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脆弱」的歐洲農民起義

「脆弱」的歐洲農民起義

農民起義,在中國歷史上是一種司空見慣的現象。自從秦朝以後,各個朝代的農民起義總是不斷發生,比如秦末的陳勝吳廣起義、隋末的農民起義、清末的太平天國運動等等,這些起義雖然有成功也有失敗,但都掀起了巨大的波瀾,沉重打擊了王朝的統治。

反觀歐洲歷史,不僅的農民起義次數少,而且規模也小,尤其是軍事力量上,和中國的農民起義就完全沒有可比性了。歐洲的農民起義很少能組織出一支強有力的可以與正規軍隊相抗衡的隊伍,大多將希望寄託於正規軍的「反水」,因此歐洲的農民起義可謂是屢戰屢敗。那麼是什麼導致歐洲的農民起義如此「脆弱」呢?

分裂比統一更「穩定」?

1524年,德國農民在領袖托馬斯?閔採爾的領導下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運動。這場起義發生時,德國正處於封建割據的狀態下,不算大的領土上,分布著7個超級大諸侯、十幾個大諸侯以及200多個小諸侯。這些諸侯因領地或其他利益分配不均,頻繁地發生武裝衝突,再加上天主教會就佔據了全國土地的三分之一,佔全國人口80%以上的農民無田無糧,在生死線上掙扎,不得不接連不斷地進行起義運動。

閔採爾有鑒於這種情勢,輾轉奔波於捷克、土瓦本、圖林根等地,宣傳自己的革命思想,很快得到各地群眾的熱烈擁護。1524年夏天,農民起義首先在德國南部土瓦本地區爆發,很快發展成為擁有三四萬人的起義隊伍。但是這些隊伍各自為政,很快被封建領主們各個擊破,起義失敗。1525年3月,弗蘭克尼地區爆發更大規模農民起義,但是因隊伍不純,人心不齊,再次失敗。

同年2月,閔採爾直接領導了薩克森和圖林根地區的農民起義。這次起義前期較為成功,起義軍甚至成功佔領了米爾豪森城,建立起了革命政權。但是只過了不到三個月,封建領主們集結了帝國軍隊的正規軍向起義軍發起猛攻。起義軍兵敗如山倒,帝國軍以傷2人亡4人為代價,消滅了農民起義軍3000~10000人,起義領袖托馬斯?閔採爾被俘,經嚴刑拷打後被處以極刑,轟轟烈烈地閔採爾起義就這樣失敗了。

閔採爾農民起義在歐洲算是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了,但也就這樣倏忽而起,倏忽而亡,更不要說建立什麼全國政權了。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分裂的政權反而給封建領主們幫了大忙。正是由於當時的德國處於封建割據時期,每個封建領主下的農民只會起義反對自己的領主,農民們沒有統一的打擊目標和利益所在,因此無論是組織上還是政治上都難以聯合,只能各自為政,因此容易被封建勢力各個擊破。同時,由於割據的存在,即使一地的農民起義獲勝了,對於的戰局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國家還是處於封建階級的領導中,只要給他們時間反撲,打敗起義軍只是時間問題。

這也正是為什麼先秦時期幾乎沒什麼農民起義、戰爭主要在諸侯之間進行的緣故。那時,中國也同歐洲一樣實行分封制,各地諸侯只要管理好自己手下的農民就可以了,因此農民起義在先秦幾乎不存在,也從未成功過。而秦朝之後,當權力集中到皇帝一人的手中,農民起義就有了統一的目標,全國各地的農民就有了結合起來抗擊朝廷軍隊的可能性,而皇帝一旦失敗,就相當於要改朝換代了。這樣一來,統一反而成為了農民起義的助力。

兵役制度——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另外中國農民的武裝力量也遠比歐洲農民的武裝力量要強大得多。在歐洲,大部分國家都有一個特殊的貴族武士階層。他們從小便會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未來的帝國軍隊基本都是從這一階層中出現,可以說是壟斷了軍事力量,他們在軍事上的職業素養遠比一般的軍隊或普通的農民高得多。再加上帝國軍隊擁有精良的裝備,他們和農民軍隊根本不是一個層級上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帝國軍隊傷2亡4就能消滅農民軍數千人的原因。

而中國兵役制度則與歐洲完全不同。由於中國的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為了鞏固統治,從秦朝開始,歷朝歷代的皇帝大多會要求適齡男青年服兵役、服徭役。因此我古代的農民很多都是是農閑為兵、農忙為民,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民兵。這種制度本來是皇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想要加強國家的軍事力量、抵禦外敵而制定的,但是最後反而起了幫助農民起義領導人「免費」練兵的反效果。可以說農民起義軍的實力與正規軍差不了太多,而且正規軍也大都是農民出身,和普通農民有著共同的利益所在,因此想要依靠普通的正規軍來打敗農民軍是相當困難的。

正是由於分裂的統治,以及軍事階層與農民階層完全分離,才使得歐洲的農民起義想要成功可謂難於登天;而中國的大一統雖然保證了皇帝能統治廣袤的土地,但也因此使得農民形成大規模的起義而推翻皇帝的統治。這真應了中國的一句古話「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科技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會變粉的瀑布
東晉高官怕老婆

TAG:大科技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