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全靠這些特種部隊,蜀漢才能苦撐數十載

全靠這些特種部隊,蜀漢才能苦撐數十載

受演義的影響,蜀漢政權給我們的印象不僅是仁義當先,而且猛將如雲,良臣輩出,倘若不是關羽失了荊州,加上夷陵被燒了七百里,玄德公鐵定就能揮師北上,一統河山了。小說的誤導可謂「害人不淺」,根據史書的記載,西晉統一中國時,蜀只有28萬戶,94萬人口,同期的東吳則有52.4萬戶,230萬人口,魏則有103萬戶,443.28萬人口,試問如此稀少的人口,足以終結三國亂世嗎?

天下九州,西蜀僅僅擁有一個益州,就算是有著天府之國的美譽,物量仍遠遠不足。而軍事方面,須知個人的勇武決定不了戰事的走向,何況關羽張飛並沒有那麼神乎其技,諸葛孔明也絕不是神通廣大。真正在歷次戰爭中衝鋒陷陣的,並讓貧瘠的蜀漢能夠支撐幾十載的,卻是幾支演義故事中鮮有提及的「特殊部隊」。

遠程作戰的王牌——連弩士

無論小時候收集的英雄卡,還是後來桌游里的兵器牌,諸葛連弩永遠是三國主題中不可或缺的符號。《魏氏春秋》記載,「諸葛氏長於巧思,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可見,與青釭劍、偃月刀和方天畫戟這些虛構的「逆天大殺器」不同,連弩在史書中有著明確的記載,而負責操作連弩的部隊,正是孔明在涪陵郡所招募三千勁卒,號稱連弩士。

據《華陽國志》記載,涪陵郡「土地山險、水灘。人多戇勇,多獽蜑之民。縣邑阿黨,斗訟必死。」在涪陵一帶世代居住的巴人,自古便有著民風彪悍的傳統。早在公元前206年,劉邦為漢中王時,便招募巴人組建精銳勁旅,日夜操練。後來劉邦進圖中原,明裡派人搶修子午道,暗地裡令巴人族長范目率軍經陳倉道攻入關中,就此平定三秦,也為後世留下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典故。

有如此優秀的兵源,諸葛亮當然不會棄置不用。歷次北伐的野戰中,以步兵為主的蜀漢軍隊與往來馳騁的大魏騎兵對抗,為了不落於下風,就必須在軍事裝備上佔據優勢,巴人的三千連弩士則正好成了騎兵的剋星。當然,與水滸中燕青所用的輕巧機弩不同,連弩體型大而笨重,單兵根本無法操作,需要幾個人配合使用,多半不用於進攻,而是在守衛城池和營寨時顯現強大的威力。可惜鄧艾奇襲陰平,劉禪直接出降,不然倘若在成都城頭架起連弩,又會是怎樣的情景呢?

神秘的親衛隊——白毦兵

翻閱《諸葛亮集》,可以在第一卷中看到一封孔明寫給兄長諸葛瑾的信,其中寫道:「到所督,則先帝帳下白毦,西方上兵也。」可見,這支稱作「白毦兵」的部隊,應當類似於劉備的貼身衛隊。所謂「毦」,即鳥獸的皮革,用在盔甲上作為裝飾品。這樣一支用鳥羽或獸毛為飾物,且跟在主公身邊的衛隊,理應十分搶眼。但奇怪的是,不僅白毦兵的記載在史書中寥寥可數,就連部隊的統領也鮮為人知。

公元226年,孔明駐兵漢中,誓師北伐,同時命李嚴駐守江州。為了協助李嚴,孔明派遣一支精銳到永安,鞏固蜀漢的後方,這支部隊的指揮官叫陳到。史學界一般公認,這位陳到將軍,正是白毦兵的主將。但陳到麾下的白毦兵究竟戰績如何?為何能被贊為「西方上兵」?很遺憾,著史者對此很是吝惜筆墨,我們只能從歷次戰爭中對白毦兵的表現加以揣測。

既然是親衛隊,那麼在主公的安全受到威脅時,白毦兵理應捨命相護。公元208年的當陽之戰,演義中趙子龍七進七出,張飛一聲喝斷長坂橋,甚至令江水倒流。故事雖然精彩,卻不能當歷史來看。實際上,劉備及其家屬臣僚在倉皇的逃亡中能夠得以保全,很有可能就是仰賴於白毦兵的掩護。公元219年的漢中之戰,演義中寫趙雲「據漢水,以寡敵眾」,還被劉備贊曰「子龍一身都是膽」,實際上趙雲在只有少量部隊的情況下,敢大開營門,偃旗息鼓,迷惑曹軍,然後以密集的弓弩射擊擊退曹軍,應該是有白毦兵這樣的特殊部隊協同作戰。甚至公元223年夷陵之戰火燒連營後,《三國志·趙雲傳》中記載「先主失利於秭歸,雲進兵至永安,吳軍已退」,趙雲在邊境阻擊東吳的追兵,也很可能有白毦兵的協助。

雖然上述的戰績大都屬於猜測,但在公元242年蜀漢表彰功臣時,與征南將軍趙雲並列的,正是白毦兵的統領,征西將軍陳到。能坐到如此高的位置,可想而知,白毦兵在先前的戰鬥中,必然立下過赫赫功勛。劉備去世後,這支低調的精銳部隊始終駐守在蜀漢的東大門——永安,提防東吳方面的小動作,讓頻頻北伐的孔明有一個穩固的後方。由此看來,常山趙子龍那些神勇的事迹,或許一部分正是白毦兵的集體群像。

忠勇的野戰強人——無當飛軍

諸葛亮征伐南中,雖沒有七擒七縱那樣費盡周折,卻也耗掉了蜀漢相當大的人力財力,戰鬥中南中健兒的彪悍兇猛令孔明印象深刻。戰事平息後,孔明便利用當地的少數民族兵源,將蠻夷戰士徵召加入蜀漢的政府軍,從而建立起一支勁旅,號稱無當飛軍。考慮到蠻夷之人雖然勇敢,但容易不服約束,孔明委派了治軍嚴謹的王平作為無當飛軍的第一任統領。

王平,字子均,本是魏國降將。他識字不滿十,但能與士卒同甘共苦,而生性謹嚴,訓練苛刻,說話嚴正。這樣一位既能服眾,又嚴厲而帶點兒陰沉的將軍,實在是僱傭軍最為合適的指揮官人選了。孔明一出祁山,便給了無當飛軍展示的機會。

身為越嶲太守的馬謖把守街亭,不顧王平勸阻,屯軍於南山高地,結果被張郃率魏軍團團包圍,切斷水源。斷炊斷水的蜀軍試圖衝下山,卻被張郃打了個滿頭包回來。魏軍趁機大舉進攻,馬謖所部頓時潰不成軍。街亭已失,眼看蜀軍全軍覆沒,王平當即命令手下飛軍將士鳴鼓自守,張郃懷疑有伏兵,不敢進逼。於是王平收拾敗軍散兵,徐徐撤回,飛軍則承擔並完成了斷後的艱巨任務。此戰之後,馬謖被斬,孔明失去了前進的據點,鎩羽而歸。唯獨王平進退有度,被提拔為參軍,統領部兵馬和營屯之事,獲封亭侯。飛軍的活躍,成了蜀軍在街亭之戰中唯一的一抹亮色。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王平「以副師屯南圍」,與司馬懿對峙於祁山,司馬懿則命張郃領軍攻打王平。面對老對手,無當飛軍保持了一如既往的悍勇沉穩,將陣地守得如鐵壁一般,張郃無法取勝,只得悻悻退卻。此外,飛軍由於擅長山地作戰,也常用於討伐南中叛亂的部族,頗有「以夷制夷」的味道。例如公元240年,漢嘉一帶的蠻族叛亂,向寵帶著裝備精良的宿衛兵前往平亂,不想這位深得部下愛戴的蜀漢名將竟死於混戰之中。危急之下,又是飛軍作為「救火部隊」從前線緊急調回,才控制了局面。

隨著蜀漢走向衰亡,無當飛軍也迎來了它悲壯的結局。姜維第七次北伐時,為了掩護主帥退卻,五千飛軍在末任統帥張嶷的率領下與魏軍展開決戰,最終全軍覆沒。戰鬥中,飛軍士兵「殺敵輩之」,即與兵力二倍於己的魏軍同歸於盡,張嶷本人也於此役中永遠留在了北伐的戰場上。就此,無當飛軍作為一個整體,不復存在。

除了上述的三支部隊外,蜀漢還有由羌族組成的四部斯臾,由巴郡部族組成的赤甲軍,由邛人組建的七部營軍等等。由於蜀國特殊的地理人文,這些部隊大多以少數民族為主,將這些蠻夷子弟招募並加以訓練,既能夠增強軍隊戰鬥力,又通過抽調各個部族中的健兒,來削弱這些部族的兵力,防止叛亂的發生。三分歸晉之後,這些頗具傳奇色彩的「特種部隊」消亡於歷史的塵埃中。今天,當遊客們踏足於西南大山中那些安謐的鄉村小鎮中時,或許從某個神態安詳的老人那裡,還可以聽到一些口口相傳的隻言片語,記載著那些古老而光輝的歲月。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琴劍霜月 編輯:吃硬碟吧、小二

本作品版權歸「魚羊史記」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魚羊秘史 的精彩文章:

蜀國和吳國的差距到底在哪裡,為什麼諸葛亮數次北伐依然無功而返
他從爺爺到曾孫管了皇家四代人,屢干涉皇家家事為何還能明哲保身

TAG:魚羊秘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