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西漢時出現最早的天平式濕度計,這不僅是創舉,還有很大的作用

西漢時出現最早的天平式濕度計,這不僅是創舉,還有很大的作用

在我國古代,先民們通過對自然的觀察和思考,發明了諸多利於勞作和指導農事的器具,比如曲轅犁,龍骨水車,水運渾天儀等等工具和儀器。今天,小編就再給您科普一個濕度計,即測量環境濕度大小的儀器,古人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看完下面的揭秘,您就知道了: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關注溫度比濕度多,但其實濕度對生活的影響是巨大的,如果空氣濕度低,就會十分乾燥,導致渾身不舒服。再舉個例子,比如在濕度大的時候晒衣服,就要幾天才能晾乾,如果是曬被子,那晚上睡到被窩裡就像進了水池子,要多難受有多難受。因此,古人們發現,了解每天的濕度,真的很有必要。

我們現代人看重濕度,古人對濕度的問題也很重視,尤其是在農業生產方面。比如晾曬穀物的時候,就會先判斷濕度的大小,一般來說都會選擇在太陽高照的中午晾曬,而不會在早晨或者傍晚,因為中午的時候空氣濕度最小。

在祭祀或者出兵打仗的時候,欽天監的官員們必須要判斷最近一階段天氣的濕度,比如會抓一把食鹽,然後均勻地將其撒到火盆中,如果能聽見「噼里啪啦」的聲音,則說明環境乾燥,最近天氣較好,適合祭祀或出兵,反之如果沒有聲音,或者很長一段時間才聽到聲音,則說明空氣濕度大,天氣不好,不宜出行和祭祀。

除了「燒鹽」之法,古人還有其他的實用經驗,比如通過觀察雲層的厚薄,或者是顏色的深淺來判斷天氣。另外還有一些諺語,比如「雞回籠早,天氣晴好;雞回籠遲,大雨將至」,「螞蟻搬家蛇過道,明日必有大雨到」;再比如:一些人關節不好,他就對環境濕度的變化敏感,比如我們常說的「老寒腿」就是這樣,一旦環境濕度變大,就會導致關節疼痛。這是利用人、動物等對環境濕度的變化和反應,而做出的對天氣的陰晴雨雪的判斷。

綜合這些判斷濕度的方式,它們雖然都有用,但是還不精確,甚至有時候還會判斷失誤,從而耽誤了農業生產或國家大事。因此,在西漢時期,古人就發明了一種測量濕度的儀器,即天平濕度儀器。

在《淮南子》中記載,「懸羽與炭而知燥濕之氣,「燥,故炭輕;濕,故炭重」。簡單解釋一下,就是先製作一個天平,然後一頭懸掛羽毛,一頭懸掛木炭,並讓天平保持平衡。因為木炭具有較強的吸潮能力,所以空氣濕度大,木炭就會吸收水分變重導致天平傾斜,如果空氣乾燥,木炭中的水分就會蒸發變輕,導致天平向羽毛一端傾斜。

利用這個簡單的原理,古人就能時刻掌握環境濕度的變化。後來,為了提高天平濕度計的精確性,又對天平每次傾斜的角度進行記錄,並根據角度的大小,來判斷環境濕度的大小,甚至還能知道,一旦傾斜角度大於多少就會下雨等等。

通過這種天平濕度計,官員們也就為百姓的耕種秋收,皇帝的出行或祭天,軍隊的打仗和行動,提供了更為科學的預見和指導。

古代先民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我們現代科學前沿的很多東西,其實在古代早就出現過了「雛形」,只不過是近代以來,科學家們將這些「雛形」做了更加深入的拓展和應用罷了。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解密 的精彩文章:

象崗山墓中發現殘甲,專家經妙手復原,南越王寶甲是這「怪」樣
方山永固陵墓磚都被「賊」竊走,但盜不走的一件東西,卻成國寶

TAG:歷史大解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