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膽小害羞又內向的人,如何走上講台

膽小害羞又內向的人,如何走上講台

我曾經是一個很內向、很害羞的人,在生活中沉默寡言、在公開場合也不敢講話。

我和太太剛約會的時候,走到哪裡,都是她包攬了所有講話的場合,我默默跟著,幾乎不怎麼好意思跟人開口。

那時候她的姐妹都對她說:「你男朋友怎麼像個小媳婦兒似的那麼害羞啊!」

沒錯,當年的我就是這麼純情。

有人得知我是心理學工作者時對我說:「你不是吃這碗飯的人吶!你都不跟人交流怎麼研究別人的心理啊?」

家人也替我發愁過:「你跟鄰居打招呼都臉紅,怎麼站上講台給人上課啊?」

直到最近,有個十幾年沒見的朋友見了我一面,他說:「你現在外向多了,和過去判若兩人啊。」

我這才發現了自己的變化。當然,我和一些天生能言善辯、善於交際的人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但是和自己比,已經進步很多了。

起碼我現在站上講檯面對幾百聽眾能夠口若懸河,不會緊張到腦海中一片空白;也能夠站上舞台做演講、能夠對著電視鏡頭不打怵。

我總結了一下自己克服社交、登台緊張的過程,其實說起來都非常簡單:

多練習、多練習、多練習

心理學中有個招兒,叫做「暴露療法」。意思就是不給你進行什麼放鬆訓練了,直接讓你(或想像或直接)進入那個最令你感到恐怖、焦慮的情境中,並逐步消除由這種刺激引發的習慣性恐怖、焦慮反應。

比如你不是害怕坐飛機嗎?就讓你天天坐!你害怕做演講?就讓你天天上講台!害怕社交?讓你天天開party!

這樣就能夠糾正你對這類焦慮情境的錯誤認知,意識到——原來這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就拿我做演講來說,我那時候就在家裡或者對著鏡子自己練習,或者讓鹿扮演聽眾。講多了,自然就不怕了。

而且,當你對要經歷的流程足夠熟悉、對要表達的內容領悟得足夠透徹,自然就會胸有成竹。

所謂自信從何而來?就來自那份盡在掌握,瞭然於胸的底氣。

世界上並不存在「壓力」這個東西

「壓力」本身並不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物,它只是我們對生活事件的主觀解讀——某件事是否能成為壓力,其實是取決於「我」對事件的主觀理解。我們會通過自己的主觀加工,把某些中性事件,解讀為壓力事件。

我曾經一上講台就會很緊張,因為我看到下面學生竊竊私語、偷笑,就總覺得是在嘲笑我、議論我......然後確實那段時間我的教學評估得分也不高。

後來有一天,我突然頓悟了這個道理:壓力不是來自上課或學生本身,而是來自我對走上講檯面對人群的恐懼。於是我想了個辦法——摘掉眼鏡,這樣我上課時就看不清學生的表情,也注意不到他們的議論。

我完全沉浸在我自己的課程當中,講著講著,就好像講台、學生、教室全都消失了,我的世界裡就似乎只有我一個人在和自己對話一樣。(您猜怎麼著,後來我的教學評估得分一直名列前茅了!)

糾正你對事件後果的錯誤認知

很多時候,對一件事情過分的恐懼焦慮之所以會耽誤事兒,那就是因為你主觀上誇大了它的負面後果的嚴重性。比如你不敢和別人講話,是因為怕講不好被別人笑話、給別人留下壞印象。

但其實別人可能壓根沒往心裡去,是你自己不合理地用災難化思維將消極後果給放大了而已。

你覺得這一次事情沒做好,整個人生就完了,從此以後在心理上畏懼、逃避,反而惡性循環。其實,搞砸一次演講,最壞的結果又能壞到哪裡去呢?

我特別喜歡老郭的一句話,我自己命名為「破罐破摔療法」,就是自問「這件事搞砸了,有殺頭的罪過沒有?」

沒有,那就放過自己吧!

糾正對自己的錯誤認知

心理學家 Markus 和 Nurius 提出一個概念:「可能自我」(possible self)。是指一個人如何思考自己的潛力和未來形象——即我們想要成為的自我

「可能自我」不僅可以預測和激發人們的行動,還可以指導和調整人們的行為,利於一個人實現目標,也會幫助他更積極有效地應對現狀和解決困難,有效調節情緒, 增加自信,最終促進自我實現。

所謂「真實的自我」並不存在,因為我們的「自我」是一個可塑的、流動的、變化的東西,而認識自我是一個需要不斷更新的過程。

我們不需要著急定義自己是誰,也不需要急著給自己貼上「膽小內向」、「社交恐懼」、「人格障礙」的標籤,因為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會一直變化,而我們個人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發現自我、認識自我、不斷讓自己變成「我想要成為的自我」的過程。

最後,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和生活息息相關的有趣心理學知識,比如:

為什麼爸媽那麼容易上當受騙?

為什麼我可以心安理得地拖延?

為什麼我支持明文禁止師生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丁香醫生 的精彩文章:

這個缺點讓你顯胖顯腿短,3 招還你好身材
記住 4 個字,教你挑到最健康的酸奶

TAG:丁香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