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植保無人機盈利困難?政府的「手」仍是最有力支撐

植保無人機盈利困難?政府的「手」仍是最有力支撐

當前,世界人口持續增長,消費需求不斷上升,糧食安全保障與品質提升愈加凸顯,傳統的人工作業、機械作業已經無法完全滿足實際需要,推動農業領域進一步加快現代化進程,走向集約化、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已然是迫在眉睫。

而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無論是春季播種、夏季施肥打葯、秋季收穫,每一個環節都十分重要,農業領域的升級轉型也主要著眼於各個環節的實質優化、提升。近年來,面向農業發展新變化,植保無人機逐漸成為市場「新寵」,展現出其在播種、植保、監測與數據收集等諸多方面的顯著優勢。

千億級市場前景誘人

就現在而言,傳統植保作業等情況下的人工效率、投入產出比都已經頗為滯後,無法契合農業現代化的整體發展趨勢。具體來說,例如在打葯環節,人工打葯不僅耗時較長,而且通常還會出現農藥播撒不均勻、用藥量不精準、浪費水資源,以及有可能對作業人員造成潛在危險等因素。

此外,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農村勞動力加速向城市集中,農村人口數量持續減少,再加上人口老齡化等問題,致使我國農業人口日趨下滑。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鄉村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已經由2010年的50.04%,逐步下降到了2018年的40.42%。在這一背景下,為了彌補人力資源缺口,推動植保無人機等智能農業裝備的應用也成為大勢所趨。

當然,植保無人機雖是應勢而生,但也不是憑空出現。自無人機在軍事領域獲得普遍應用以來,其靈活、便捷等優勢便被廣為稱道。近年來,無人機技術的不斷成熟,民用無人機製造業的快速發展,以及消費級無人機市場的火爆,為無人機全面走向行業領域奠定了重要基礎。植保無人機的誕生與普及,也正是以此為依託。

眼下,我國植保無人機行業發展較為積極,無人機植保服務在東北、新疆、江蘇、河南等主要農業聚集區的滲透率也持續提高。同時,植保無人機的性能、質量也在不斷升級,能夠適應的場景愈發多元化,可以更好地滿足農戶、植保服務公司等客戶的實際需求。

專業人士表示,農業的廣闊市場有望助推植保無人機成長為僅次於消費級無人機的第二大民用無人機細分市場。目前,我國植保無人機作業面積仍然有很大增長空間,從全國耕地總面積來看,適合植保無人機作業的佔比至少達到五分之一,這是一個千億級規模的巨大市場。

盈利困難還需政策支撐

植保無人機發展態勢火熱,未來市場前景備受期待,但是這並不代表著這一行業已經毫無挑戰。事實上,作為仍舊處於成長期的新興產業,植保無人機行業還面臨著不少問題,例如關鍵技術短板、低端化傾向猶存、產品價格高昂、維保服務體系尚未完善、專業人才不足等。

單就價格而言,目前市場上主流植保無人機產品的價格幾乎都在3萬元以上,最高能達到約30萬元,這還不包括培訓、維護等其他成本。因此,植保無人機的主要客戶大多都是飛防團隊或企業直營團隊、大型農場主等,一般的個體農戶基本都無力獨自承擔高昂費用。這也導致植保無人機消費群體想要實現規模化盈利頗為不易。

有業內人士對此坦言,在盈利困難的情況下,政府的支持尤為關鍵。實際上,近些年來,在植保無人機的發展歷程中,政府、政策的作用不容忽視。特別是2017年開始實行的植保無人機購機補貼試點活動,對植保無人機市場的擴張與行業的發展發揮了重大影響。

2017年9月,原農業部、財政部聯合國家民航局發文,在廣東、重慶、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六個省市先行開展植保無人機購機補貼試點。此後,主管部門又將試點範圍進一步擴大,延伸到了其他10多個省市區。此舉受到了行業內專家、企業的一致好評。

植保無人機購置補貼政策以及持續降低的市場售價,對於相關製造商、銷售商以及消費群體而言,都是巨大利好。相信在行業、市場進一步成熟的情況下,植保無人機領域各環節的盈利困境必將得到突破,從而促使整個產業生態實現可持續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工控中國 的精彩文章:

你的聲音堪比DNA,在AI加持下妙用無限!
產業發展分「兩步走」,虛擬現實落地需注重統一標準建立

TAG:工控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