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越軍頭上的「綠殼子」是鋼盔?木頭造!法軍日軍殘留物

越軍頭上的「綠殼子」是鋼盔?木頭造!法軍日軍殘留物

作者:槍騎兵

聲明:兵說原創,抄襲必究

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戰之後,越軍頭上那頂滑稽的綠殼帽就深深地刻在眾多軍迷印象中。世界上所有國家的軍隊,都沒有越軍那樣須臾不離的綠殼子帽,多數國人可能會覺得那就是越南特有的鋼盔。不過即便不知詳情,就憑一些常識也會有人質疑:那絕不會是鋼盔!如此造型怪異,面積體積如此碩大,如果是鋼盔的話,不僅會非常沉重,越南人瘦小枯乾的身體根本承受不起,而且鑄造起來工藝也會異常複雜,以越南的軍工水平哪裡能做到?

它不是鋼盔,但是也不能否認它是一種制式的軍帽軍盔。那麼,越軍這種軍帽究竟是什麼來歷呢?

越軍的這種頭盔其實根本不是鋼盔,而是一種木製的頭盔,是具有濃重西方殖民地氣息的產物。這種頭盔是西方十八世紀開始出現的殖民地特有的「遮陽帽」。

西方殖民者自15世紀開始,就在世界各地「探險」、侵略和瓜分土地。到十八、十九世紀,這種殖民狂潮達到巔峰。由於這些殖民地大多位於亞非拉的熱帶地區,氣候炎熱,陽光熾烈,令高緯度地帶的西方白人吃不消。所以他們就發明了一種兼帶遮陽、防雨和一定保護功能的「遮陽帽」。最初的這種「遮陽帽」,盔缽非常高,外形酷似那時西方騎兵部隊的戰盔。材質則選用木製,後來也有鋁製,外表蒙上一層布罩。

這種遮陽帽非常受西方殖民者尤其是殖民國軍人的喜愛,它不僅能遮陽擋雨,對許多原始土著的弓箭也有一定防禦力。戴上去看起來又像「龍騎兵」一樣威風,所以逐漸成為西方殖民者在殖民地的標配。遮陽盔在亞非拉土著居民眼中也幾乎成了「白人老爺」的象徵。

西方殖民者的酷愛,也影響了世界各地的土著人。最開始是那些接近西方人的上流土著,熱衷戴上這種「拉風」的頭盔,後來一般販夫走卒也開始戴這種頭盔。

越南19世紀80年代淪為法國殖民地,在越南的法軍人人都戴這種高缽遮陽盔(與現在越軍戴的不同)。當時法軍也招募越南土著當兵,不過,地位極低的安南士兵,是不配戴這種法國軍人才有權配備的軍帽的。安南士兵戴的只是用棕櫚葉編織的軍笠(類似清軍)。

直到二十世紀依舊是這樣,不過在二十世紀,這種遮陽帽形狀也發生了較大變化,缽體不再那麼高,帽檐加寬,跟現代的越軍綠殼盔很像。這一時期,這種遮陽帽廣泛出現在世界各地。在中國,這種帽盔還演變成「中山帽」,成為士紳的夏季標配。但此時的法屬越軍還沒有將此作為制式軍帽。

日軍的到來帶來了變化。日軍入侵東南亞及中國華南地區的部隊,都配有兩種頭盔,鋼盔為作戰時佩戴,而平時則佩戴一種類似的遮陽盔。

日本投降後,許多日軍留在越南,參加了北越的軍隊,成為「中堅骨幹力量」,日軍許多事物都對越軍產生了重大影響。當時越軍的軍服、軍帽、頭盔都借鑒日軍,甚至乾脆直接使用日軍的遺留物資。這種遮陽盔最受熱帶地區的越軍喜愛,所以從越南建國開始,這種遮陽盔就成為越軍標配。

鋼盔則始終不受越軍重視,只有那些一線部隊才可能戴。他們最初戴日軍遺留的鋼盔,後來則大量接受蘇聯援助的蘇式鋼盔。不過,更多的越軍部隊仍然戴這種被人誤認為鋼盔的木殼軍帽,成為越軍70年不變的「風景」。

天下事物一旦成為傳統,就會有著強大的生命力,這種遮陽帽也就這樣作為越軍的標誌而沿用至今。

這也從一方面揭示出越軍「正規化」的短板,始終擺脫不了殖民軍二流角色的底蘊和「游擊大軍」的本色,被大多數了解真相的人所鄙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兵說 的精彩文章:

一人殺18名將軍!王牌飛行員大開殺戒,三次獲英雄稱號
我軍坦克殺入越南,誤入越軍埋伏,5次猛撞山石開出血路

TAG:兵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