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2019年6月15日,由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主辦、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承辦的2019年惠園國際問題青年學者峰會——「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來自清華大學、外交學院、國際關係學院、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同濟大學、四川外國語大學、大連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師範大學、河北經貿大學、湘潭大學、吉林大學、雲南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市社科院等國內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二十餘位中青年專家與會並進行了交流討論。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戴長征教授在致辭中指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要論斷,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在這一大變局中,最大的變數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實力的迅速增長顯著地改變了國際體系結構。相比之下,西方國家的內政外交遇到了一系列問題,在國際上的地位相對衰落。在經歷了冷戰後30年的自由主義支配之後,世界遇到了民族主義、民粹主義等反彈。從這個角度講,今天的世界已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學術研究也要跟上時代變化,而這對於服務中國外交戰略具有重大現實意義。未來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既要符合中國的客觀國際地位,也要體現出「中國特色」。

為準確定位中國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地位與作用,以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提供有益支持,研討會圍繞「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理論基礎」、「新型國際關係與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周邊關係與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球治理轉型與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四個單元展開。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所長曲博教授、四川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宋國華副教授、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董青嶺教授和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劉波研究員分別主持了上述四節討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徐進認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主要在外交環境、外交途徑和外交抓手三個方面體現出「特色」。具體而言,在外交環境方面,中國已經發展成為國際社會中的主導性力量,同時東亞在整個國際體系中的地位正在上升,世界經濟的中心和各種矛盾的中心都在向東亞轉移。在外交途徑方面,中國堅持了長達40年的「結伴不結盟」政策,而這是在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在外交抓手方面,中國依託「一帶一路」等倡議採取了「一國一議,一事一議」的方式,加強了合作中的靈活性。

四川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宋國華副教授結合「一帶一路」,分析了互聯互通在中國外交語境中的含義。黨的十九大之後,中國明確提出了「全球互聯互通」概念,它的主體是主權國家或國家聯合體,執行者是國家代表或半官方、非官方代表,直接目標是構建全球互聯互通夥伴關係,最終目標則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互聯互通,就是要有效消解國際關係中的排異現象,增加國家間流動性,推動國際關係治理模式從零和對抗向和諧共生轉變。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董青嶺結合大數據分析,指出在一個互聯互通時代,國際關係發生了兩方面重大變化:一是理性主義對國際關係的解釋力正在減弱,二是結構主義理論日漸式微,微觀主體對國際關係塑造的作用不斷增強。這兩個因素導致社會互動性質發生了實質變化,一個人的行為往往不是理性選擇的產物,而是不斷受到其他人決策擾動。基於這些假設,就可以通過大數據對國際關係進行波段分析,例如可以根據情緒波動來預測恐怖襲擊的可能性。在廣義上,大數據分析意味著國際關係研究不再僅僅關注理論分析,而是向工程性學科轉變。

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所長曲博教授則從全球治理角度指出,一個以規則為基礎的、有秩序的國際關係更有利於中國崛起。同時,積极參与全球治理也可以塑造一個穩定開放的世界經濟,從而幫助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在金融治理領域,中國在以G20為代表的全球層面,以及具體的雙邊層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機構為代表的國際制度層面的角色與作用還有待提升。未來中國需要進一步發揮非公共治理結構的作用,並且提升在各類全球金融監管機構中的地位。

此外,與會學者還就城市外交在國家整體外交中的地位與作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基本內涵、大國關係、地區合作、周邊安全、全球治理轉型等問題闡述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並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土耳其的外交政策走向及困境
評估社會科學研究影響力的方法亟待更新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