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鄉村孩子的愛與哀愁:疑似校園霸凌已成最大困擾

鄉村孩子的愛與哀愁:疑似校園霸凌已成最大困擾

撰文/劉新宇

「我喜歡學貓叫」

「我討厭不停寫作業」

「我討厭被人說偷東西」

……

六一前,我帶著團隊和志願者去甘肅做公益活動。過程中,除了經典的陪孩子走上學路,贈送有心理療育作用的「故事盒子」,還特別用遊戲的方式收集了當地鄉村留守兒童聚居區內孩子們的「喜愛」與「厭惡」。上面這些就是例子。

孩子們的表達:笑臉是喜歡,憤怒是討厭

笑臉是喜歡,憤怒是討厭

因為樣本量小,總計2個班,34個孩子,132條描述。所以只能做框架性分析,對於細微差異的辨析,留待未來更大規模的樣本採集。但即便如此粗略,還是發現了一些值得咀嚼的結果。

電游比例只有2%

我們根據孩子們的回答,把所有的答案分為四大類: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個人成長和其他。每一類下面又分成2~5個小項。

在總共13個小項中,位列「討厭榜」的前三名是「人際交往(24%)」「學習相關(17%)」和「飲食(13%)」。

孩子們喜愛、討厭的分項統計

相比於「討厭榜」的分散,「喜歡榜」則更為集中,其中前三名是:「休閑娛樂(43%)」「人際交往(26%)」和「學習相關(14%)」。

總體上看,正負向綜合考慮,「人際交往」和「娛樂」對孩子們的情緒影響最大,特別是「娛樂」,對於塑造孩子快樂情緒效率最高。

出乎意料的是,衷情「電游」的並不多,只佔喜歡類的2%,還趕不上看電視(3%),更低於傳統遊戲,如「唱歌(3%)」「玩耍(6%)」等。這或許是孩子們平時在此事上被成人斥責較多,因而下意識規避;或許是因為當地接觸智能手機的條件有限;但也有可能是電游的沉迷性雖高,但帶來的樂趣並不像想像中那麼充足,這一點如成立,可以給廣大處於電游焦慮的家長們一個新思路——但,這有待更多樣本的驗證。

課間遊戲

校園霸凌凸顯

在給孩子們帶來困擾的小項中,「人際交往」居首位。

而在「人際交往」中,疑似校園霸凌的條目較多,如:「有人欺負我」「搶我東西」「被別人打」等佔到人際交往負向答案的40%;還有一些稍「軟」,如「被歧視」「不帶我玩」「沒有朋友」「我沒偷東西」等也達27%——兩項合計約佔7成——孩子們在這個年齡,需要玩伴,需要群體認同,加之他們在家中缺少父母陪伴,這一需求更為凸顯。因此,人際交往中的挫折和優勢都會被放大。

在我們另外的研究中發現,留守兒童在學校更容易遭受校園霸凌,特別是爸媽全出去打工的——家裡「沒大人」造成的心理弱勢,不僅孩子自己有感知,其他人也獲得暗示。因此,校方除去加強這方面的管理和教育外,還要探索其他的方法。

我曾經去過一些學校,雖然是山村鄉小,但孩子情緒狀態不錯。這些學校普遍有個特點,就是課外活動組織得好,有各種興趣小組。一到課餘時間,校園裡熱鬧非凡。

從某種意義上說,各種興趣小組一方面給了不同孩子展示和發展個體才能的舞台,另一方面,也是用某種組織形態,半強制性的讓孩子進入到群體中,增多社交可能,增強群體認同,這對於減輕社交挫折的影響,多元化自我價值標準(而非僅是「學習好」這一個選項),具有很實際的效果。

集中住宿制的反思

如果我們換個維度,把孩子最不喜歡的具體事件摘出來,前三名分別是:「被欺負(占負向事件總數14%)」「打架(8%)」「學習退步(8%)」——前兩個反應出安全感不足,生活中衝突較多,這可能是中國鄉村學校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

孩子們最不喜歡的具體事件

另外一點,隨著住宿制學校的增多,孩子們處於「無間歇相處」狀態。一些原本生活層面的衝突,也轉移到校園中。由於缺乏走讀回家的緩衝,那些遭遇孤立,被排除在群體之外的孩子境遇是非常凄慘的。這也是為何我不提倡太小年齡的孩子住校的原因之一。

1983年,英國作家威廉·戈爾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蠅王》描寫了一群因飛機失事被困在荒島上的孩子,怎樣從和睦相處到自相殘殺。雖然這是一部虛構作品,但其中揭示的少年人中的社交關係、權力關係,有時恐怕比成人世界還要殘酷。因此,對於年齡較小,同時不得不住校的學生,特別要關注那些被邊緣化的同學,他們人數雖不多,但容易遭受人際方面的傷害,有時看上去每件事情都不大,但就像慢性病,一旦走岔,很難扭轉。

威廉·戈爾丁的《蠅王》

潸然淚下的鄉村女教師

下面來談談老師,實際上,如果把「學習相關」的條目看做是「老師評價」在孩子身上的壓力反應後,老師對孩子們的影響迅速飆升到35%(正向負向綜合),僅次於同學間關係影響——這跟家長9.5%的權重相比,差距巨大。

這再次證實在留守兒童的幫扶里,不能頭痛醫頭。

這些年,我們一直倡導,留守兒童問題要有全盤視角——從只重視兒童自身,到重視兒童家庭,再到重視兒童教師——這種認知遞進也是一種逐步逼近真實的過程——想想也順理成章,孩子的世界本來就那麼大,老師的陪伴、權威有時要比包括家長在內的任何成人都要多。因此獲得老師的肯定,如「老師看重我」或否定,如「惹老師不高興」,都會成為孩子內心中非常大的情緒槓桿。

不同社會關係對孩子的影響

但我也不提倡簡單地給鄉村教師加擔子,因為他們自己的境況也不容樂觀。

這次我聽到當地人一個說法,「留下的都是實在沒有辦法的」,這既說的是留守兒童,對於教師也同樣適用。留下來的孩子、留下來的老師,也許是鄉村學校真正的圖景。

「現在學校招生越來越難了」不止一位老師跟我說,「我們學校70多人,算上學前班一共7個年級,最少的四年級只有5個人,有點辦法的都轉走了」,校長站在逼瑟的校園裡介紹說,「但我們已經算人多了,樑上面有些學校都是個位數」。

2018年在瀾滄江邊上,一所俯瞰大江的傈僳族村小里,我親見一位年輕女教師因為3歲女兒拒絕在電話里叫媽媽,潸然淚下,原因是:雖然同縣,但山路崎嶇,回趟家坐車要大半天,平時只能周末回去。那一段時間,恰好碰上當地搞活動,老師們連續三四周沒休息,所以出現了上述一幕。

不可否認,中國現在教育經費在增加,然而,像個口大底兒小的漏斗,高等教育的撥款可能數以億計,但到鄉村學校,真正落實到教師身上的能有多少?而人才呢,也是個漏斗,教而優則仕,教而優則升,「好」老師縣裡、市裡、甚至省里搶著要。走不出去的老師,特別是年輕老師,不僅是留守兒童的老師,同時還是留守兒童的家長。

我接觸過的鄉村教師、校長,絕大多數都是好樣的。我見過把唯一的水泥房子給學生當宿舍,自己住到四面漏風土房裡的老師們;我見過為了勸家長允許孩子來上學,開學前自帶乾糧穿行在一個個不通車的村寨的老師們;我見過山高溝深交通不便,只能在寒暑假回家的老師們;我還見過,為了讓孩子吃好點,自己養豬養雞的老師們……

僅靠奉獻是無法扭轉這種「雙留下」局面的。這讓我想起日本的公立教育制度,凡是公立教師,間隔三五年,都會被輪換到全國各地,等待他們的,也許是另一個城市,也許是另一個鄉村——因此,雖然學校的設施有異,生源不同,但教師資源的公平化確實是不折不扣做到了。所以,在日本,只要是公立學校系統,沒有什麼「重點」的說法,想上「重點」,就請去私立,走精英教育路線,國家用納稅人的錢沒有義務給少數精英家庭埋單。

公立教育同所有的公共資源一樣,目的是為了給社會「兜底」而非「保頂」,但面對著這些被留下的孩子和他們苦苦支撐的老師,恐怕目前我們的這個底兜得並不好。

被扔掉的牛奶和雞蛋

最後說說孩子們的「飲食」,在「討厭榜」(圖表1)里它排第三,幾乎是第四名的一倍。斯坦福的羅斯高教授常年關注中國鄉村,他有一個調查結論:中國鄉村孩子因為營養失衡導致智力發育遲緩。而在我們的調查中,關於吃飯這件事,孩子們是這樣描述:「沒好吃的」「不愛吃土豆」「喜歡吃肉」「想吃香香的飯」……

為了改善鄉村學校孩子的營養,國家推行「營養餐」計劃已有經年,但我這次卻看到了「審味疲勞」——常年來,營養餐幾乎不改樣,吃膩了這些的孩子們,就把發到手裡的牛奶、雞蛋白白扔掉,可他們卻仍餓著肚子……

跟一位曾經參與過當地營養餐招標的企業家談到這事,他說:之所以不改樣,是因為標準過低,沒法改,如果不是大規模集中採購,根本連現在的牛奶雞蛋都買不到。學校自建食堂也想過,但教育部門又擔心食品安全出問題,出了問題,「天大的責任誰也扛不起」。

「現在的家長也省事」一位老師介紹接著說,「有那些住的近的(孩子),中午回家吃飯,他媽就給一袋速食麵,自己吃去……」。

無語。

天地間的晨讀

早上的陽光從學校背後高高的黃土樑上照下來,這正是每天的早自習。所有的孩子們無一例外,拿著自己的課本走出教室,在不大的院子里,邊踱著步子邊郎朗而讀——「我們是一三五語文,其他英語」3年級班主任告訴我,「(孩子們)每天都這樣走著讀」。

他們大聲讀著「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他們大聲讀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他們大聲讀著「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他們大聲讀著「我們曾是並肩生長的兩棵小樹,我們曾是二重唱的兩個聲部」。

他們大聲讀著「媽媽打開背包,從裡面拿出好多東西:巧克力、香腸、麵包、花生、牛奶」。

……

他們就那樣大聲讀著,在大山深處的校園裡,在黃土高坡上面的村莊里,在和命運糾纏的生活里,忘我——大聲而讀。

我蹲在地上,拿著相機,在孩子們組成的河流里,像一塊不合時宜的礁石。我凝視著取景器里閃過的一張張小臉,安安靜靜。初夏的晨風很涼,吹過我的眼睛,眼睛裡,那一刻,有些異樣。

版權聲明

本文系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

關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閱讀精選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多年之後重建的巴黎聖母院,會是什麼樣子
比起成為大學者,他更願意做一名知識分子

TAG:騰訊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