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晚清十大高手之一,冒死營救譚嗣同的大刀王五,到底怎麼死的?

晚清十大高手之一,冒死營救譚嗣同的大刀王五,到底怎麼死的?

在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所謂的晚清十大高手,他們分別是董海川 、大刀王五 、黃飛鴻 、霍元甲 、王子平 、杜心五 、韓慕俠 、燕子李三 、孫祿堂 、郭雲深 。這其中,最為感人的事迹當屬大刀王五了。大刀王五,名叫王正誼,祖籍河北滄州。由於他排行第五,所以人稱「小五子」。在當時,他以嫻熟的刀法揚名天下再加上重情重義,所以被尊稱為「大刀王五」。

王五3歲喪父,靠母親為人縫補衣服過活,生活頗為艱辛。從小王五就懂得體諒母親,經常干各類雜活。成人之後,他拜師學藝,向當時的「燕南三俠」之一的肖和成學習武藝。為了使功夫更上一層樓,肖和成建議他拜滄州最有名的鏢師李鳳崗為師,「雙刀」李鳳崗走南闖北威名赫赫,卻很少收徒。王五吃了多次閉門羹,他就長跪李門前以示誠心,李鳳崗為其精神打動,便收其為徒。

王五用心學,李鳳崗用心教,沒幾年王五的武藝就不在師傅之下了,李鳳崗見王五學有所成,於是把他推薦給開鏢局的師兄劉仕龍,讓他在押鏢的路上得到歷練。晚清正值鏢行的興盛時期,北京外城一帶鏢局比比皆是。1877年,王五將歷年積蓄拿出來,在前門外東珠市口開了家順源鏢局。王五為人豪爽豁達,誠實守信,凡是他押送的財物,從沒有閃失,闖出了一片好名聲。

大刀王五並不僅僅是一介武夫,而是還是一位愛國志士,甲午戰爭失敗之後,清廷一味求和,與日本簽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全國民情洶湧,御史安維峻上疏,死活不同意議和,並請求嚴懲主張議和者,可是卻被清王朝革職流放,發配邊關。大刀王五聽說此事之後極為憤慨,毅然擔負起了護送他的任務,不收分文,一時被人傳為美談。回到京城後,王五立即開武館,希望百姓能習得武藝,保家衛國。1898年,王五結識了來學武的譚嗣同,與其兄弟相稱。

收譚嗣同為徒後,王五一點也不藏拙,將自己的看家功夫——單刀刀法傳授給了譚嗣同。王五對於這位小兄弟非常敬重,雖然他沒有多少文化,但是他知道譚嗣同乾的是救國救民的大事,譚嗣同的變法思想也影響甚至改變了王五。為了支持譚嗣同的變法壯舉,王五還準備在塞上買下一塊地,牧羊放馬以此來資助譚嗣同的事業,只不過被譚嗣同婉拒了。

1898年,維新變法正式開始後,譚嗣同升遷為朝廷四品大官。同時,譚嗣同也成了保守派的眼中刺。為了保護譚嗣同的安危,王五特地為他安排了保鏢。而王五也順勢成了維新變法志士中的一員,從此為維新事業勞苦奔走。然而,變法因為損害了王親貴族、軍隊和部分讀書人的利益,遭到以慈禧為首的保守黨的極力阻撓。最終慈禧將光緒囚禁瀛台,以雷霆手段,鎮壓維新黨。

梁啟超和康有為得到消息後,立刻腳底抹油,逃到國外。譚嗣同不甘心失敗,一心營救光緒帝,卻屢屢失敗。王五也曾勸告譚嗣同去自己的鏢局避避風頭,但譚嗣同以「不怕流血犧牲」婉拒了王五,為表白自己變法決心,醒悟大眾,甘願受捕。王五得知後心急如焚,多方打探消息,買通獄吏,還廣泛聯絡武林志士,密謀救譚,卻被譚嗣同堅決拒絕了。

譚嗣同就義當天,王五邀集江湖武林愛國人士,埋伏在宣武門城樓附近,打算劫法場。可是他沒有想到監斬官剛毅也是個厲害人物,他猜到肯定會有人劫法場,臨時改變了行刑地點,王五等不到囚車,就知道壞了。王五等人好不容易找到地方,譚嗣同等人已經就義。王五十分悲痛,繼承了他的遺志,為二次變法作準備。義和團運動興起後,王五曾應義和團首領張德成之邀加入義和團,並幫忙訓練民兵。

1900年,八國聯軍攻進北京,王五率眾積極抵抗,可惜王五的刀法再強也擋不住槍炮,被洋槍擊殺,死時只有56歲。洋人將王五的腦袋掛在城樓上,警告老百姓,家人看著這副慘相只能悲痛欲絕,大哭不已,後來天津大俠霍元甲聽說此事之後,連夜從天津趕來,將王五的腦袋取下,與屍體縫好之後進行安葬。

王五英雄一生,但是最終卻死在了洋人手裡,王五雖然沒有多少文化,但是一輩子以信義為重,也正因此他才得以名揚後世,反觀清政府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僚,只知溜須拍馬,面對國恥家仇絲毫不放在心上,慈禧甚至喊出了「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無恥宣言。歷史自有公道,是非善惡都逃不過歷史的裁判。(參考資料:《清史稿》、《燕都說故》)

喜歡歷史的朋友請點一下關注!如有錯誤,還請指正!歡迎大家留言互動,我在評論區等著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秘聞趣事 的精彩文章:

滿清滅亡100多年了,現在還有守陵人,誰在給他們發工資?
看看寧古塔如今在哪,就知道,為什麼古代犯人寧死不願去!

TAG:歷史秘聞趣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