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光緒帝幼稚,慈禧荒唐不能指責,李鴻章註定要為甲午戰敗背上黑鍋

光緒帝幼稚,慈禧荒唐不能指責,李鴻章註定要為甲午戰敗背上黑鍋

甲午戰爭爆發之前,朝廷中主戰派與主和派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辯。以翁同龢為首的主戰派認為大清北洋海軍實力強勁不懼島國日本,而以李鴻章為首的主和派認為軍備匱乏不足以一戰。兩派之間表面看是一場軍事層面的爭辯,實際上卻有政治利益牽涉其中。

事實上這種爭辯毫無意義,日本侵略中國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戰爭不可避免。在接下來的平壤、黃海之戰中,清軍陸海兩軍相繼慘敗,舉國為之震驚,李鴻章再次成為眾矢之的。主戰派強烈要求李鴻章下課,彈劾他貽誤戰機,請求光緒帝從重治罪。

治李鴻章的罪並不能挽回局面,這個時候更重要的是要拿出對策,李鴻章提出了什麼見解?

戰敗後的李鴻章身在天津,可朝中的斥責之聲卻如雪片一樣飛來。這樣的事兒,李鴻章見多了,但這一次不同以往,平壤的潰敗讓他顏面掃地,而北洋海軍更是讓他痛心疾首。他苦心經營多年的淮軍和海軍兩個王牌,基本拼光了,一種不祥的預感籠罩在他的內心。

光緒帝對甲午戰敗的結局無法接受,軍機處各大臣眼光卻比皇上深遠,力挺李鴻章,認為這個時候,滿朝文武仍然無人可以取代他的地位,大清的命運離不開這位國之重臣。

事實上也是如此,光緒帝上火歸上火,但最後也不得不接受現實,讓李鴻章繼續留任。不過,捅了這麼大婁子,處分也是難免的。幾日後,諭旨下達,斥責李鴻章:「日久無功,殊負委任」,著「拔去三眼花翎,褫奪黃馬褂」。

李鴻章接到諭旨後,內心憤憤不平。據親信幕僚吳汝綸回憶說,李中堂接到平壤戰敗消息後「痛哭流涕,徹夜不寐」。如今朝廷將所有的罪過都推給他一人,更是一肚子委屈。此時的李鴻章就算滿身是嘴,也無法辯解,但作為國家的元老重臣,必須對局勢發表看法。

光緒二十年(1894年)9月19日,即黃海海戰後的第三天,李鴻章便上了一道奏摺,顯然,這道奏摺是經過認真思考的。奏摺的開篇便對戰敗做了詳盡的分析。他說此次平壤之敗「並非戰陣不利」,而是由於「眾寡之不敵,亦由器械之相懸」。

同時又分析朝廷上下都犯了輕敵的錯誤,「方倭事初起,中外論者,皆輕視東洋小國,以為不足深憂;而臣久經患難,略知時務,夙夜焦思,實慮兵連禍接,一發難收。」

李鴻章對日本一直是警惕的,從日本出兵台灣、侵佔琉球乃至後來干涉朝鮮內政,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同時,李鴻章對日本近年實行的維新變法也有充分的認識:

「近十年來,專治西法,傾其國力購買船械,而我們限於財力,拘於部議,未能撒手舉辦,海軍快船、快跑少,陸軍裝備也多系老舊,遠不及日本新式快搶、快炮。平壤之戰,日本舉傾國之兵,而我以北洋一隅,搏倭人全國之師」。

在這份奏摺中,李鴻章對於戰敗的原因,既列出了客觀原因,也指出了主觀因素,順帶也把自己對各種干擾的不滿情緒不動聲色地發泄出來,從一點看,李鴻章不愧是一個刀筆高手。

在奏摺的最後,李鴻章對時局發表了重要的看法:

「伏願聖明在上,主持大計,不存輕敵之心。責令諸臣多籌巨餉,多練精兵,內外同心,南北合勢,全力專註,持之以久。而不責旦夕之功,庶不墮彼速戰求成之詭計。」

上面這段話體現了一個核心思想,那就是「持久戰」。李鴻章認為,日本是一個小國,它的國力無法支持它打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而中國地大物博,如能內外同心,南北合勢,就能把日本拖垮。相反我們急於求戰,就會消耗自己,上了日本的圈套。這一點,在後來的八年抗戰中得到了驗證。

光緒帝反對持久戰,力求速戰,最終又給甲午戰爭帶來了什麼後果?

很遺憾,李鴻章的持久戰戰略得不到認可,更無人理解,甚至認為這是李鴻章為自己開脫,有洗刷貽誤軍機的嫌疑。從甲午戰爭的整個過程來看,光緒帝始終是個堅定的主戰派,他的拳拳愛國之心無可厚非,但他缺少實際經驗,加上性情急躁,沒有耐心。

平壤戰敗後,為了挽回敗局,他不接受李鴻章的意見,在主戰派的慫恿下一意孤行,迫不及待地下令,讓李鴻章在鴨綠江一帶構築防線,集中兵力,與日軍決戰。

顯然,這種戰略部署是失誤的,李鴻章的計劃是:嚴防渤海,以固京畿,力保瀋陽,以顧東北之根本,然後再集中兵力以圖大舉,恢復朝鮮。然而,光緒帝的決定他是無法改變的。

從9月到10月初,清軍在鴨綠江右岸,北自長甸河口、南至安東大孤山,長約四十公里的漫長邊境線上,集結了淮軍的主力,包括從朝鮮撤回的部隊,約八十一營,三萬多人。由老將宋慶和黑龍江將軍依克阿唐共同指揮。

宋慶何許人?他是晚清名將,但稱不上是淮軍的嫡系,他行伍出身屢立戰功,後授湖南提督和四川提督,加封太子少保和尚書銜。因為在同治年間剿捻時期跟隨李鴻章作戰,後來又幫辦洋務,所以也是李鴻章的部下。

宋慶當時已是75歲高齡,但他不顧年邁接受了任務,決心以死報國。當時,從兵力數量上看,清軍佔優,但由於各部都是臨時奉調,不相統屬,政令不一,而朝鮮撤退的部隊更是軍心渙散,士氣低落。雖然宋慶接手後有一定的改觀,但總體而言仍是戰力不濟。

光緒帝對鴨綠江一戰寄予厚望,可實際情況不容樂觀,李鴻章更是憂心忡忡,他知道此時的淮軍戰鬥力今非昔比,能否挑起重任,心裡沒底。同時,他對光緒帝指派黑龍江將軍依克阿唐能否實心配合,也持懷疑態度。

果如李鴻章所料,鴨綠江防禦戰前後不到三天便全線潰敗。清軍損失慘重,光緒帝終於為他的急於求成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此後,戰局惡化,迅速向遼東腹地蔓延。

鴨綠江防禦戰落敗,讓原本還有一線生機的大清墮入懸崖

11月7日,即鴨綠江防線崩潰的是十餘天,慈禧太后在紫禁城放出了一句狠話:「今日誰要令吾不快,吾將令其終生不快」。這時的慈禧正籌劃她的六十大壽,當務之急是要安安心心的過上一個萬壽慶典。

但日本不會讓慈禧如願,鴨綠江之戰獲勝後,日軍迅速南下兵鋒直指花園口。花園口是遼東半島東側的一處小海灣,從登陸角度而言,花園口並非是絕佳之地,但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一旦登陸成功,西可犯金州,切斷大連灣、旅順口的後路;東可進逼大孤山,威脅安東,九連。

至11月7日,日軍兩萬四千人及大批輜重陸續登陸完畢,隨後,日本長驅直入,九連、安東先後失陷。11月七日當天,日軍便進犯大連灣。就在紫禁城內一片歌舞昇平的時候,日軍鐵蹄已進入大連。11月22日旅順淪陷,日軍實行駭人聽聞的大屠殺,四天三夜,被殺的中國人多達兩萬人,其滔天罪行,禽獸行徑,罄竹難書,令人髮指。

這個時候,李鴻章已經無法組織力量進行對抗。此後不到一個月,海城、復州、遼陽、威海等地先後淪陷。最令李鴻章痛心的是,他苦心經營多年、耗費巨資打造的旅順和威海兩大軍港,幾乎未發揮任何作用,都在一天之內土崩瓦解了。威海炮台失陷後十二天,劉公島失守,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丁汝昌、劉步蟾等將領自殺殉國。

甲午戰爭以大清完敗收場,而李鴻章的淮系陸海軍也全面潰敗。事後,人們對當權者荒淫無度,置國家利益於不顧,痛恨不已。然而,無論是光緒帝的幼稚,或是慈禧太后的荒唐,都不會為甲午戰爭失敗買單,唯一能讓大清國上下解氣的便是處置李鴻章。這不得不說是大清的悲劇,李鴻章的悲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從提出廢除科舉到最終達成共識,期間經歷了哪些波折?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