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北非戰場的決勝要素是什麼?機動戰的背後是後勤和兵力的匱乏

北非戰場的決勝要素是什麼?機動戰的背後是後勤和兵力的匱乏

二戰中的北非戰場,雖然投入的兵力不如蘇德戰場,但是作為二戰中最適合裝甲作戰的戰場,戰爭的雙方均有出色表現。然而即便他們獲得大勝之勢,卻也沒有一次擊敗對方,這樣的原因在哪呢?

一.機動戰的威力

北非確實是二戰中,最適合裝甲作戰的地方,沙漠地帶無論如何都比蘇聯那些爛泥地來的方便得多。如果刨除酷熱的天氣和沙子對坦克的侵襲,那麼這個地方几乎就是裝甲戰的天堂。而漫長的戰線,行軍距離都決定了,雙方此時能夠依賴的只有坦克。

步兵在沙漠的機動力和戰鬥力都受到了惡劣天氣的影響,而後勤保障也同樣受到影響。舉個簡單的例子,在歐洲戰場,步兵的標準行進距離可以是三十五公里,如果是急行軍狀態可以翻一倍。但是在北非,步兵們的行進距離理論上不超過四十公里。因為在酷熱的沙漠里,體能會飛速下降,以至於士兵們的耐力大幅度受限,水的消耗變得異常迅速,但在沙漠里卻很難得到足夠的補給。

在這種戰場條件下,坦克和裝甲車要比步兵有效得多。一支裝甲分隊的快速突擊,甚至可以擊垮一整個戰鬥團,而這是常規狀態下做不到的。典型的例子,就是隆美爾和他的非洲軍團剛剛抵達北非時的第一場戰役,也就是沙漠之狐在昔蘭尼加的首秀。

此時1941年2月初,隆美爾剛剛抵達非洲,手上的兵力並不足夠,他唯一可以動用的是第五輕裝師的第五裝甲團。在紙面上他們擁有50輛一號坦克,45輛二號坦克,71輛三號坦克,20輛四號坦克,另外還擁有義大利阿里埃特裝甲師的八十輛坦克可供使用,這就是隆美爾的全部兵力。如果對比英軍,隆美爾不佔優勢。

但隆美爾迅速展開了行動,1941年3月31日,隆美爾派出裝甲部隊沿著海岸線發動了攻擊,部隊從艾阿格海拉開始迅速突破,英軍毫無防範,被連續擊退,在攻克里梅爾沙隘道和艾季達比業之後,隆美爾的部隊迅速開始分進合擊,而英軍則被打的找不到北。最終除去托布魯克外,非洲軍團在短短八天內就迅速奪回了昔蘭尼加,重新控制了利比亞的局勢。

可以說隆美爾的勝利看似是膽大妄為的冒險行為,實際上是經過精心的策劃和準備的,他的部隊以裝甲力量為先導,快速進攻,空中攻勢取代了地面炮火,達成了戰役的突然性和隱秘性。英軍因為對隆美爾的兵力估計錯誤,加之部分部隊以調往希臘,而認為隆美爾無力進攻,疏於防範,最終導致了失敗。其中坦克的作用是無與倫比的,它彌補了隆美爾兵力上的不足,並且為隆美爾贏得了勝利和榮譽。

二.當戰爭從機動戰變為陣地戰

然而此時,北非的另一個特點就被顯現了出來,裝甲力量確實可以對缺乏防禦,且在行軍狀態的敵人實施毀滅性的打擊。然而當敵人有所準備時,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典型的例子,仍舊是隆美爾在1941年的表現。

在昔蘭尼加的勝利,大大的鼓舞了德意聯軍的士氣,其中隆美爾更是深受鼓舞。隆美爾寫給妻子的信中如此寫道:「自從開始進攻以來,我們已經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在黎波里和羅馬,甚至是柏林,都不免對我的勝利感到驚異……因為機會太好了,所以我不顧一切命令上的限制,讓我的部隊發起追擊……英軍已經逃走了,戰利品還無從估計,我高興的連覺都睡不著了……」

然而當裝甲狂飆告一段落之後,戰鬥進入到了托布魯克圍城戰。托布魯克是一座堅固的要塞,背靠大海,可以獲得物資。在義大利人丟失這裡之前,這裡已經被結合優良的地形,變成了一個堅固的要塞。

在隆美爾眼裡,托布魯克是必須奪下的,這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托布魯克是英軍在昔蘭尼加最後的據點,更是因為它距離埃及邊境只有一百公里,且擁有良好的港口。筆者在之前的文章曾經說過,北非戰場的戰場態勢存在鐘擺效應,戰爭雙方的態勢沿著海岸線來回的搖擺。港口就是關鍵,誰獲得了優良的港口,誰就可以獲得更持久的攻擊能力。為此,隆美爾必須攻克托布魯克。

然而戰爭的態勢就從這一刻發生了變化,機動戰變成了陣地戰。整整一個月,隆美爾都未能攻克托布魯克。到了5月2日,隆美爾被迫承認,他的兵力不夠強大,他的損失遠遠超過了在昔蘭尼加的裝甲狂飆中的損失。

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就在於英軍在防守中對德軍的殺傷。在機動戰中,物資和兵器遠遠大於人力,而在陣地上則與之相反,人力是第一位的。如果具體描述,就在於毀傷目標上,在機動戰中,倘若沒有飛機坦克和裝甲車,那麼即便擁有士兵,也無濟於事。此時戰爭以毀物為主,毀掉了對方的技術兵器,則勝利唾手可得。

然而陣地戰與之相反,它的目標是殺人。在陣地戰中,要對付坦克,要比在機動戰中簡單許多,反坦克塹壕和障礙物,都可以有效的限制坦克的行動,並且使用燃燒瓶,反坦克炮,手雷都可以有效摧毀坦克。而進攻陣地的步兵,則面臨機槍火力和炮火的屠殺,當進攻方人力損失慘重,攻勢就必須停止,以防止遭到防守方的反擊。可以說在北非戰場,這種攻防的調換所帶來的優劣轉換,是拉長了戰爭的主要原因,德軍無法復刻他們在西歐的快速勝利。

三.後勤和兵力的困擾

而此時困擾戰爭雙方的,也拉長了戰爭的另外兩個原因——後勤和兵力的困擾。北非的戰鬥以機動戰為主,而對於坦克,裝甲車而言,如果沒有油料,它們和廢鐵毫無區別。而北非的鐘擺效應,恰恰也是後勤所引發的。

北非漫長的距離,導致了後勤線的漫長,從遙遠的後方將物資拉上來,所耗費的物資就可能要耗掉三分之一,乃至是一半的物資。這就大幅度的削弱了物資的儲備,縮短了前線攻勢的持續時間。雙方都必須掐著自己的物資,來進行進攻。

其中隆美爾的後勤遠遠不如英國人的後勤,原因就在於地中海幾乎是被英國人所控制,而隆美爾並沒有佔據進攻路線上的港口,這就導致隆美爾的後勤陷入困境。當然,這個問題很大程度上是隆美爾自己造成的,原因在於他被昔蘭尼加的勝利沖昏了頭腦,以至於沒有去拿下當時脆弱的馬爾他島,如果拿下馬爾他島,則後勤狀況將得到解決。

然而沒有拿下馬爾他島的結果是毀滅性的,馬爾他島地勢險要,位於地中海的中央,從馬爾他島起飛的空軍,可以攻擊任意方向,無論是北非海岸線,還是義大利的弗羅倫薩一帶,而整個航線也都被控制著。當馬爾他島從轟炸中緩過勁來之後,義大利的運輸船隊損失高達30%,這種災難性的損失,無疑造成了隆美爾的後勤短缺。

當然,另一個問題則是兵力的不足,這受限於兩個原因。第一,隆美爾的後勤難以支撐大量的技術兵器,如果油料不足,則部隊抵達也不能發揮足夠的作用,僅能用於防禦。當然這是一個悖論,如果隆美爾的兵力足夠,他完全可以以更為雄厚的兵力發動攻擊,拿下港口。

然而另一個問題在於,德軍陸軍總參謀部沒有給他調配更多的部隊。托布魯克圍城戰期間,隆美爾向柏林發報,要求陸軍總參謀部調撥兩個師給他,以供他攻克托布魯克,進而進軍埃及。然而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和總參謀長哈爾德,對於任何海外派遣都持反對態度,希望予以限制。最終,他們寧可將北非的戰局託付給命運,也不願意給隆美爾一兵一卒的增援。

其結果是災難性的,隆美爾最終錯失了進軍埃及的最好時間,整個北非戰局也就被無限期的拉長了。在之後的加查拉戰役勝利後,隆美爾被希特勒晉陞為元帥,但是隆美爾卻表示:「我寧願他給我一個師的兵力,也不想要這個空頭銜!」隆美爾的話是對的,因為他知道自己勝利的希望,越來越少了。

結語

隆美爾的失敗,不僅僅是因為他自己放棄了馬爾他島的進攻,更深層的原因在於,隆美爾始終匱乏他獲得勝利所需的一切,缺乏後勤物資,缺乏技術兵器和兵力。這都讓隆美爾無力在北非奪取最終勝利。而遠在柏林的德國陸軍總參謀部的老將們,做夢都想不到,正是他們的做法無限期的拉長了戰爭,最終造成了噩夢般的後果。

參考文獻:《北非戰場》

《第三帝國系列:非洲軍團》

《隆美爾戰時文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歷共嬋娟 的精彩文章:

從下士到黨魁,從黨魁到獨裁惡魔,阿道夫·希特勒到底有何手段?
歷史的假設與思考:德軍要如何贏得莫斯科戰役的勝利?

TAG:千歷共嬋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