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切爾諾貝利

切爾諾貝利

切爾諾貝利

文|李大衛

(財新網特約記者)

多年前,我曾經住在紐約布魯克林的康尼島,房東柳德米拉是來自烏克蘭的猶太人,老家在黑海邊的敖德薩,後來嫁到北方的普里皮亞季。這是一座原本不為外國人所知的工業城,直到1986年,附近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爆炸,繼而引發大規模泄露。

米拉的丈夫死於沾染引發的甲狀腺癌,她和兒子安德烈當時在南方海濱老家,倖免遇難。她家的貓也死在那個時候,小傢伙的照片一直擺放在書櫃里。那條街上,不止一家鄰居有類似的故事,宏大的背景充滿人間不幸和啟示錄色彩,其中還能隱約感到俄國文學的脈搏。白俄羅斯作家斯維吉拉娜?阿列克謝維奇說她採訪過很多二戰的倖存者,還有參加過阿富汗戰爭的老兵;他們講述原蘇聯重大歷史事件期間的個人經歷時,極少能夠擺脫官方既定的敘事窠臼。但切爾諾貝利卻是一個不同的個案。

阿列克謝維奇的看法是,那是一個未經過權威喉舌規訓過的故事,這才為各種細枝末節,預留了有待填補的真空。而她的名作《來自切爾諾貝利的聲音》之所以成為名作,也是在她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不論是在俄語國家還是西方世界。因此她書中所錄的口述歷史,很長時間內都是一些沉默的故事。然而到了沉默期結束,它們已經納入到另一種規範當中。

HBO的《切爾諾貝利》是近期口碑最好的劇集,幾乎沒有之一。多年沒人觸碰的故事,就這樣可視化,讓更多的人記起冷戰結束的前夜,一個已經開始改革進程的集權帝國,發生過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核災難。事件背景在劇中得到高精度再現,至少其中的物質部分。特別是一些紀錄片式平敘的搶險段落,遠比流行故事片的煽情場面更富表現力。再富戲劇性的事件,也要通過其中最為庸常的細部去理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新文化 的精彩文章:

陌生的名字 偉大的記錄
今天你打開戈德堡機器了嗎?

TAG:財新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