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當娃「野蠻生長」時,比起聲嘶力竭的指責,更好的選擇或許是沉默

當娃「野蠻生長」時,比起聲嘶力竭的指責,更好的選擇或許是沉默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小孩子就像是一個個還未長大的雛鷹,成長途中一直跌跌撞撞,難免會犯很多錯誤,這個時候家長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一生都會有非常大的影響。

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很多家長只有批評,甚至沒錯也要「強行」批評,有多少孩子是被批評長大的。但孩子比較小的時候,如果不是太大的事情,其實比起批評,沉默並且給予正確的教導反而更重要,這種沉默並不是不管不顧,而是正向教導。

沉默讓「野蠻生長」的娃不再嘶吼

艾艾的侄子果果今年5歲了,此前在一眾家長的呵護下一直嬌生慣養著,屬於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典型。在這個大家庭里,他曾是唯一的小孩兒,因而備受寵愛,凡事大家都讓著他。他愛吃的東西別人幾乎都不動筷子,全都留給果果吃,他想看動畫片,全家人就得陪著他看,哪怕是大年夜也不例外。

一直在這種眾星捧月的氛圍中長大的果果將這一切都看作理所應當,直到艾艾的女兒小茉誕生。小茉來到奶奶家,果果被禁止大聲喧嘩,如果他說話聲音大了點就會遭到家長的呵斥。

等到小茉再大一點的時候,奶奶開始給寶寶喂些水果之類的,這讓果果感到自己「不受寵」了。最讓果果難以忍受的是,怕妹妹小小年紀看電視有損視力,果果連電視都不讓看了。

感到被冷落的果果開始奮起反擊,他把遙控器藏了起來,即使妹妹睡覺了大人也休想看電視;

越是不讓他大聲說話,他反而會聲嘶力竭地喊叫,而且喊的都是毫無意義的語氣詞;

從前他不愛吃的水果現在也要求和妹妹分享,和之前完全判若兩人。

果果一系列的舉動引發了家庭的不滿,就連爸爸媽媽也指責他不懂事,盡添亂,越大越後退。艾艾發現,大人對他的制止越激烈,侄子「玩」得越起勁,完全是和大人對著干。

然而艾艾細心觀察發現,其實果果是很愛妹妹的,他有時候會趴在妹妹身邊看上很久,臉上都是笑容,儘管會和妹妹搶水果,但仍然會私下問姑姑妹妹有沒有吃飽。

內心是個小暖男,不過是家庭成員結構的變化讓他一時難以適應,想通過各種過激的行為引起大家注意,和妹妹「爭寵」罷了。看透了這點,艾艾主張家人「順其自然」,沉默相對,看娃能咋樣。

果果再把遙控器藏起來後,沒有人再去刻意尋找,也沒有人會去問他,大家都自覺地不再看電視。果果感到無趣,反而自己拿出了遙控器,問大家「就沒有什麼想看的嗎」。果果在家大聲吼叫的時候,艾艾就把妹妹帶到一個小屋子裡反鎖上門,本著「惹不起還躲不起」的原則早早離開,果果的吼叫神功無人反應,自己也覺得累了。

元宵節吃湯圓的時候,果果故意把剛吃進去的湯圓一點一點吐出來,拉的很長,要在以往肯定會有一堆人批評他,現在大家視而不見,艾艾還小聲地在侄子耳邊說:「如果你不想讓我感到噁心,吐到你的碗里,就不要這樣做。」果果馬上停止了搗蛋行為。

當侄子不再「野蠻生長」後,艾艾還找機會和果果進行了一次促膝長談。艾艾告訴果果,即使有了妹妹,大家也一如既往地愛他,妹妹也很愛哥哥,她需要哥哥的保護才能茁壯成長。果果小時候也是在這種「小心翼翼」的呵護下才長大的。果果的心結終於打開了。

當大人和5歲的孩子較勁時,孩子反而越管越不服,越管越往反方向去,因為他的表演有了舞台,他更樂於去表現自我,激化矛盾。而當大人開始對他的行為視而不見,以沉默來應對時,孩子感到自己不是大家眼中的焦點,自己就先敗下陣來。

孩子無理取鬧的兩面性,需全面了解

小孩子或野蠻生長,或無理取鬧,其實都是有其根源的,並不會無緣無故地向家長發難。就像果果這種情況,實際上是以往大家族中以他為核心的相處模式被打破了,所以他才通過各種搗亂或搞怪的行為引起大家的注意。孩子無理取鬧也有他的兩面性,家長需了解。

一方面,孩子的種種舉動是他表達訴求的表現,他感到自身權益被侵犯了,想引起關注。這是孩子非常聰明的一種表現,他不會通過直接的方式來表達,而是以這種迂迴的方式來表達反抗。

要知道,過於懂事的娃也未必擁有燦爛的人生,規規矩矩的孩子和過於懂事是兩個概念,如果家長完全壓制和打擊,會讓孩子喪失自我思考的主動性,並降低自信,變成缺愛的孩子。

另一方面,即使孩子的行為事出有因,家長也要守好底線,有規矩,沉默並不是任其野蠻生長,而是給孩子一個冷靜期,然後再因勢利導,各個擊破,以「無為而治」的方式達到教育目的。

驕縱要不得,凡事都以自我為中心更要不得。家長在沉默過後最好也要配合以解釋,讓孩子能「輸」的心服口服。

用正嚮導向代替對孩子的批評,才是最好的辦法

在《了不起的蓋茨比》的開篇,有這麼一段話:

「當我年紀還輕,閱歷不深的時候,我父親教導過我一句話,我至今還念念不忘。『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他對我說,『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並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

這段話用在育兒領域同樣適用,批評肯定不是教育孩子的目的,而只是一種手段。而且家長會發現長期使用這種教育手段效果並不理想,孩子的叛逆心會在家長一次次的批評中激發出來,排擠、歧視和打壓只會適得其反,讓孩子的生長更加「野蠻」。

相反,如果我們能沉默下來,冷靜相對,孩子就會承擔自己「作妖」帶來的後果,當他感到不適時也會自然停止野蠻行徑,這個時候再和孩子講道理才能聽得進去。

1、 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不合理的斷然拒絕

家長也要讀懂孩子的內心感受,如果是孩子的合理需求,那父母不妨就滿足孩子,不要讓孩子因缺失感而變得不可理喻。

如果是孩子的不合理需求,那家長也不能因為孩子胡鬧就隨口答應和滿足他的條件,而是要講好底線教育,不讓娃越雷池一步。當孩子發現他的行為並沒威脅到家長,沒有達到想要的效果時,自己就先氣餒了。

2、 有時候孩子自行裁定,比家長強勢介入要有利

一味沉默不是負責任的家長,一味強勢介入孩子的世界也不是好的家長,有的時候家長適當的放手,反而能讓孩子變成一個自主性強,動手能力強的人。

比如因為爭搶玩具兩個小夥伴反目成仇,這時候家長介入硬性要求分享以及批評可能會引起孩子的不滿,甚至更加敵視對方。家長這時候保持沉默,觀察事態,卻能發現兩個孩子自行解決了問題,又和好如初了。

3、 比起嘮叨和說教,從制度上改變更有效果

所謂「制度」其實就是支持孩子胡鬧的一些條件,比如幼兒園的孩子不守課堂紀律,老師可能就會把他安排在離老師非常近的地方,而且是第一排獨座,讓他失去在上課時和其他小朋友互動的機會。

再比如像果果那樣,姑姑帶著孩子離開,不做他的熱心觀眾,孩子自然也失去了「表演」的慾望。相較於嘮叨和說教,這樣改變會更有效。

我是糖果媽媽,是一名高級育嬰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任何問題都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糖果媽媽 的精彩文章:

7歲兒子在外面打架輸了,回家告狀後,這位媽媽的做法值得學習
幼兒園放學孩子哀求媽媽要喝水,當媽媽知道真相後,眼角濕潤了

TAG:糖果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