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生物語言學研究前景廣闊

生物語言學研究前景廣闊

生物語言學研究作為一種跨學科、多領域、綜合性研究,主要關注人類語言的生物屬性,涵蓋生物學、語言學、人類學、考古學、解剖學、計算機科學、心理學等多個領域。其根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5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將語言看作人類的一種生物機能的假設。但是,在當時的認知和現實條件下,並沒有也不可能給出一個專門的術語對這種假設進行描述。在達爾文之後的探索中,Clarence L. Meader和John H. Muyskens於1959年合作出版了《生物語言學手冊》(Handbookof Biolinguistics),N. Chomsky在1964年出版了名為《語言學理論中的現存問題》(Current issues in linguistic theory)一書,倡議從生物的視角來研究語言能力。Lenneberg於1967年出版的《語言的生物基礎》(BiologicalFoundation of Language)被推崇為生物語言學研究的「聖經」式文獻。Massimo Piattelli在1974年MIT舉辦的生物語言學國際研討會上正式使用此術語。至此,「生物語言學」(biolinguistics)這一學術用語被學界所接受。此後幾十年,語言學家們對此領域的研究不斷推進,而在現代語言學研究中,對生物語言學研究起到推動作用的,則是生成語法創始人N. Chomsky以及學派內其他學者於20世紀70年代以後開始的一系列研究。

生物語言學研究走向深入

L. Jenkins在1997年發表了題為「生物語言學——結構、發展以及語言進化」(Biolinguistics-Structure,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Language)的文章;同年RIKEN腦科學研究中心(RIKEN Brain Science Institute)在日本成立。

2000年,Jenkins的《生物語言學:探索語言的生物性》(Biolinguistics:Exploring the Biology of Language)一書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本書對生物語言學研究的基本問題(語言知識的組成、習得、使用、相關的大腦機制以及發展進化)進行了討論,並全面論證了語言學的生物學屬性。

2002年到2005年,W. Tecumseh Fitch,Marc D. Hauser,Noam Chomsky同Ray Jackendoff,Steven Pinker之間就語言官能(language faculty)展開的一系列精彩討論,進一步推動了學界關於生物語言學的研究。

2005年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召開了「莫里斯首屆國際語言與交際研討會」,與會學者就人類語言本質及其進化方式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在此基礎上,Richard K. Larson,Viviane Déprez以及Hiroko Yamakido在2010年將部分高質量論文整理彙集成冊,出版了《人類語言進化:生物語言學視角》(The evolution of human language:Biolinguistic perspectives)一書,從語言結構(language architecture)、語言及介面系統(language and interface systems)、生物及神經基礎(biologgical and neurological foundations)、人類學背景(anthropological context)四個部分展示了人類語言進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同年,Chomsky的《語言設計的三要素》(Three factors in the languagedesign)一文就遺傳天賦、經驗以及獨立於語言的高效運算原則進行了深入探索,為語言的生物學屬性研究指明了方向。

2007年,分別在多米尼加和義大利威尼斯召開了主題為「生物語言學研究(Biolinguistic Investigations)」和「生物語言學:語言進化與變異(Biolinguistics:Language Evolution and Variation)」的國際研討會,後者從Chomsky在2005年提出的語言設計三要素出發,重點討論了影響語言進化與變異的因素。同年12月,Cedric Boecks和Kleanthes K. Grohman共同創辦了名為《生物語言學》(Biolinguistics)的國際語言研究期刊。也是在同一年,Chomsky在《生物語言學》期刊上發表了題為「論大腦和語言」(Of minds and language)一文,嘗試探討了語言(官能)生物屬性及其演化,提出了生物語言學研究中的三個重要問題:語言知識是如何習得的?相關的人腦機制是什麼?語言知識在種系中是如何進化的?從某種角度來看,《生物語言學》期刊的問世為從生物語言學視角研究語言學、人類語言起源與進化等提供了學術平台。

2010年,W. Tecumseh Fitch出版了《語言的進化》(The Evolution of Language),從進化的角度對人類語言進行了討論。2008年,Chomsky在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第16屆學術年會上作了題為「生物語言學方案:今天處於何種地位?」(The Biolinguistic Program:Where does it stand today)的主題演講,由司富珍教授翻譯並發表。文章就兩個突出問題進行了詳細的探討:其一,究竟為什麼會存在語言?其二,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語言?

2011年,Anna Maria Di Sciullo和Cedric Boeck合著了《生物語言學之大業:關於人類語言官能進化與本質的新視角》(The Biolinguistics Enterprise:New Perspectives on theEvolution and Nature of the Human Language Faculty),作為《牛津生物語言學研究》(Oxford Studies in Biolinguistics)系列叢書的開篇之作。本書從進化、變異以及計算三個角度對生物語言學進行了討論,並在書中明確指出生物語言學將成為語言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的分支。本系列叢書在2013年又推出了由CedricBoeckx,Kleanthes K.Crohmann編著的《劍橋生物語言學手冊》(TheCambridge Handbook of Biolinguistics),全書圍繞Chomsky就生物語言學研究提出的三個重要問題展開,從語言發展、心智、大腦與行為以及語言進化四個部分進行說明。

2015年,在義大利帕維亞召開了生物語言學視角下的語言官能調查研討會,來自加拿大、義大利、印度、西班牙、英國、科威特等多個國家的學者參加了會議。與會者為追求語言與大腦之間關係的「滿意」(satisfactory)答案而努力。會後,Anna Maria Di Sciullo將部分高質量論文彙集成冊,出版了《生物語言學視角下的語言官能調查》(BiolinguisticInvestigations on the Language Faculty)一書,分別從語言官能(language faculty)、語言變化(language variation)、語言(習得和)損傷(language(acquisition and)impairments)進行了討論。

2016年,Robert C. Berwick和Noam Chomsky出版了《為何只有我們:語言與進化》(WhyOnly Us:Language and Evolution)。本書結合生成語法、古人類學以及生物學的最新研究,對生物語言學、語言的構造及其對進化的意義、大腦中的三角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和闡釋,嘗試回答為何只有我們(人類)擁有語言的問題,並提出生物語言學理論的進步來自於語言學和生物學的不斷發展。

除此之外,語言進化國際研討會(EVOLANG)每兩年召開一次,極大推動了生物語言學的發展。

生物語言學在中國受到關注

國內首次提及「生物語言學」這個術語的學者是衛志強教授。1987年,他在《語文建設》上發表了題為「生物語言學」的文章,提出「生物語言學……主要研究人類的生物基礎和生理機制及人類語言跟動物『語言』在生物行為上的區別」。

近年來,國內生物語言的研究也有了新的發展。首屆國際生物語言學研討會於2016年在西南大學召開,會議主題為「生物語言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主要圍繞生物語言學理論與方法、語言的生物基礎、基於生物學的認知語言學研究以及與生物語言學相關的論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第二屆國際生物語言學研討會於2017年12月在清華大學隆重舉行,會議從生物學的角度探究人類的語言能力。除此之外,由著名語言學家王士元教授所倡導的演化語言學會議到2018年已經召開了九屆,會議涉及語言與大腦、中國語言演化與中國人群的演化、語言實驗研究等多個方面,可以說推動了國內生物語言學的發展。

根據丁凱莉、俞珏和闞顯照的統計,截至2016年9月,在CNKI全文資料庫、EBSCO的ASC資料庫以及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資料庫中收錄的有關生物語言學研究的文章有81篇,而且從發文時間上看,主要集中在2002年以後。但是從研究內容上看,國內的研究主要是引介,採用相關理論來解決問題的研究相對較少。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吳剛在2006年出版的《生成語法研究》(該書第八章對內在性研究方式和生物語言學角度下的生成語法進行了探討);袁曉紅、劉桂玲的《語言研究中的生物觀》;楊烈祥的《唯遞歸論及其生物行為比較證據》;顧曰國的《當代語言學的波形發展主題》系列文章;李慧的《後基因時代的生物語言學研究》;段勝峰、吳文的《生物語言學視野中「兒童語言習得關鍵期」推析》;楊烈祥的《生物語言學的哲學基礎》;王強的《經典生物語言學的三大原則及其與現當代生物語言學的關聯》;毛眺源的《論語言的生物屬性及語言演化》;程工的《詞庫應該是什麼樣的?——基於生物語言學的思考》;杜世洪、黃林慧的《生物語言學核心問題及其過程哲學基礎》等。

除上述在生物語言學視角下開展的研究之外,還有很多引介類文獻,較近的有李富強、章雅倩和伍雅清、楚行軍、孫玉等所做的引介工作。由此可見,在國內,這門新興學科正得到學界的普遍關注,並與其他相關學科攜手共進。

生物語言學研究展望

生物語言學近年來在國內外的發展,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從生物語言學角度對人類語言源起、進化、發展以及變異的研究正在逐步揭下其神秘的面紗。

生物語言學的相關研究將(人類)語言看作一個(人類)身體內部的生物器官。從生物的視角來推動語言學以及其他相關學科研究的發展,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第一,其跨學科性從本質上可以推動對人類(語言)本質研究的發展;第二,在理論上可以推進語言起源和進化的研究,乃至探索人類起源和進化;第三,從實用性上可以預測、防範語言障礙,甚至可以推動臨床醫學的發展,尤其是由於語言障礙或缺陷導致的疾病的治療。

就目前的學術研究環境來看,生物語言學已經成為國內外研究的熱點話題。我們認為,相關研究應該朝著採用相關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方向推進,從而對人類語言的起源、進化、發展、變異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作者單位:北京語言大學語言科學院、日內瓦大學語言學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數據分析決定新聞內容
徐高峰:弘揚偉大長征精神 走好新長征路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