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何應欽出身貴州,比何家更牛的是安順谷氏家族,一門竟出三豪傑

何應欽出身貴州,比何家更牛的是安順谷氏家族,一門竟出三豪傑

文/王國棟

很多人都以為民國時期貴州省最榮耀的家族是出了何應欽和何紹周叔侄的何家,其實不然,民國時貴州省最榮耀的家族並非何家,而是出了三位國民政府中央委員的另一家族。這個家族的三位親兄弟1935年同時當選國民政府中央委員,轟動一時,難得的是,他們都是靠自己的真材實料一步步爬上國民政府的高位,成為時人津津樂道的話題,這個家族就是貴州省安順谷氏家族。

1935年11月,在中國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貴州安順人谷正倫、谷正綱當選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谷正鼎當選國民黨候補中央委員,轟動全國。為什麼呢?因為谷正倫、谷正綱和谷正鼎是親兄弟,並且都是靠真材實料一步步爬上國民政府高位的。一門三豪傑,成為時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一、谷正倫

谷正倫出生於1889年,字紀常,貴州省安順人,國民黨陸軍上將。

1905年留學日本東京振武學校、陸軍士官學校炮兵科,是蔣介石的同門師兄(蔣介石1908年才進入日本東京振武學校)。

1911年追隨黃興參加革命,任黃興少校副官。

1916年任黔軍少將旅長,在貴州與何應欽爭權鬥法。最終聯合其他貴州軍事將領將何應欽趕出貴州,被孫中山任命為黔軍總司令。

1927年3月隨部參加北伐,在攻打南京城時,身為第40軍第1師師長的谷正倫親自操炮轟開南京雨花台的城牆,為攻佔南京城立下了頭功。

1929年擔任南京國民政府憲兵司令部司令,成為中國現代"憲兵之父"。在憲兵司令任上,谷正倫乾的一件缺德事就是我黨重要軍事將領陳賡1933年在上海被捕後,谷正倫不但對其實施了酷刑,還別出心裁的想出了不讓陳賡系褲腰帶的方法防止其逃跑,被黃埔系將軍大罵缺德。

1935年,時任國民政府南京衛戍司令、憲兵司令兼南京市市長的谷正倫當選上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執行委員。

抗日戰爭時期,谷正倫率領憲兵部隊參加了南京保衛戰。此戰中,谷正倫的副手,時任憲兵副司令兼南京市市長的蕭山令將軍自裁殉國。

1939年2月,谷正倫調任鄂湘川黔綏靖主任兼第六戰區副司令長官,協助司令官陳誠防守湖北西部防線。

1940年調任甘肅省主席兼省保安司令。

1947年至1949年先後擔任國民政府行政院政務委員、糧食部長、貴州省主席等職務,軍銜晉陞為二級陸軍上將。

1949年11月敗逃台灣,任台灣總統府國策顧問。

1953年11月在台北去世,終年64歲。

二、谷正綱

谷正綱,字叔常,貴州省安順市人,出生於1902年,谷正倫二弟。德國柏林大學政治經濟系畢業,並曾在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深造。

1927年擔任中央黨務學校(前身)、訓育主任,成為CC系骨幹成員。

1931年選為國民黨四大中央委員,出任中央組織部副部長,並任中央法制組委員。

1934年調任國民政府實業部常務次長(實業部第一副部長)。

1935年與大哥、弟弟谷正鼎一同當選為國民黨五大中央委員,史稱"一門三中委"。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改任軍事委員會第五部副部長,主管社會工作。

1938年至1949年先後出任國民政府中央組織部副部長、行政院社會部部長、行政院政務委員等職。

1949年跟隨蔣介石逃往台灣,擔任台灣內政部長一職。1966年退休。1993年12月在台北去世,終年91歲。

三、谷正鼎

谷正鼎,貴州安順人,1903年出生,國民黨軍政要員谷正倫、谷正綱胞弟。德國柏林大學政治系畢業,並曾在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深造。

1926年留學回國,擔任國民革命軍第26軍政治部主任、黨代表(國民黨),後改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秘書、中央委員會設計委員。

1932年擔任國民政府鐵道部總務司司長,兼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

1935年11月,在中國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國民黨第五屆候補中央執行委員。而谷正鼎的兩位哥哥谷正倫、谷正綱在本次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中央執行委員。一家三兄弟同時當選國民黨中央委員,並且是靠自己的真才實幹,時人無不以羨慕的眼光稱其為"谷氏三傑"。

時期,谷正鼎先後任西北綏靖公署廳長、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天水行營政治部主任兼國民黨特別黨部書記長、三青團陝西支團籌備處主任、軍委會西安辦公廳副主席兼四處處長、陝西省黨部委員等職。

解放戰爭時期,谷正鼎擔任國民黨中央特種會報秘書、國大代表、中央組織部副部長、部長等職。

1949年底隨蔣介石敗逃台灣。後出任台灣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委員。

1974年11月在台北去世,終年71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控 的精彩文章:

十九世紀初期的越南,貧富差距大,貴族錦衣玉食,貧民皮包骨頭
德國閃擊波蘭,蘇聯趁機撈好處,蘇德兩軍在波蘭會師後友好相處

TAG:文史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