡不陽。責備於表,機微爭制。夫仁義發於內,為之猶偽,況務外飾而可久乎?故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前人而識也。

即下德之倫也,竭其聰明以為前識,役其智力以營庶事。雖德其情,奸巧彌密;雖豐其譽,愈喪篤實。勞而事昏,務而治穢,雖竭聖智而民愈害。舍己任物,則無為而泰。守夫素樸,則不順典制。聽彼所獲,棄此所守,識道之華而愚之首。故苟得其為功之母,則萬物作焉而不辭也,萬事存焉而不勞也。用不以形,御不以名,故仁義可顯,禮敬可彰也。夫載之以大道,鎮之以無名,則物無所尚,志無所營,各任其貞,事用其誠,則仁德厚焉,行義正焉,禮敬清焉。棄其所載,舍其所生,用其成形,役其聰明,仁則誠焉,義其競焉,禮其爭焉。故仁德之厚,非用仁之所能也。行義之正,非用義之所成也。禮敬之清,非用禮之所濟也。載之以道,統之以母,故顯之而無所尚,彰之而無所競。用夫無名,故名以篤焉。用夫無形,故形以成焉。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舉其末,則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華不作。故母不可遠,本不可失。仁義,母之所生,非可以為母;形器,匠之所成,非可以為匠也。舍其母而用其子,棄其本而適其末,名則有所分,形則有所止。雖極其大,必有不周;雖盛其美,秘有患憂。功在為之,豈足處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在樂讀 的精彩文章: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跟《老子》學處世之道
《道德經》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

TAG:自在樂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