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人為何常說「金舉人,銀進士,窮秀才「?

古人為何常說「金舉人,銀進士,窮秀才「?

古人常說「金舉人,銀進士,窮秀才!」這裡的古人不是自古以來的古人,應該是按照明清的科舉制度而說的,所以這句話,也應是在明清比較流傳。

明清科舉考試分三級,即鄉試、會試、殿試。

通過縣一級的考試錄取後稱為秀才,秀才參加省一級考試,考中的為舉人,舉人參加國家級考試,考中為貢士。貢士參加皇帝在此的殿試,考中的進士。

秀才還不能改變命運,最多是給一些優惠,算是個讀書人。但中原封建社會只有當官才算有出路,走仕途,沒官就什麼都沒有。只有舉人才可以當官,而且在中原習慣,就如西方得了博士,連名稱都要叫什麼博士,中原是當了舉人,別人就要稱呼老爺了。

如果以舉人的身份當官,開始都是佐官,比如縣丞,也就是縣令的副手。而進士,一出來就當翰林、縣令等。進士出身那官的級別就要高很多。金舉人,銀進士,主要是從錄取的難度去說,舉人是三十取一,進士是十取一。這樣說來舉人的難度比進士難,所以有了這樣說法。

還有人說,進士有點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百姓接觸的少,所以就把舉人看得很高。范進中舉等故事也就非常流行。

1、秀才

秀才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亦曾作為學校生員的專稱。漢武帝改革選官制度,令地方官府考察和推舉人才,即為察舉。元封四年,命公卿、諸州每年各舉薦秀才一名,意為優秀人才。東漢因避光武帝名諱,遂改稱茂才。

三國曹魏時沿襲察舉,復改稱秀才。至南北朝時,舉薦秀才尤為重視。隋代始行科舉制,設秀才科。唐初沿置此科,及第者稱秀才。後廢秀才科,秀才遂作為一般讀書人的泛稱。

宋代為士子和應舉者的統稱。明代曾一度採用薦舉之法,亦有舉秀才。明清時期,秀才亦專用以稱府、州、縣學生員。

2、舉人

舉人是本謂被薦舉之人。漢代取士,無考試之法,朝廷令郡國守相薦舉賢才,因以「舉人」稱所舉之人。唐、宋時有進士科,凡應科目經有司貢舉者,通謂之舉人。至明、清時,則稱鄉試中試的人為舉人,亦稱為大會狀、大春元。

3、貢士

中國古代中央一級科舉考試中試者之稱。原指古諸侯推薦給天子的士。漢指郡國薦舉的孝廉。《後漢書·左雄傳》:「郡國考廉,古之貢士。」此稱始見於《禮記·射義》:「諸侯歲獻,貢士於天子。」唐、宋時,以州(府)、縣科舉考試(鄉貢、鄉舉)中試者稱鄉貢士。

4、進士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此稱始見於《禮記·王制》。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

唐亦設此科,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元、明、清時,貢士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且分為三甲:一甲3人,賜進士及第;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5、狀元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簡介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

6、榜眼

科舉時代對殿試第二名的美稱其名始於 北宋 初,當時殿試錄取的第二、三名,皆稱為榜眼。後第三名稱「探花」,榜眼專指第二名。

作者富察春兵

滿族文化網原創作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察春兵 的精彩文章:

太祖爺努爾哈赤崛起的歷史背景
著名書畫家溥松窗的後裔

TAG:富察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