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對抗挫折的底氣,只有家庭能給!

孩子對抗挫折的底氣,只有家庭能給!

在我們很多成年人的眼裡,童年是最無憂無慮,最天真無邪的時光。

但現實其實不是,孩子的童年也充滿著挫折。

打破了學校的玻璃、考試沒拿到理想的分數、攢了很久的錢丟了、作業沒有寫完挨批了、被同伴們嘲笑了......這每一件小事在孩子眼裡都可能比天還大。

他會擔心,他會害怕,他會覺得羞愧、內疚和無助。

有時候,壓死駱駝的,未必是最後一根稻草,而是每一根稻草。

父母在孩子遇到大大小小挫折時候的反應,有時候會給孩子帶來跨越困境的底氣,有時候卻會成為讓孩子無法擺脫的枷鎖。

1

父母包容接納的態度

是孩子把挫折說出來的底氣

很久之前,在上海語文教材上看到的一篇課文。

課文的一段話,似乎能解釋為什麼很多孩子遇到挫折,第一反應是瞞著父母自己承擔,而不是尋求父母的幫助。

那篇課文的名字叫《我喜歡小動物》,作者回憶小時候跟自己養過的一些小動物們的趣事。他說:

「有一次,家裡買回幾隻鱉來吃,我要求留下一隻給我玩,大人不答應。

我再三懇求,大概『哼』得久了,大人不勝其煩,只好答應,但是再三吩咐道:

『要小心哪,不要給咬著,如果給咬了,還得打你一頓鞭子!』」

這段話其實很說明問題,在正常的邏輯看來,孩子被動物咬了,父母應該做的事情是幫助孩子處理傷口,安撫孩子的情緒。

但是在生活中,常有些父母覺得這是孩子「自作自受」。

背後的想法是,希望能夠通過懲罰性的後果,讓孩子提高警惕,不敢犯錯。

可是這樣做的真的管用嗎?課文後面的話正好可以印證。

文章作者還是偷偷躲起來跟那隻鱉玩兒,他覺得鱉不敢咬他,不斷伸出手指逗弄那隻鱉。

可是沒想到,當他再次把手指伸到十分接近鱉的時候,它突然迅速伸頸一咬。

他的手一下子就被咬住了。

作者寫道:

「鱉咬的痛楚,是很難形容的。

但我強忍著,不敢哭喊,生怕給大人們知道。

我舉起手來,企圖甩脫它。但鱉懸在半空中,仍然不肯鬆口。

我只好拚命用力甩,過了好一陣子,才把它甩脫,手指已經變得血淋淋了。」

我們生活中,很難想像到底有多少孩子被挫折「咬得鮮血淋漓」卻不敢開口。

成年人以為自己的告誡能夠讓孩子「長記性」,可是實際上,在孩子眼裡,這成為了一種威脅。

他真正遇到問題的時候,就會害怕承擔「罪責」,本能的想著躲避父母。

對於孩子來說,只有父母能夠接納他包容他,他才會感覺到安全和放心,才有底氣說出自己遇到的問題。

父母不是說不管孩子犯下的錯誤,而是能夠對事不對人的先安撫孩子的情緒,再幫孩子改正和解決問題。

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內心才會真正地信賴自己的父母,才有底氣說出自己遇到的問題。

2

父母解決問題的態度

是孩子積極面對挫折的底氣

網路上曾看到過一位泰國的父親,經營一家小超市,21歲的兒子平時只愛玩遊戲之類的,無所事事,偶爾幫忙收銀。

一天兒子坐在收銀台那裡,還是不停地在玩遊戲,父親大為不滿。

他拿出一把上了膛的手槍,放在了兒子的面前,怒不可遏地跟兒子說:

「你怎麼不去死......你這個垃圾!」

「有種你就別活了!」

發泄完自己的憤怒,父親轉身離去。

在他的心裡,兒子就是個沒出息的廢物,沒出息到連死都不敢。

可是萬萬沒想到,就在他轉身離開的一瞬間,兒子真的拿起槍,對著自己的腦袋扣動了扳機。

那一刻,父親馬上奔向兒子的方向,崩潰得癱倒在地。

可想而知他有多麼的震驚,又有多麼的後悔。

他不愛自己的兒子嗎?他其實是愛的。

他不管自己的兒子嗎?其實他很想管。

問題只是出在了管教的方式方法上。

很多父母都曾經對自己的孩子用過所謂的「刺激教育」「激將法」,希望通過辱罵的方式罵醒孩子,希望通過棍棒教育打醒孩子,希望通過威脅的手段震懾住孩子......

可一個個的悲劇,就在這種高壓的教育手段下發生了。

孩子遇到問題,當然需要管。但打罵和懲罰絕對不是最佳的選擇。

因為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跟他站在一起,一起來打敗困難,而不是父母跟困難站在一起,一起來打敗他。

明智的父母,會選擇用一個解決問題的態度來對待他,幫他分析問題,給他一個向更好方向邁進的動力和支持。

從每一個小事兒上,孩子都會明白,原來犯錯了也不是最可怕的事情,父母會跟他一起面對。

那麼孩子以後再遇到任何困難,也會從正面的角度去想怎麼樣解決,而不是被挫折壓得喘不過氣,困守在惡性循環裡面。

3

父母支持維護的態度

是孩子跨越挫折的底氣

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曾在他的《為何家會傷人》中,提到過一個真實的案例。

一個叫阿蘭的姑娘在高中畢業之前,一直都是聰明、漂亮、性格活潑的尖子生,人人都覺得她能考入重點大學。

但她在高考中卻考砸了,只能上一所普通的本科。

上了普通大學的阿蘭性格很快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她不再跟高中同學聯繫,因為擔心被嘲笑;

她也瞧不上自己的大學,不跟大學同學來往,因為覺得他們不配做她的朋友。

最後她連課都沒辦法上,大二就退學了,在家把自己關在卧室里不再出門。

心理諮詢師跟進之後發現,這個姑娘把自己關起來,其實都是為了逃避來自他人的否定。

原來阿蘭的媽媽一直以來對孩子都是高壓政策,如果孩子考不到前三名,就懲罰她面壁跪半個小時「思過」。

媽媽的想法是,這種教育方式能夠督促女兒專心學習。

可是沒想到,長期的這種教育,讓女兒把高壓內化成了自己人格的一部分,考得不好時,阿蘭會自動跪上半個小時自我懲罰。

好成績,成了阿蘭最大的心理支柱。一旦這個支柱垮了,她的精神世界就崩塌了。

孩子的思維還不夠成熟,很多事情都容易繞到死胡同里出不來。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能做的其實就是在日常的點滴小事兒中,給孩子傳遞出我們的支持和愛。

我們要告訴孩子:「你是我的孩子,我愛你,無論你怎麼樣,我都會無條件的愛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少兒腦科技小課堂 的精彩文章:

懷孕早期壓力影響嬰兒大腦發育的大腦電生理證據被發現
《不吼不叫:如何平靜地讓孩子與父母合作》

TAG:少兒腦科技小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