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未來空間規劃,在「衡與變」中穩步推進

未來空間規劃,在「衡與變」中穩步推進

未來的空間規劃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土地規劃,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城市規劃。大家要有充分的信心和準備應對這個全新的挑戰。變革永遠意味著對模式的突破。模式化的東西就是路徑依賴,如果從社會的進步和變革的角度講,任何一個模式剛剛總結成理論著作的那天,模式實際上又開始了修正和跨越。沿著固有模式和套路化的東西往未來走,一定會走進死胡同。這個背景下,究竟應該怎麼看新時代提出的要求,可能才是這輪規劃改革成敗關鍵的部分。

原文 :《空間規劃要以不斷創新回應時代變革》

作者 |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 尹稚

圖片 |網路

歷史:模式與事件共舞

現在面臨百年未有的大變局,我們所工作的行業也面對一系列的變化。回顧城市規劃自身的發展,很多人都覺得規劃內容是非常成體系的行業,但它的衰落和走紅其實並不完全由從業的人來決定,而是由宏觀形勢決定。歷史永遠是模式和事件共舞的,一個突發事件可能會摧毀一個模式,改變這個模式未來的走向,但也正是因為不確定性的存在,才帶來了創新的可能性。

改革開放以後,說了很多年的規劃春天,也是以物質空間建設為主要載體的規劃發展的一個黃金年代,但這個時代也有非常大的特殊性,這是中國依靠三駕馬車一路狂奔的時代。這一路狂奔恰恰催生了空間的急劇開發的客觀需求。在這一背景下,才產生了躍進式、擴張式,甚至是跨越式的各種空間規劃的構思,催生了各種試圖擺脫社會客觀經濟發展需求的賣地規劃,走向行業自我封閉以後,以空間為核心的自洽邏輯成為了能夠戰無不勝的神話。這個時代已經過去。

未來的空間規劃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土地規劃,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城市規劃。大家要有充分的信心和準備應對這個全新的挑戰。變革永遠意味著對模式的突破。模式化的東西就是路徑依賴,如果從社會的進步和變革的角度講,任何一個模式剛剛總結成理論著作的那天,模式實際上又開始了修正和跨越。沿著固有模式和套路化的東西往未來走,一定會走進死胡同。這個背景下,究竟應該怎麼看新時代提出的要求,可能才是這輪規劃改革成敗關鍵的部分。城市規划走到今天有巨大的成就,但近二十年城市規劃本身沒有實質性的進步。無論從邏輯還是技術思維都沒有大的進步,最後一次我認為還有點實質性的進步,就是為了適應市場化創造了控規。後來所謂的進步太多是在自洽體系,小修小補地做,而對時代的回應變得越來越少,門關得越來越緊。

新時代:對規劃提出新要求

面對新時代,有幾方面非常重要:

第一,發展為核心的工業文明走向了發展與保護兼顧的生態文明。在近一兩年中,一系列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東西開始高度地細化和落地化。既然是生態文明,我們要不要做全覆蓋型的規劃?當然要。但是用我們的傳統思路做全覆蓋型的規劃,管天、地、海洋,用管城市開發的方式管好山水、林田、湖草,這是不適宜的想法。工作範圍的拓展,絕不意味著簡單的傳統規劃邏輯思維的拓展。生態資源的保護與管理方面,大量的資源清單一直在發揮很好的作用,關鍵是怎麼把它納入一套平台系統里。

第二,中國進入不得不正視保護產權制度的時代。我們必須進入以不動產為核心的資產精準界定和精準化管理時代,這是過去城市規劃很少涉及的。

第三,一個需要加強人民幸福感與獲得感的時代,就是普惠的時代,一個都不能少的時代。

第四,治理現代化,人治到法治是現代國家必然堅定走的方向,也是十九大後反覆強調的方向。什麼是治理的現代化和治理的法制化?到目前為止,傳統的城市規劃並不是有效的公共政策工具。大家認為高質量發展是將來重點著力的點,但這只是高質量發展的技術層面很小的一部分。一個完整的高質量發展,其實還涵蓋了價值觀的轉變,資產問題,人民權益等深度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實現,只是物質空間的建造標準提升,就可能是溫室里的花朵。

面向未來:不斷實踐與創新

面向未來有沒有模式?近兩年有個觀點,反對摸著石頭過河。「為什麼摸?不是有現成的路嗎?」這是典型的路徑依賴。所有變革都開始於摸著石頭過河。

從技術和社會管控角度來講,摸著石頭過河最需要關注的重點,是事件及由此引發的風險防控。全球正在進入一個間歇性振蕩發展期,這個時期所有的事件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催生新的路徑、新的思想,也可能在風險失控的情況下帶來新的技術災難和新的社會災難。這個時期促進改革,進入所謂的改革深水區,這是我們進入了一個直面黑天鵝、灰犀牛各種衝擊事件的時代,而不是打碎舊模式,急於創造新模式的時代。

空間規劃,從理想和工作體制的搭建,一點一點地摸索到最終的成熟,可能還有5-10年的時間。這才會把現在很多的想法經過實踐的檢驗,變成新的模式。國土空間規劃的出台,完整的空間體系、發展規劃體系跟其他的專項規劃體系之間如何對接,確實進入全新探索時期。這個時期需要做的是實踐,在實踐中關注一系列好與壞的事件,不斷摸索規律,而不是急於做迅速使實踐僵化的模式。

我們是在一個大的時代變革中做有限學科和行業的變革,如果變革是關起門,沉迷於技術演習型和邏輯推演型的變革,那這場變革註定沒有前途。只有開放胸懷,開放知識體系,擁抱更多的學科和行業,擁抱更多從來沒有遇到過的治理領域,擁抱從來沒有接觸過的組織架構,才能讓變革搞出真學問,形成真理論。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61期第1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加強農民工職業教育:推動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英美大學教師正陷入職業危機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