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貳臣群毆引來一個降將平叛,為何出師未捷卻被乾隆戴高帽?

貳臣群毆引來一個降將平叛,為何出師未捷卻被乾隆戴高帽?

向敬之

1

遼陽人孫定遼的名字取得好,「定遼」頗有袁崇煥曾宣揚的「五載復遼」之感。

確乎,孫氏本為明朝大凌河副將,於崇禎六年(天聰五年)大凌河之戰失利後,隨帶頭大哥祖大壽降金。祖大哥降而復叛,而孫小弟接受了皇太極的銀幣和鞍馬等後,欣然領受後金汗國副都統之虛銜,還被安排了一個漢軍鑲紅旗的新戶籍。

初降時,他的兩個隨從逃跑。有人密報,這是孫定遼暗通款曲、欲返明營的徵兆。皇太極雖然沒有追查,但此後並不像對其老戰友張存仁、祖可法那般委以重任。無疑,他被設防,皇太極要防止其效仿祖大壽的一去不返。

貳臣群毆引來一個降將平叛,為何出師未捷卻被乾隆戴高帽?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皇太極常服像

松錦大捷後,祖大壽被再次降服。孫定遼再也坐不住了,趕緊向皇太極上疏自辯清白:「臣……自知十二年來負此大罪,荷恩不問。今松山、錦州既克,正臣心可白之日。逃去二人,未曾在臣家。如他處查獲,亦可嚴鞠實情。」(《清史列傳·孫定遼傳》)

也就是說,皇太極將孫定遼冷落了十二年之久,也監視了十二年之久。好在他是一個堅忍之人,沒有輕舉妄動,而換得了出頭之日。

順治元年,清軍傾巢出動,逐鹿中原。沒了故國的孫定遼,被安排隨軍征山西,取太原,繼而隨和碩豫親王、定國大將軍多鐸攻取揚州、江陰,平定江南。

順治三年五月,孫定遼獲授騎都尉世職,兩月後出任湖廣提督,成為一方軍事大員。

2

好景不長,在他防區內的鄖陽,軍事長官王光恩同其上司、行政長官潘士良鬧矛盾。他們都是前明過來的貳臣,不同的是,潘撫院是從前明科場考上進士後扶搖而上的副部級大員,而王王總兵的履歷表上則有一段追隨張獻忠造反後被招降的經歷。

出身精英階層的潘撫院,始終看不起「流寇」出身的王總兵。這給了另一個來自李自成陣營的降臣、鄖襄道李之綱彈劾的機會。李道台彈劾王光恩勾結土賊陳蛟,貪縱枉法。清廷迅速派人將王光恩逮捕進京,結果激化矛盾,使追隨王光恩一同降清的兄弟王光泰等,帶著自己的老部隊,聯繫南明,劫掠襄陽,捕殺官員,打出反清復明的旗號。作為湖廣地區的軍區司令官,孫定遼在武昌聞變,率兵援救,想即時將治下軍分區反叛事件平息。

雙方在安陽口遭遇,孫定遼力戰不敵,退走河灣。叛軍窮追猛打,孫定遼「且濟且戰,中流矢,馬蹶,沒於河」(《清史列傳·孫定遼傳》)。這位大凌河降將,原來是只旱鴨子,落馬溺水而死。

貳臣群毆引來一個降將平叛,為何出師未捷卻被乾隆戴高帽?

李自成進城

此所謂:李自成、張獻忠的悍將降清,大鬧一場口水戰,結果淹沒了前明大將。

清廷震驚,急遣滿洲鑲黃旗署副都統喀喀穆率大軍,自河南進剿,收復鄖陽。王光泰兄弟逃亡四川,最後也成為著名的反清武裝夔東十三家之一。

一場降臣的口誅筆伐,挑動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戰禍,也註定了主要涉事者的不同歷史宿命。

被誣陷的王光恩,因為弟弟們的武裝抗拒,落了個身首異處。清廷知道他是替罪羊,沒有將他納入逆臣之列。但是,被迫鋌而走險的王光泰們,則被清廷視為「反賊」。

彈劾他的李之綱不知所蹤,想必被追查處理。他的支持者潘士良,很快被湖廣總督羅綉錦彈劾,稱其猶豫寡斷、才力不及,被免去勛陽府治之職,解任回籍,不久死於家。乾隆年間編纂《貳臣傳》,他被納入乙編。

而溺死的孫定遼,則是忠烈。總督羅綉錦與巡按曹協卜先後上書孫定遼事迹,清廷追贈其左都督,晉三等世職輕車都尉,以其兄子孫登高襲爵。雍正三年,孫定遼入祀昭忠祠,則為乾隆將其定入貳臣甲編、排名第三作了權威性的註腳。

他在貳臣榜靠前,靠的不是功勞卓著。論戰功,他遠不及孔有德、尚可喜之輩的攻城略地,甚至不如翻覆的王光恩的固守堅城;比政績,與他在大凌河降清的張存仁、祖可法,可謂為皇太極集權樹威、伐明問鼎殫精竭慮,而其只是被閑置十二年後曇花一現。但是,乾隆仍將其欽定前列,該是想以其悲壯殉國而打造出一個忠烈的榜樣。

當然,稍微靠後的王鰲永在「青州之變」中,死得更早,死得更慘,死後雖有招撫著勞、盡節死難之名,卻無孫定遼借侄襲爵、入祀昭忠之實。

3

在《貳臣傳》甲編中,能像劉澤洪、張存仁、洪承疇一般壽終正寢者不少,但靠前者基本上是孫定遼、王鰲永這類對他們屈膝投降的大清王朝盡節死難者(排名第二者劉澤洪,則因其父劉良臣死於非命,而附驥其後)。

甘肅總兵加都督同知劉良臣,順治五年鎮壓當地回民叛亂時被殺。

定南王孔有德,順治九年遭南明大將李定國圍困,被迫自殺於桂林。

戶部右侍郎王正志,巡視延綏,順治五年遇大同總兵姜瓖叛亂,守城月余,力竭城陷,不屈禁之,與其子王麟等俱被叛軍絞殺。死於姜瓖叛亂的,還有新任大同左衛兵備道徐一范,被擒遇害。王、徐二人同年死,也是同年考中崇禎元年進士,降清前,王累官戶部左侍郎,徐官至河南巡按。

貳臣群毆引來一個降將平叛,為何出師未捷卻被乾隆戴高帽?

乾隆六十八歲像(畫於乾隆四十三年)

辰州總兵加左都督徐勇,順治九年死於南明悍將白文選破城後的巷戰,妻兒親屬四十餘人遇難。湖南右路總兵加都督僉事郝效忠,順治八年同孫可望力戰被擒,不屈,遭其斬首。此二人,原為左良玉部將,順治二年隨左夢庚降清。

鎮江總兵馬得功縛獻南明弘光帝朱由崧降清獲賞,爾後斬殺南明瑞昌王朱誼泐,升福建右路總兵加都督僉事、福建提督,進三等侯,康熙二年在進攻台灣的海戰中陣亡,獲追一等侯。乾隆十四年,朝廷確定各侯、伯的封號,以馬得功為順勤侯。

他們皆因明朝覆滅而屈節改換門庭,註定了他們不可改變貳臣的歷史角色,但,他們又是清朝大肆渲染的「殉節」者。

殉節者與壽終正寢者、功成身退者、死於任上者、致仕病逝者、立功自贖者,等等,在貳臣榜上的位置分了先後。

與馬得功一同出賣弘光帝的前明總兵田雄,亦是靠捕殺南明王族、征討鄭氏政權,而晉級二等侯,死後追贈太傅、定號順義侯。但與馬得功不同的是,馬在貳臣榜甲編中躋身前十,而田雄則忝居末席。這等「殊榮」,即便是成為皇親國戚的李開芳、賈漢復之流,也不能與此等殉節者媲美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以禮觀書 的精彩文章:

皇太極步後塵突襲大明,為何有人提醒明帝早設防卻使成功?
清太宗追擊察哈爾失利,借道突襲大明,除樹威外還為一大生計耍賴

TAG:以禮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