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從《陶淵明詩意圖冊》看石濤的失意

從《陶淵明詩意圖冊》看石濤的失意

從《陶淵明詩意圖冊》看石濤的失意

清 石濤《陶淵明詩意圖冊》 紙本設色 27x21.3cmx12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石濤(1642一約1707),清代畫家。靖江王朱守謙十世孫,法名原濟,一作元濟。本姓朱,名若極。字石濤,又號苦瓜和尚、大滌子、清湘陳人等。廣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揚州。明靖江王后裔,南明元宗朱亨嘉之子。幼年遭變後出家為僧,半世雲遊,以賣畫為業。

早年山水師法宋元諸家,畫風疏秀明潔,晚年用筆縱肆,墨法淋漓,格法多變,尤精冊頁小品;花卉瀟洒雋朗,天真爛漫,清氣襲人;人物生拙古樸,別具一格。工書法,能詩文。著有《苦瓜和尚畫語錄》。

石濤是中國繪畫史上屈指可數的偉大人物之一。他的繪畫方法、理論和藝術主張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石濤的作品極富創新意識,他的「搜盡奇峰打草稿」、「無法而法乃為至法」直至今日依然被奉為圭臬。

和《搜盡奇峰打草稿圖》等充滿活力的作品不同,《陶淵明詩意圖冊》所表現的是這位藝術大師的另外一面。《陶淵明詩意圖冊》沒有年款,但從畫風和創作思想上分析,應該是石濤中晚年北上南歸後所作。儘管在技巧上依然有許多是前人從未用過的方法,比如用赭色代皴擦山石,用石綠作米點等等,但石濤在《陶淵明詩意圖冊》中要說的並不是這些。

和石濤以往常畫的險峰怪石不同,畫冊中隨處可見的是叢林、茅舍、小山、孤松、岸柳、平溪、水村人家,充滿了平和安詳的田園氣息。在藝術上銳意進取的石濤,在這裡卻表達了一份濃濃的退隱。

石濤和八大山人(1626—約1705)都是明代皇族後裔,但石濤比八大山人小了16歲。這使得他們在對待國破家亡、改朝換代的態度上截然不同,進而導致了他們在藝術風格上的不同。石濤的筆下已經沒有了八大山人那種悲憤和蒼涼,取而代之的是明亮的綠水青山。

石濤成年之後眼中所看到的是康乾盛世,物阜民豐,這時候的石濤也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因而便有了前面所說的「北上南歸」。所謂「北上」,是指石濤在康熙聖駕之前山呼萬歲之後,前往京城結交滿清權貴,而所謂「南歸」,則是指石濤在京城的政治抱負未能得到實現,回到江南。(參閱拙作《偉大與媚俗——石濤的藝術、思想和人格》)

《陶淵明詩意圖冊》是石濤根據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詩句創作的。陶淵明(352或365—427),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陶淵明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是田園詩的開創者。

陶淵明的田園隱逸詩以純樸自然的語言、高遠拔俗的意境,為中國詩壇開闢了新天地,並直接影響到唐代田園詩派。陶淵明的詩不僅反映對污濁現實的厭煩和對恬靜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追求和嚮往,更流露出他徘徊於出仕與歸隱之間的矛盾。

在藝術上獲得巨大成功的石濤,在政治上並不如意。遭遇了挫折之後,已屆知天命之年的石濤終於明白了自己的宿命,陶淵明田園詩中的那種避身獨處、與世無爭、樂天安命、回歸自然、淡於榮祿的人生哲學,正契合了北上南歸之後石濤的心理狀態。不過政治上的失意對作為藝術家的石濤或許不是壞事,回到江南的石濤,不再浮躁,不再奢求,縱情山水,勇猛精進。這才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偉大的石濤。

故宮博物院藏《石濤陶淵明詩意圖冊》每開均有清代書法家王文治賞畫題詩。王文治(1730—1802)清代官吏、詩人、書法家。字禹卿,號夢樓,江蘇丹徒(今江蘇省鎮江市)人。十二歲便吟詩作書,詩有唐人風範,書學米、董、後法二王,得力李北海。

王文治工書法,能得董其昌神髓,與梁同書齊名。文治平日喜用淡墨,以表現瀟疏秀逸之神韻,時稱「淡墨探花」,「談墨翰林」。善畫墨梅,韻致卓絕,詩宗唐、宋,自成一家,並精音律之學。有《夢樓詩集》、《快雨堂題跋》。

放大欣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韻上品 的精彩文章:

王個簃書法作品欣賞

TAG:清韻上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