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35年來,首位華人獲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

35年來,首位華人獲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

6月14日,2019年度「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揭曉,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國科大納米學院院長、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終身講席教授王中林,憑藉在微納能源和自驅動系統領域的開創性成就,斬獲這一世界性的大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科學家。

王中林是國際公認的納米科學與技術領域的領軍型科學家,2006年成功地研製出世界上最小的發電機——納米發電機,被譽為是「納米發電機之父」。他同時也是壓電電子學和壓電光電子學兩大學科的奠基人。

2018年,埃尼獎組委會在義大利羅馬正式宣布,將第十一屆埃尼「前沿能源獎」授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王中林,這也是迄今為止獲得埃尼獎的第一位華人科學家。

王中林1961年出生於陝西省蒲城縣。苦練英語的他,順利通過並成為西北五省唯一被錄取的學生。王中林選擇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投入高分辨電子顯微學的祖師級人物約翰·麥斯威爾·考利教授門下,開啟了自己的科研路。

僅用4年時間,王中林就拿到物理學博士學位。讀博期間,他完成多個研究課題,1995年應聘進入喬治亞理工學院當副教授,從事納米科學研究。初來乍到,王中林只能蹭別人的實驗室。在這樣困難的條件下,他用三年時間發表80多篇論文,並獲得終身教授席位。

2011年,有學生測試一款納米發電機時觀察到5V的電壓信號,起初大家以為這是一個誤差——數值比預想的要高出一個數量級——但王中林覺得或許另有玄機。仔細研究發現,這次測試器件使用的材料表面比較粗糙,在實驗中封裝不穩,發生滑動,造成摩擦起電。

王中林想到把這個效應利用起來。經過一年探索,2012年初,王中林團隊構建了一個全新的納米器件:摩擦納米發電機,可以把微小的機械能轉換為電能。摩擦發電具有極強的輸出性能,可實現高達數千伏的電壓輸出。通過小巧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可以把走路、呼吸、心跳等日常中的零碎能量收集起來,轉換成電能。

評選委員會肯定王中林的科研成果,並給予高度評價。他們認為,王中林在納米發電機和自供能系統研究方面做出了影響深遠的開創性貢獻,使人類從環境和生物系統中獲取能量這一全新的技術成為現實,並認為這一領域「有潛力徹底改變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改變世界」。

委員會還認為,這些發現和突破已引發世界範圍內學術界和工業界對納米能源與自驅動系統技術的興趣與努力,王中林發明的海洋藍色能源技術,有可能從海浪中獲取大量能源以解決世界未來的能源需求,將對人類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產生巨大影響。

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是一項世界性的科學大獎,由世界文化理事會設立,從1984年開始每年頒發一次,每次獲獎人數僅為一人,授予為造福人類做出貢獻的傑出科學家。此前有35名科學家獲得此獎項,其中包括4位諾貝爾獎得主。世界文化理事會還每兩年評選一次「愛因斯坦世界藝術獎」、「愛因斯坦世界教育獎」,三個獎項總計已產生74名獲獎人,王中林獲該獎之前,尚無華人獲此殊榮。該獎獲獎人由來自50個國家和地區的124位世界著名科學家組成的跨學科委員會選出,委員會成員包括25名諾貝爾獎得主。

(編輯:魯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旅法華人戰報 的精彩文章:

火災背後藏殺機 北非男假婚不成謀害兩母女

TAG:旅法華人戰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