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要避免與寶寶對話時用兒語

要避免與寶寶對話時用兒語

當寶寶會咿咿呀呀的說話時,家長們一定會很開心的,也會學著寶寶說話的聲音來與他對話,其實是不對的,家長是要避免與寶寶對話時用兒語的,而是要認認真真的使用正確的詞來與寶寶說話,比如讓寶寶吃肉,許多家長都會說成是「吃肉肉」,這是相當不明智的,為什麼這避免與寶玉對話時用兒語呢,我們看以下的內容。

要避免與寶寶對話時用兒語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對於家長重視的早期教育,其中早期的語言訓練是早教中很重要的一環,家長們也很重視此環節。但是很多年輕的父母沒有經驗,經常學寶寶「依依呀呀」用兒語說話。其實這樣並不好,要認真正式地跟寶寶多講話,要避免與寶寶對話時用兒語,這是很重要的。

一、家長在教寶寶學說話時,不要只教「兒語」。

寶寶在剛剛要發音而咿咿呀呀的學語被我們稱為兒語。這時,年輕的父母看到孩子想要說話的急切樣子,便教起了諸如「汪汪」「咕 咚咕咚」之類的兒語。這種教授方法雖然生動有趣,符合孩子的特點,有助於孩子形象思維的開發,但是卻容易忽略孩子抽象思維的培養與發展。其實,對於孩子來 說,記住「狗」和「汪汪」所花的時間相差無幾,而前者是遲早要學的語言,後者卻是不久就要拋棄的語言。因此,為了使孩子的思維能力得到全面的開發,家長在教孩子學說話時,應注意將理性辭彙和感性辭彙相結合,讓孩子學用正確的發音對於以後的語言發展才是有用的,重要的。

二、家長要多跟寶寶說話。

在寶寶一歲右時,其聽覺能力就基本形成了,在此期間,要給寶寶輸送越多的有意義的聲音,才越能促進嬰兒腦內主管聽覺的神經元的敏感性。另外,還有研究表明,嬰兒獲得辭彙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母親對嬰兒說話的數量。因此,我們發現寶寶有的說話晚,有的說話早,很大程度是因為帶孩子的家長與寶寶說話多少的原因。

雖然我們知道新生嬰兒對於成人有話確實聽不懂,但也不能忽略了新生嬰兒很強的學習能力,比如當媽媽總是沖他微笑,對他說「寶寶,我是媽媽。」「寶寶,這是奶,你餓了吧。」當給寶寶穿衣服時,給寶寶餵奶時,都要和寶寶說話,告訴他「媽媽在給你換衣服,涼不涼啊?伸伸小胳膊、抬起頭」等等。常這樣說了,寶寶對於這樣的內容就逐漸有了了解,對於以後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是十分有利的。而隨著與寶寶說話的時間一長,這種語言信息就儲存在了他的腦子裡。到了1歲的時候,他可能會叫「爸爸,媽媽」了,並且完全明白成人說話的意思。這就是為什麼要多和寶寶說話的原因。

家長在孩子學說話時一定要避免與寶寶對話時用兒語,這對於寶寶以後的語言發展不利,當然也會阻礙了寶寶的智力的全面開發。寶寶說話的語言發展也是分好幾個階段的,從剛開始的啊開始,到一個字、兩個字,再到一個完整的句子,這其中都需要家長對於孩子說話的方式與方法特別注意的,並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來引導孩子的語言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寶寶地帶親子網 的精彩文章:

30+准媽媽如何跨過孕育這道坎?
通過飲食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TAG:寶寶地帶親子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