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有「父親節」嗎,形式上與當代有什麼區別

古代有「父親節」嗎,形式上與當代有什麼區別

1910年,美國華盛頓州斯波坎的布魯斯·多德夫人,為了感念父親的養育之恩,倡議將每年六月的第三個星期日作為父親節。她的倡議得到了當地政府和教會的支持,當年6月19日,斯波坎市舉行了全世界第一次父親節慶祝儀式。這一節日很快在全球廣為流傳,各地以不同的方式表達對父親的敬意。

其實,中國古代同樣也有父親節,不止一個,形式多樣,其主題依舊是感恩父親。

古代父親節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它的倡議者是孔子。《孝經﹒開宗明義章》認為:「夫孝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孔子認為用孝道表達對父親的感恩,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也是所有教育的出發點。受到孔子的影響,他的學生子夏在《論語》中,曾說過:「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這話的意思是個人的德行,不應停留在表面,侍奉父母,要盡心竭力,輔佐君王,能奉獻生命。

在《論語·顏淵》中,記載了一個小故事。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答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說是君臣父子應各司其職。孔子並不贊成建立嚴格的等級制度,而是要打破等級的束縛,建立融洽和睦的等級關係。

隨著儒學的傳播和推廣,忠君和孝道成為社會的主流。《呂氏春秋》提出:「事親則孝,事君則忠。」忠君和孝父划了等號,成為衡量個人修養和品德的重要標準。父親,作為等級中的重要一環,在古代不但家庭成員,還是社會等級的代名詞。

孔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意思是說父母的生日,子女不可不知,既為父母高壽而高興,又替父母年事已高,子女感到憂懼。在這種背景下,父親的生日,成為子女表達孝心的最好時機。

《詩經?豳風?七月》詩云:「稱彼兕觥,萬壽無疆」、「為此春酒,以介眉壽」。早在春秋時期,酒是子女祝壽的最佳禮物。在唐朝,父親的壽誕有了濃厚的儀式感。文人封演撰寫的《封氏聞見記·降誕》中,記載:「近代風俗,人子在膝下,每生日有酒食之會。」生動記錄了古人祝壽的情形。

在當時,晚輩在大堂向父親鞠躬行禮,子侄在側室答禮致射。祝壽行禮完畢,子女舉辦壽宴,以「聲樂」助興,同時,蒸制壽桃和壽糕,分送親友,為父親祈禱健康長壽。子女還要在父親的生日那天,親自做水引,又叫湯餅,與今天的生日面類似,以此表達自己的孝心。用生日面祝壽的傳統,一直流傳至今。整個壽誕活動,與現代生日party十分類似,氣氛熱烈,其樂融融。

宋朝女詞人李清照有一首名為《新荷葉·薄露初零》的詞,是她特意為文學家晁補之祝壽寫的,詞曰:「鶴瘦松青,精神與、秋月爭明。德行文章,素馳日下聲名。東山高蹈,雖卿相、不足為榮。安石須起,要蘇天下蒼生。」這首詞從個人感情出發,不但向壽星表達了良好的祝賀,又將其比作名相謝安,體現了詞人憂國憂民的初衷,格調高雅,不落俗套。

古代民間還關注父母的結婚紀念日,將其叫做「天倫日」。《禮記》有云:「婚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在古人眼裡,婚禮是人生中十分重要的大事。南宋詞人周密在《齊東野語·巴陵本末》中,認為:「人倫睦,則天道順。」其中既體現了長幼尊卑的等級關係,又表達了血親之間的天然聯繫。

在天倫日,子女在家舉行九拜大禮,感謝父母賜予生命的血脈恩情。南宋詞人陸遊和唐婉的天倫日,長子陸子虞召集弟妹,舉辦慶祝儀式。整個儀式十分注重禮儀。子女屈膝跪地,稽首行禮。行禮時,必須左手壓右手,拱手於地,頭緩及地,停留片刻,抬頭後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就是最為隆重的九拜大禮。在某個「天倫日」,陸遊完成了千古名篇《示兒》。在講究孝道的古代,天倫日是闔家團聚的重要日子。

古代文人十分重視科舉考試,能夠考中功名,可以說完成了人生的一個小目標。元朝詩人高明在《琵琶記》中,詩云:「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體現了科舉對文人的重要性。孟效的《登科後》贊曰:「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將科舉及第的興奮心情展露無遺。

正因如此,文人格外重視科甲日,其子女更是將其視為家庭的重要財富。每逢科甲日,一家歡聚,共同慶祝。北宋文學家何薳(音wěi)曾被蘇東坡推薦為官,因此與其關係甚好。在他的《春渚紀聞》中,記錄了蘇東坡的大兒子蘇邁擔任河間縣令期間,專門帶薪休假,風塵僕僕,趕回家為父親慶祝科甲日。

子女生日,也不能忘了父親的恩情。孔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道,可謂孝矣。」意思是說父親在世,子女要有孝敬的德行,父親去世,子女同樣要有盡孝的行為。在古代,成年子女過生日,在父親的安排下,先祭拜祖先、天地、師長後,才能慶祝自己的生日,強調家族不忘本的傳統。

儘管在形式上,父親節在現代和古代有很多相似之處,不過,兩者還是有區別的。

前者是在個人社會地位平等的基礎上,情感的相互交流和溝通。後者受到古代男尊女卑思想的影響,將皇權和父權划了等號,提倡父權至上,父親是家族中的主角,母親屬於配角地位。

現代的父親節,歡聚一堂,贈送禮物,吃頓晚飯,足以表達相互的感情。在古代,孝敬父親,是當時的社會共識和輿論焦點,也是評判個人修養的重要標準,古人除了物資追求之外,更加註重精神境界的提升。

《詩經﹒蓼莪》有詩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詩歌的大意是報答父母養育之恩浩大廣闊,子女報答父母也是理所應該的。其實,父親節不過是一個文化符號而已,只有注入了雙方的感情才有真正的意義。子女再忙,也要常回家看看,一聲愛你,一次握手,勝過父親節的禮物千百倍。

文:計白當黑

參考文獻:《論語》《詩經·蓼莪》《齊東野語·巴陵本末》《禮記》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品讀 的精彩文章:

南京市明明是江蘇的省會,為什麼被安徽人調侃為「徽京」
此人若活著苻堅不會發動淝水之戰招致慘敗,前秦極可能一統天下

TAG:歷史品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