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萬物滋養》第二季完美收官 美食紀錄片再創典型製作範例

《萬物滋養》第二季完美收官 美食紀錄片再創典型製作範例

2019年6月13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關於2018年度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扶持項目評選結果公示,由視襲文化旗下視襲影視製作的《萬物滋養》第一季榮獲2018年度國產紀錄片優秀長片,這也是繼《傳家本事》第二季之後視襲文化連續第二年榮獲此項殊榮。

?據悉,2019年由視襲影視、bilibili、中視廣告聯合出品的《萬物滋養》第二季已經更新,從5月8日至6月5日,在近一個月的時間內《萬物滋養》第二季共5集內容於bilibili、騰訊視頻聯合播出。

從森林、草原到田野、江湖再到海洋,五集不同主題的 「全民美食盛宴」終於在近日正式落下帷幕,完美收官。

?經過近一個月的「萬物滋養」,該系列紀錄片不僅在全網收穫了2000萬 的正片播放量、2.2萬 的彈幕數,而且在微博上也創下了超過1500萬 的相關話題討論量,優質的播出效果以及深遠的社會影響使得該片成為美食紀錄片製作的又一經典範例。

?圖示:《萬物滋養》第二季登上騰訊視頻美食類紀錄片最熱排行榜第一位

作為一部美食系列紀錄片,《萬物滋養》在創作第一季時就以大自然為敘述人,以美食為抓手、科學為內容、健康為目的,梳理「生態—物種—食材—料理」的有趣過程。

進入第二季的製作,《萬物滋養》期求更加深入地去探尋食材料理與當地人物故事之間的關係。

?在拍攝之初,「萬物「團隊就跳脫習以為常的,以省份地域來劃分料理菜系的慣性(川菜、魯菜、湘菜、粵菜等),以求回歸到料理與環境相連接的本源之處。

因此,森林-森系料理、草原-草系料理、田野-田系料理、海洋-海系料理、江湖-河系料理是這一季的核心概念。它力圖向觀眾展示的也是「何為自然的食材,何為營養的美食,何為健康的人類」這一價值取向。

?很明顯,《萬物滋養》第二季在製作上並不只是單純停留於美食這種單一的物質形態所呈現出的視聽感官享受,而是在挖掘超越物質層面的影像敘事記錄中,所展現出的中國人的精神風貌、中國人的時代氣息、中國人的生活哲學,以及千百年來中國人形成的飲食文化傳統等價值意義。

包容並蓄的生態美食

首先,在敘事結構和敘事時空的選擇上,《萬物滋養》 第二季就力圖展示華夏大地包羅萬象的生態環境及美食文化。

為了將鏡頭聚焦在尋常百姓的「吃」上,在一個個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冷靜地記錄他們與食物的情懷,「萬物」製作團隊先後奔赴內蒙古大草原、陝北黃土高原、四川天府之國、雲南原始森林、福建南海霞浦等地。

?他們以現實的時空為基本框架,在普通人的生活片段中截取最為動人的飲食橫切面。

無論是內蒙古的詐馬宴、山西運城的花饃,還是雲南密林的撒撇、鄱陽湖中的青蝦,亦或是崇明島的毛蟹、福建霞浦的牡蠣,《萬物滋養》第二季都是通過對萬物生靈的關照,來探尋人、食物、環境三者之間的情緣和記憶關係。

?雖然紀錄片所涉及的地域從北到南,時空的轉換性比較大,但人們在這些時空里對食物的採集、拾撿、挖掘、捕撈以及每一種不同方式的烹飪,其靈魂和紐帶就是以食物聚焦於人,用瞬間影像記錄人物的生存狀態,並藉此表達中國這個大時空里的人們在自然環境中發現自我、體悟萬物之靈的主題。

內外結合的敘事視角

其次,在敘事視角的選擇上,《萬物滋養》系列也獨創了一種以第一人稱為引入視角的敘事方式。

?「我是草原,摘下我空曠無垠的面具,在時間的銀河之中,我們相互適應」,「幾萬年前,人類就在我身邊,用火創造出充滿江湖煙火氣息的河系料理」。

伴隨著這種第一視角,紀錄片剔除了群體敘事中高高在上的態度,轉而以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平視視角,淡化了事件的重要性,使觀眾將注意力轉移至敘事的不同主體。

正如《萬物滋養》系列總導演張釗維所說,「用擬人化的語態讓物種表達它們的心思,用各種攝影工具與角度接近它們健康活潑的本來面目,是為了讓人類的角色在這當中顯得不那麼高大偉岸,而是懂得彼此互相依存、悉心相待,甚至互相吐槽。」

?這種平視自然的製作理念既是對當下美食紀錄片創作的一種創新,也使得影像的人文關懷順理成章地在敘事對象的個體化中尋找到了真正的落腳點,進而達到了紀錄片思想內涵的反映和主題外延的拓展目的。

同時,就在這種第一人稱視角之下,創作者又在每個故事當中偶爾性地引入事件親歷者和見證者的視角,以期佐證其宏觀敘述內容的可信度。無論是在內蒙古草原上的伊拉塔一家,還是河南的驢磨夫妻,亦或鄱陽湖上的漁民毛師傅,他們都屬於不同自然生態中的美食製作者、親歷者。

?通過他們的講述和訪問,紀錄片相當於引入了一種內聚焦敘事,每一種美食味道在事件親歷者和見證者的感受之中獲得了較強的真實感和親切感。無疑,他們在影像中的觀看視角,比之第一人稱的解說詞又來得更具說服力,也更易於拉近與觀眾的距離感。

生動唯美的視聽語言

除此之外,作為一部由知名專業團隊傾力打造的大型紀錄片,可以說,《萬物滋養》第二季在影像的拍攝以及視聽語言的選取上也下足了功夫。

?在每一個篇章中,觀眾們不僅可以看到視野遼闊、氣壯山河的航拍鏡頭,而且還能欣賞到星轉斗移、一日三秋的延時攝影。田野中不停搖晃的水稻,天空中四處竄動的烏雲,湖面上急速涌動的細水,以及在草原中哺乳的牛羊,在森林中紮根的植物,在江湖中游弋的魚蝦,自然百態,盡收眼底。

通過虛化前景或背景、採用逆光拍攝、營造畫面暖色調、鏡頭運動方式的選擇、畫面構圖形式的象徵性、放大倍率的微距攝影等各種特技攝影技術,紀錄片在形式上既保證了散文式的影像語彙構建,又在內容上契合了觀眾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觀察,觀眾的觀看亦獲得了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後期製作中,「萬物」團隊還特意將一些學理性較強、普通人較難理解的生物科學知識製作成了趣味性十足的動漫片段。俏皮可愛的影像把生態與食材、人類與料理的互動關係進行了動畫演繹,紀錄片也因此變得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科普知識就在無形之中被傳遞給了觀眾。

事實上,在商業主義發達、媒介信息便利的年代,人們對物質與精神兩者的取捨、平衡也正悄然變化著。在人們的物質享有心態膨脹的同時,也不免感受到了精神享受的匱乏。

但是,《萬物滋養》系列卻旨在探求中國人健康哲學背後的自然趣理、美食妙理、文化肌理與科學道理。這種對人文價值的頌揚,顯得彌足珍貴,相信它也正是我們現在社會轉型時期的精神需要之一。

《萬物滋養》系列是中國首部健康美食紀錄片,同時它也是由總導演張釗維率領的製作團隊配合著名音樂人鍾興民的主題音樂聯合打造出的一部老少咸宜、男女皆愛的合家歡式紀錄片。它的出現,不僅為美食紀錄片領域再創典型製作範例,而且還為觀眾甄選出了一份自然的健康美食清單。

在當今文化更新加劇的年代,很多傳統的飲食文化以及自然百態未能得到很好的傳承和記錄,它們已漸行漸遠地遺忘在人們的記憶之中,不失為一種遺憾。

也許在某一天,某些美食和生態無人問津之時,在《萬物滋養》系列中,人們還能依稀地找尋到它們的身影,這也足以令我們獲得一份欣慰,相信這也是紀錄片創作者對自身「責任」的一種履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誰是神經病 的精彩文章:

朱正廷自曝被媽媽催生 梁詠琪老公玉龍雪山送驚喜
《當她戀愛時》甜蜜定檔 輕鬆甜蜜解鎖戀愛新技能

TAG:誰是神經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