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末120名幼童赴美留學,最後卻只回來94人,其他人呢?

清末120名幼童赴美留學,最後卻只回來94人,其他人呢?

「留學生」這個詞,相信大家經常能聽到。隨著時代的發展,出國留學已經成為了一件越來越簡單的事情。而在清朝末年,留學卻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清朝閉關鎖國200多年,導致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都遠遠落後於同時代的西方諸國。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戰爭中的接連失利,讓部分知識分子開始睜眼看世界。為了不讓列強繼續侵略,挽救清王朝於水火之中,公元1872年-1875年間,由容閎倡議、在曾國藩和李鴻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分四次選派了120名學生赴美留學。

對於清政府來說,這些留學生是朝廷未來的希望,官僚隊伍中的新鮮血液。而對於留學生來說,這是一次前途未卜的生死挑戰。當時中國人的普遍想法是,只有通過科舉當官才是「正途」。留學?那是窮人家孩子才會幹的事。所以招生通知在上海貼出去許久都招不滿人。當清政府好不容易招夠學員後,便迫不及待地由上海將他們送往了美國舊金山。

前兩批幼童被分配到美國54戶家庭中生活,他們快速適應環境的能力讓美國人驚嘆。當他們身穿緞袍拖著長辮出現在美國課堂時,無一例外遭到了美國同學的嘲笑。但很快美國學生便閉上了嘴,因為中國留學生所取得的成績甩他們好幾條街。據不完全統計,到1880年時,中國共有50名幼童進入美國大學學習。其中耶魯大學22名,麻省理工8名,哥倫比亞3名,哈佛1名,其餘學生分散在美國其他大學。而清政府費盡心力培養的這120名留學生,最後卻只回來了94人,那其餘的人去哪了?

主要有三個去向。第一個去向:提前被遣送回國。清政府送這些幼童出國留學時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平均每人每年得耗費六萬兩白銀。當初清政府制定的留學計劃是15年,如果有人在留學時不務正業,那將會浪費國家大量的資源。所以清政府負責海外留學的官員會定期對留學生進行考核,成績不合格者,直接被遣送回國。

第二個去向:水土不服,客死他鄉。每個人的身體素質都不太一樣,尤其是這批留學生的平均年齡才只有12歲。所以有些幼童在出國後因不適應國外的生活環境,都早早病逝了。其中最著名的是天才少年潘銘鍾,15歲便考上了瑞薩萊爾理工學院,結果入校後僅一年便病逝了。真的讓人十分惋惜!

第三個去向:拒絕回國,留美繼續學習。這批幼童在美國學習期間接觸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對儒家經典那一套已產生質疑。他們不僅剪掉了腦後的大辮子,而且還對清王朝的腐朽統治產生了抵抗情緒。當時清朝由於國內政治問題提前結束了留學計劃,像容揆和譚耀勛等人就拒絕召回,繼續留在耶魯完成學業。還有部分學生是因為考試成績不合格,拿不到畢業證回不了國。所以導致1881年幼童召回時,就只有94人回國。

這批留學生在回國後,對我國社會、經濟、政治各方面的發展都做出了突出貢獻。有的是電報業鼻祖,有的是礦業骨幹,還有的是政界領袖。如詹天佑就主持修建了我國自主設計和建造的第一條鐵路,而唐紹儀則擔任了中華民國首任內閣總理。總體來說,清政府當年做的這個決定還是非常明智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送歷史個救生圈 的精彩文章:

世界八大奇蹟如今僅存兩個,一個是胡夫金字塔,另一個在中國
除了虎門銷煙外,林則徐還有一突出貢獻,猜猜是什麼?

TAG:送歷史個救生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