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白不考科舉卻想通過撈偏門當高官,怎奈缺乏政治才能不受待見

李白不考科舉卻想通過撈偏門當高官,怎奈缺乏政治才能不受待見

文/劉傳錄

開元二十四年,李白36歲時,妻子許氏病故。他便帶上女兒平陽和兒子伯禽,遷往任城(今濟寧),投靠一位在任城當縣令的遠房叔父。半年後,他到徂徠山探路,結識了孔巢父。開元二十八年秋,由於遠房叔父離職,李白攜子女再至徂徠,與孔巢父等人開始隱居,並寄家乾封城。據《舊唐書·文苑傳》,李白"與魯中諸生孔巢父、韓准、裴政、陶沔、張叔明隱於徂徠山,酣歌縱飲,時號竹溪六逸"。竹溪在徂徠山前乳山之下(屬岱嶽區良庄鎮高胡庄),今尚留有李白"獨秀峰"題刻。李白與孔巢父等"六逸"隱居徂徠山竹溪,互相唱和,留下不少詩篇。如《送韓准裴政孔巢父還山》—詩中有"峻節凌遠松,同衾卧盤石,斧冰漱寒泉,三子同二展"等句,形象地記錄了李白等人在竹溪生活的情趣。

李白隱居徂徠山的真實原因並不是得道升仙,而是有政治追求。把徂徠山作為終南山來隱居了。

李白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說:"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然後與陶朱、留侯,浮五湖,戲滄州,不足為難矣。"要實現這個理想,一般科舉取士是辦不到的,這就決定了他必須走以隱逸訪道求官的終南捷徑,以布衣之身直抵卿相。

唐時知識分子的出路只有一條就是入仕做官。除去科貢一途,隱居是唐人入仕一個重要門徑,是行之偶見奇效的"登龍術"。李白基於各種原因不能參加科舉,只能走隱逸求仙一途,斯所謂"東山高卧時起來,欲濟蒼生未應晚"也。李白一生數次隱居,莫不有其政治上之考量。如開元十九年前後的終南之隱,便別具寓意。

不獨太白心態如此,與其同作"竹溪之飲"的其他"飲逸",也多是汲汲求進的功名之士。如李白《送韓准裴政孔巢父還山》詩云:"時時或乘興,往往雲無心。出山揖牧伯,長嘯輕衣簪。"可見所謂"竹溪六逸"幾無一真隱,均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亦不在山,而在於廊廟之間的仕進中人。

李白之所以選擇徂徠山,多受唐朝封禪泰山的影響。唐代,封禪之儀曾兩度舉行。一次是在唐高宗朝,乾封元年高宗與武后封泰山,禪社首山。一次是在唐玄宗朝,開元十三年玄宗封泰山,禪社首山,禮成後"封泰山神為天齊王,禮秩加三公一等"。兩次大典使東嶽泰山一時成為舉國注目之區。

特別是王希夷徂徠山隱居的經歷給了李白更大的啟發。李白入隱徂徠之前不久,此山的一名隱士,便借封禪大典而成功"登龍",簡逢帝知。此公姓王名希夷,《大唐新語》卷十《隱逸》記其事雲:"王希夷,徐州人。居兗州徂徠山,刺史盧齊卿就謁,因訪以政事。希夷曰:"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可以終身行之矣。"玄宗東封,敕州縣禮致,時已年九十六。玄宗令張說訪其道異,說甚重之。以年老不任職事,乃下詔曰:"徐州處士王希夷,絕聖去智,抱一居貞,久謝囂塵,獨往林壑。屬封巒展禮,側席旌賢,賁然來思,應茲嘉召。雖紆綺季之跡,已過伏生之年。宜命秩以尊儒,俾全高於上齒。可中散大夫,守國子博士。特聽還山。"仍令州縣歲時贈束帛羊酒,並賜帛一百匹。 "

這位王希夷可謂是"金高南山買君顧"的一大成功者。雖然他因年近期頤,未能身踐台輔,一展宏圖,但聲動九卿,晤對三公,甚至被至尊親召,"扶入宮中","訪以道義",這些都是李白夢寐以求的場景。王希夷通過徂徠山這條"終南捷徑"而榮邀帝眷,給苦心求仕的李白、孔巢父等人以極大的啟發與鼓舞。很可能在這種心態下,李孔等"依樣畫葫蘆",在希夷棲遲舊地,結成"竹溪之飲"的獨特"組合",試圖借"酣歌縱飲"來吸引官府、遙達帝知,期盼一日"天書訪江海,雲卧起咸京"、"如逢渭水獵,猶可帝王師"。若此,竹溪之飲正可視之為太白的磻溪之釣,徂徠之谷也大似長安的終南之徑。

於是,他們心懷期待,在此等待玄宗再次封禪泰山。據美國學者艾龍考證,開元時期唐玄宗學習漢武帝有二次封禪泰山之議,憑藉李白靈通的消息,他的第一反映應該是隱居於泰山附近便於"邂逅",而他的第一選擇就是徂徠山,因為皇帝封禪泰山的基地,也就是封禪的行在就是乾封縣城,就在徂徠山腳下不足2公里處。乾封縣原名博,立城於春秋時期,一直是泰山周圍的經濟、政治中心,高宗封禪改名為乾封縣。玄宗封禪泰山必住乾封,李白隱居徂徠山離乾封很近,就像終南山之於長安、嵩山之於洛陽。

李白晚年於《為宋中丞自薦表》中稱:"天寶初,五府交辟,不求聞達,亦由子真谷口,名動京師。"看來,徂徠之隱對太白聲聞五府,遠達天聽,是起到一定作用的。有研究者認為,李白應詔入京,當然主要是因為他詩譽文才名動京師。其次,這與他在山東徂徠與孔巢父、韓准、裴政等"竹溪六逸"隱居也有關係。

徂徠山與皇帝舉行封禪的地點均近在咫尺,於眷邀君顧上,誠可謂是"近水樓台",遠比其他名山更具優勢。中唐以後,雖因封禪之典的停止而致地位有所下降,但於此求仕的人士仍不絕於途,甚至還有高僧側身其中。如高僧懷暉貞元間卓錫於徂徠山,四方禪子多來請問,後憲宗詔其入章敬寺。

開元二十四年,李白36歲時,妻子許氏病故。他便帶上女兒平陽和兒子伯禽,遷往任城(今濟寧),投靠一位在任城當縣令的遠房叔父。半年後,他到徂徠山探路,結識了孔巢父。開元二十八年秋,由於遠房叔父離職,李白攜子女再至徂徠,與孔巢父等人開始隱居,並寄家乾封城。據《舊唐書·文苑傳》,李白"與魯中諸生孔巢父、韓准、裴政、陶沔、張叔明隱於徂徠山,酣歌縱飲,時號竹溪六逸"。竹溪在徂徠山前乳山之下(屬岱嶽區良庄鎮高胡庄),今尚留有李白"獨秀峰"題刻。李白與孔巢父等"六逸"隱居徂徠山竹溪,互相唱和,留下不少詩篇。如《送韓准裴政孔巢父還山》—詩中有"峻節凌遠松,同衾卧盤石,斧冰漱寒泉,三子同二展"等句,形象地記錄了李白等人在竹溪生活的情趣。

李白隱居徂徠山的真實原因並不是得道升仙,而是有政治追求。把徂徠山作為終南山來隱居了。

李白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說:"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然後與陶朱、留侯,浮五湖,戲滄州,不足為難矣。"要實現這個理想,一般科舉取士是辦不到的,這就決定了他必須走以隱逸訪道求官的終南捷徑,以布衣之身直抵卿相。

唐時知識分子的出路只有一條就是入仕做官。除去科貢一途,隱居是唐人入仕一個重要門徑,是行之偶見奇效的"登龍術"。李白基於各種原因不能參加科舉,只能走隱逸求仙一途,斯所謂"東山高卧時起來,欲濟蒼生未應晚"也。李白一生數次隱居,莫不有其政治上之考量。如開元十九年前後的終南之隱,便別具寓意。

不獨太白心態如此,與其同作"竹溪之飲"的其他"飲逸",也多是汲汲求進的功名之士。如李白《送韓准裴政孔巢父還山》詩云:"時時或乘興,往往雲無心。出山揖牧伯,長嘯輕衣簪。"可見所謂"竹溪六逸"幾無一真隱,均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亦不在山,而在於廊廟之間的仕進中人。

李白之所以選擇徂徠山,多受唐朝封禪泰山的影響。唐代,封禪之儀曾兩度舉行。一次是在唐高宗朝,乾封元年高宗與武后封泰山,禪社首山。一次是在唐玄宗朝,開元十三年玄宗封泰山,禪社首山,禮成後"封泰山神為天齊王,禮秩加三公一等"。兩次大典使東嶽泰山一時成為舉國注目之區。

特別是王希夷徂徠山隱居的經歷給了李白更大的啟發。李白入隱徂徠之前不久,此山的一名隱士,便借封禪大典而成功"登龍",簡逢帝知。此公姓王名希夷,《大唐新語》卷十《隱逸》記其事雲:"王希夷,徐州人。居兗州徂徠山,刺史盧齊卿就謁,因訪以政事。希夷曰:"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可以終身行之矣。"玄宗東封,敕州縣禮致,時已年九十六。玄宗令張說訪其道異,說甚重之。以年老不任職事,乃下詔曰:"徐州處士王希夷,絕聖去智,抱一居貞,久謝囂塵,獨往林壑。屬封巒展禮,側席旌賢,賁然來思,應茲嘉召。雖紆綺季之跡,已過伏生之年。宜命秩以尊儒,俾全高於上齒。可中散大夫,守國子博士。特聽還山。"仍令州縣歲時贈束帛羊酒,並賜帛一百匹。 "

這位王希夷可謂是"金高南山買君顧"的一大成功者。雖然他因年近期頤,未能身踐台輔,一展宏圖,但聲動九卿,晤對三公,甚至被至尊親召,"扶入宮中","訪以道義",這些都是李白夢寐以求的場景。王希夷通過徂徠山這條"終南捷徑"而榮邀帝眷,給苦心求仕的李白、孔巢父等人以極大的啟發與鼓舞。很可能在這種心態下,李孔等"依樣畫葫蘆",在希夷棲遲舊地,結成"竹溪之飲"的獨特"組合",試圖借"酣歌縱飲"來吸引官府、遙達帝知,期盼一日"天書訪江海,雲卧起咸京"、"如逢渭水獵,猶可帝王師"。若此,竹溪之飲正可視之為太白的磻溪之釣,徂徠之谷也大似長安的終南之徑。

於是,他們心懷期待,在此等待玄宗再次封禪泰山。據美國學者艾龍考證,開元時期唐玄宗學習漢武帝有二次封禪泰山之議,憑藉李白靈通的消息,他的第一反映應該是隱居於泰山附近便於"邂逅",而他的第一選擇就是徂徠山,因為皇帝封禪泰山的基地,也就是封禪的行在就是乾封縣城,就在徂徠山腳下不足2公里處。乾封縣原名博,立城於春秋時期,一直是泰山周圍的經濟、政治中心,高宗封禪改名為乾封縣。玄宗封禪泰山必住乾封,李白隱居徂徠山離乾封很近,就像終南山之於長安、嵩山之於洛陽。

李白晚年於《為宋中丞自薦表》中稱:"天寶初,五府交辟,不求聞達,亦由子真谷口,名動京師。"看來,徂徠之隱對太白聲聞五府,遠達天聽,是起到一定作用的。有研究者認為,李白應詔入京,當然主要是因為他詩譽文才名動京師。其次,這與他在山東徂徠與孔巢父、韓准、裴政等"竹溪六逸"隱居也有關係。

徂徠山與皇帝舉行封禪的地點均近在咫尺,於眷邀君顧上,誠可謂是"近水樓台",遠比其他名山更具優勢。中唐以後,雖因封禪之典的停止而致地位有所下降,但於此求仕的人士仍不絕於途,甚至還有高僧側身其中。如高僧懷暉貞元間卓錫於徂徠山,四方禪子多來請問,後憲宗詔其入章敬寺。可見徂徠山的影響力依然存在。

(作者簡介:劉傳錄,新水滸第一人,山東省水滸研究會副會長,泰安文化通覽學術主編,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第三屆齊魯文化之星得主,十佳泰山學者,泰安市拔尖人才。《齊魯晚報》有個人專欄"第三隻眼看水滸"。代表作《第三隻眼看水滸》榮獲第七屆劉勰文藝評論獎。2011年山東衛視主持《閑話水滸》欄目,2015年浙江衛視主講中華好故事,2017年中央一台《中國味道》欄目與紀連海一起演繹水滸文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控 的精彩文章:

1920年代的上海,白渡橋下繁華街上,到處是為生活忙碌的百姓
同樣是亂世割據,為何劉秀能夠統一漢朝,劉備卻以失敗告終

TAG:文史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