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時候沒有普通話,皇帝上朝的時候是如何聽懂各地官員講話的呢?

古時候沒有普通話,皇帝上朝的時候是如何聽懂各地官員講話的呢?

經常能夠在電視上看到一群大臣站在朝堂之上,對著高坐龍椅的皇帝念念有詞的上朝情景。只不過,在電視中所使用的語言都是普通話,皇帝和大臣們交流也是使用的普通話,相互之間的交流並沒有任何困難。而放在現實生活中,卻存在著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古時候並沒有普通話,上朝的官員使用的都是各地的方言,那麼皇帝在上朝的時候是怎麼聽懂各地官員的講話的呢?其實原因有以下幾點:

古時候沒有普通話,皇帝上朝的時候是如何聽懂各地官員講話的呢?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1、皇帝從小要學習很多語言

皇帝並不是很好當的,從小就有針對性的培訓,就已經將皇帝的學習任務安排地滿滿的。皇帝在學習的期間,不光要背詩寫字,還要學習滿、藏、蒙、漢幾種語言,就是為了以後做皇帝做好準備。皇帝從小就學習的這些語言,很大程度上的涵蓋了全國各地的大概口音。雖然全國的口音各不相同,甚至有成千上萬種方言,但是皇帝從小學習的這些語言,即使不能將全國扥方言全部聽懂,也能為理解或是意解方言打好基礎。

2、皇帝從小接觸很多人

皇帝雖然學習任務繁重,但是作為一個孩子開始,其在學習之外,仍然會有很多時間和不同的人接觸。自己的父皇是全國最高的權力統治者,自己自然也可以接觸到不同方言的人群。不管是太監還是大臣,不管是宮女還是夫人,其來自四面八方,口音自然不同。這也為皇帝打下了理解各地方言的基礎。

古時候沒有普通話,皇帝上朝的時候是如何聽懂各地官員講話的呢?

3、可以「翻譯」

在朝堂上,有的人說方言,如果皇帝聽不懂,自然會有其他的人可以聽懂。這些聽懂的人就可以在朝堂上充當翻譯,這樣皇帝就能幫助皇帝解決一部分煩惱。

4、「官話」的誕生

即使皇帝從小接觸不同方言,學習很多方言,在朝堂上也有 大臣可以擔當「翻譯」一職,然而因為中國之大,村落之多,方言之數不勝數,還是會讓皇帝遇到自己聽不懂,別人也聽不懂的尷尬狀況、為了解決這種狀況,從西周時期開始,朝廷就規定所有官員必須學習「官話」來作為上朝語言使用。一開始,朝廷規定的官話是河南話,因為河南話相對於其他方言來說,兔子較為清晰。即使不是很難本地人也幾乎可以聽懂河南話所表達的意思,所以用河南話來作為官話是當時最好的選擇。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家的經濟中心開始向北京一帶推移。所以官話也緊接著改成了北京話。北京話相對於河南話在發音上也更加字正腔圓一些,所以朝廷規定改用北京話作為官話。

古時候沒有普通話,皇帝上朝的時候是如何聽懂各地官員講話的呢?

制定了官話以後,朝廷在對人才的培訓上面便增加了「學習官話」一條。朝廷規定,凡是被錄取的官員,必須將官話學習好之後才能正式 勝任職位,否則在上朝時就將面臨著被皇帝斥責的狀況。所以,當時的很多官員,都會在被錄取之後費心學習官話,上朝因為語言聽不懂而備受困擾的問題才得以改善。在學習語言方面,歷史所記錄的就有一個牛人,不光會自己地方的語言,還迅速地學習好了官話,並且「十三省語音,朕悉通曉」。沒錯,這個人就是康熙。

古時候沒有普通話,皇帝上朝的時候是如何聽懂各地官員講話的呢?

雖然康熙懂得這麼多地方語言,但是仍然會有一些特殊地區的語言會讓康熙困擾,畢竟中國地大物博,想要聽懂所有地方語言,是不太現實的事情。這些地方尤以閩廣地區最為嚴重。因為他們雖然學習了官話,但是因為地方語言原因,在說官話的時候仍然會夾雜著吐字不清的地方語言。這種語言很讓皇帝頭疼,因為在上朝時,這些官員發表講話,總是會讓皇帝捉摸不透,甚至康熙還會因為語言的原因來懷疑這些地方官員的做官能力。當然,這也不能怪 皇帝,我們看看現在閩廣地區的人民說普通話的樣子,就能懂得當時的皇帝有多抓狂了。

為了糾正這些地方官員的口音,康熙甚至在閩廣地區建立了正音書院,聘請官話老師來教這些地方官員講官話。甚至,他還規定了想要參加科舉考試,必須要講好官話以後,才能參加。但是即使是這樣,收效卻並不明顯,這也是很讓皇帝頭疼的問題。

古時候沒有普通話,皇帝上朝的時候是如何聽懂各地官員講話的呢?

今天,地方語言困擾溝通交流的問題幾乎不存在了。這得益於我們從小教育的普及,才能讓人人都會講了普通話。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因此縮小,我們很難想像當時的情景,但是正是因為這樣的歷史存在,才 映襯出歷史的巨大進步。

歷史的車輪在不斷碾壓那些不好,這才帶領我們走上了今天的康庄大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