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用水墨穿越時間,和兩千年前魏晉名士心靈互動

用水墨穿越時間,和兩千年前魏晉名士心靈互動

用水墨表現《世說新語》,能否畫出新意?「重塑經典——丁小方的世說新語藝術特展」6月15日—7月9日亮相八號橋藝術空間1908糧倉,集中展出上海中國畫院畫師丁小方以《世說新語》為主題創作的近百件作品。丁小方擅長以寫意手法塑造人物,筆墨古拙,妙趣橫生,正如《世說新語》的文風,寥寥數語,入木三分。

用水墨畫出名士風度

《世說新語》是南朝宋(420年~479年)臨川王劉義慶編撰的一部志人筆記小說,主要記述東漢末年至南朝宋時兩百多年間士族階層的言談風尚和瑣聞軼事,魯迅先生稱其為「一部名士底教科書」。《世說新語》涉及各類人物1500多個,一千多個小故事,要將其轉為繪畫作品,卻是個大難題。「重塑經典」是丁小方給自己定下的創作課題,四年前,他創作了《水滸傳一百零八圖》,這次他更迎難而上,選擇了這部《世說新語》。「從《水滸傳》到《世說新語》跨度很大,前者有名家創作珠玉在前,後者幾乎沒人畫過,而且最大的問題是如何把《世說新語》的氣息傳達出來,幸運的是我終於找到了我想要的格調和風格。」

《世說新語》背景在中古時期,歷史文獻和出土資料稀缺,為了創作,丁小方花了大量時間收集素材,也充分調動藝術想像力。在畫面中,他用了灰冷的色調,營造出一種歷史的煙塵感。上海電影評論學會會長、導演朱楓發現,畫面中許多人物的眼睛微閉,或是眯著,丁小方用這種巧妙地神態處理體現出高傲、超然的名士風度。背景也是他重點著墨的對象,有些背景和人物主體糾纏在一起,樹、月亮、柱子等景物放大誇張,太湖石或在人物前,或在人物後,體現出魏晉時期人與自然合一的美學風尚。這種著重背景營造的探索,也是區別於傳統中國人物畫高士圖的創新之處。

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復旦大學教授汪涌豪認為,魏晉名士追求自然、表達自我,他們的言行舉止揭示生命和生活的真相,也是每一代人都嚮往卻不敢去踐行的主題。「畫《世說新語》,是受到中國文化的感召。」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毛時安認為,丁小方的創作並不是對原著的被動圖解,而是與文字形成了互動感,包含畫家自己的理解和當下的解讀。「這是建立在現代人和一個兩千年前高士之間的心靈互動,這種互動是碰撞出新意的。」

變中有度,合乎中國畫規矩

《世說新語》中,魏晉名士們放浪形骸的行為態度尤為引入注目,丁小方挑選其中有畫面感的進行創作,讓觀眾可以看到顧愷之倒吃甘蔗,王徽之雪夜訪戴,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嵇康赴死前慨然一曲《廣陵散》等等一系列具體形象。這些形象化創作也受到了專家和學者們的認可。

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上海中國畫院黨總支書記、副院長陳翔還記得讀大學時,在章培恆先生的古籍整理課上,課堂練習就是拿一本沒有標點的《世說新語》做點校。「我對《世說新語》有一份特別的感情。丁小方的作品符合現代人對傳統的理解,也許現代人讀《世說新語》可能有隔閡,但看了他的作品後,更加容易接受。特別是淡雅平和的畫面中有超凡脫俗的氣息,難能可貴。」《任誕》篇是他特別喜歡的,有幅作品中,丁小方在畫面中將船斜著畫,尤讓他覺得有趣。「作為《世說新語》這樣的作品,還可以可以更開放一點,狂一點。」

用古典審美的水墨畫表現名士們的放浪形骸,是否難以淋漓盡致?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文藝評論家楊揚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規範,高手體現在中規中矩中的張力,在變中應有度,合乎中國畫的特色。「丁小方的《世說新語》把人物和自然景物結合,相比傳統中國畫布局豐滿,現代氣息非常強,帶有自己的獨特的感受,在海派繪畫的裝飾性中也體現出變化。每個人的變化力度不同,太過實驗性的變化未必是讓人舒服的。丁小方的畫作給人感覺如沐春風,這和《世說新語》的意境是一致的。」

重塑經典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近年來,上海一批人物畫家自覺用中國畫形式重塑經典,比如朱新昌畫過《聊齋》《山海經》,馬小娟畫過《紅樓夢》。丁小方結束《水滸傳》《世說新語》創作後,還將繼續創作《金瓶梅》。「往大了說,是如何用中國畫形式表達民族經典,建立文化自信。往小了說,怎麼用中國水墨佔領年輕人的市場,影響下一代,是我們當代畫家要思考的。」在丁小方看來,重塑經典,弘揚傳統,核心更在於重塑當代中國人的精神面貌,當代畫家畫經典,不是復古,而是要在經典中注入當代的審美,拉近當代人與傳統的距離。文匯報副總編、上海市作協詩歌委員會主任、詩人繆克構認為,在藝術界普遍心態浮躁的當下,丁小方耐得住寂寞,花費大量時間精力重塑經典,令人敬佩。

前不久,丁小方與畫家汪家芳、音樂家廖昌永攜手,在日內瓦、維也納等地推出「中國古詩詞書畫藝術歌曲獨唱音樂會」。他用書畫作品為詩詞歌曲「伴唱」,讓中國文化的傳播更加深入人心。「在國外巡演過程中,我對中國畫也有了全新的認識,發現畫上的隨類賦彩和唱歌布局等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也更加堅定了用古典繪畫結合音樂方式傳承傳統文化的信心。」6月15日,廖昌永特意帶著女兒來參加開幕式,他認為,應該讓更多孩子來閱讀和欣賞重塑經典作品,參與和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相比我們,他們更加國際化,通過培養,也要讓他們帶領中國書畫、美學文化走向國際。」

中國工筆畫學會副會長、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金貴認為,丁小方的《世說新語》作品在傳承古人筆墨形式的基礎上,又帶有時代感。「藝術作品不能解說文字或者圖解文字,而要在文字基礎上升華。看完這些作品,感覺古人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穿越了時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中國女足與西班牙隊的「最後一戰」別成為最後一戰,楊麗需要捅破那層窗戶紙!
今天的美蘭湖畔,第十三屆寶山羅店龍船文化節來了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