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旅遊 > 從南詔到大理國五百年歷史剪影

從南詔到大理國五百年歷史剪影

點擊上方右邊藍色「山色歸讀」直接關注,微信公眾號: shanseguidu 授權轉載見文尾。

金庸的武俠小說里經常以美麗神奇的大理國為背景,歷史上也曾有南詔國,兩者在地緣和文化上的一脈相承,它們又都以現今的雲南省為核心區域,那麼兩者的淵源是怎樣的呢?

從南詔到大理國五百年歷史剪影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南詔是歷史位於中原西南部的古國,主要由烏蠻和白蠻這兩個部落組成,其全盛時期的統治區域包括今雲南全境及貴州、四川、西藏東南部、越南北部、寮國北部和緬甸北部地區等地區。

隋末唐初,在今雲南大理的洱海周圍及哀牢山、無量山北部地區,有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這六個比較大的互不隸屬的部落,合稱「六詔」;其中蒙巂詔偏南,東邊是越析詔,浪穹詔在西北,西邊是邆賧詔,東北則是施浪詔。因蒙舍詔在諸詔之南,所以稱其為「南詔」。

在唐朝的支持下,由蒙舍詔(南詔)首領皮羅閣滅了其他五詔,統一了洱海地區,就是史上的「南詔國」。

從南詔到大理國五百年歷史剪影

南詔立國在中原正處唐王朝的李隆基(唐玄宗)時期,後來南詔政權走向窮途末路。唐昭宗李曄天復三年(902年),南詔國清平官(宰相)鄭買嗣篡奪蒙氏王位,建立了「大長和國」。鄭買嗣建國後,傳三世至鄭隆亶,又為權臣東川節度使楊干貞所殺,大長和國滅亡。楊干貞擁清平官趙善政為驃信(國王),國號「大天興」;才十個月,楊干貞就廢趙善政而自立為王,國號「大義寧」。

事實上,鄭買嗣發動政變建立的「大長和國」、趙善政的「大天興國」和楊干貞的「大義寧國」這幾個政權存在時間都很短,頻繁更迭,殺戮不斷,因而老百姓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於是公元937年,五代十國中的後晉(石敬唐建立的政權)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洱海地區其他貴族消滅了"大義寧國",定都於今雲南大理,國號"大理",建元文德,這就是歷史上的「大理國」。 段思平建立大理國後,厲行改革、勵精圖治、發展生產。

大理國歷經多代,先後傳至段正明、段正淳這兄弟倆;1108年段正淳讓位給其子段譽,自己出家為僧。段譽是在北宋徽宗時即位為大理國第16代國王,直至南宋高宗紹興年間禪位為僧,在位長達39年,頗有作為。

段譽在金庸的力作《天龍八部》是一個福緣深厚、武功絕頂的少年英雄,而且生性風流,喜愛佛法,與蕭峰、虛竹三位才俊義結金蘭,這與歷史上真實的段譽相差甚遠。

段譽又名段和譽,北宋徽宗年間接替其父段正淳為大理國(實際上是高氏篡權之後的後理國)第16代國王,他特別重視加強與宋朝的聯繫 ,深得宋徽宗的禮遇,曾被冊封他為金紫光祿大夫、雲南節度使、大理國王等。

從南詔到大理國五百年歷史剪影

後大理政權傳至段祥興,適逢蒙古國遠征大理;其子段興智繼位後,蒙古的鐵蹄的又一輪踐踏、蹂躪西南,終於滅了大理國,段興智成了大理國的末代帝王,也就是大理國滅亡在金朝之後,而比宋朝稍早。

說到這裡有必要扯一點題外話,中國的傳統評書、小說了反覆提到周世宗柴榮的後人被趙宋政權謫遷到雲南一帶(歷史上屬於所謂「化外之地」)當大理王或雲南王。例如《岳飛傳》里與岳飛爭奪武舉被槍挑致死的的小梁王柴桂就是來自雲南的藩王,《楊家將》里楊六郎(楊延昭)充軍雲南也是巧遇在當地當土皇帝的雲南柴王府的柴訓

其實,當年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篡位後,廢周世宗柴榮之子——7歲的恭帝柴宗訓為鄭王,後柴宗訓母子被遷往房州(今湖北房縣),並令人在一塊石碑上留下三條遺訓,其中有一條就是,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從南詔到大理國五百年歷史剪影

當然說歸說,幾年以後柴宗訓抱病而亡,柴榮的其他幾個子孫也死得不明不白。直到宋高宗趙構於紹興五年,宋朝才探訪得一個柴家的近枝後裔柴叔夏,襲封其為崇義公。

由此可見柴榮的後人與雲南並沒有什麼交集,所以演義里講的各種來路的周世宗後裔如梁王、柴王等藩王只怕是子虛烏有。如果硬要這麼牽連,還不如說跟某位「段王爺」或許能關聯上。(您有任何看法都可以在文後留言與作者和其他讀者討論、分享哦!)

掃描或長按以下二維碼關注【山色歸讀】,嘿嘿,鼓勵一下請點贊並朋友圈從南詔到大理國五百年歷史剪影

本文已版權備案,侵權必究,如需獲取本文授權請點擊以下「閱讀原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