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學理化

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學理化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具有重大理論意義、現實意義和實踐意義的話題,探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合理性、可行性、實踐路徑及其發展趨勢,關係黨和國家外交領域的大政方針,關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關係人類社會的切身利益和發展前景。尤其是從學理層面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依然迫切,還有許多問題值得深入探討。

「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的提出

「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逐漸形成的。十八大報告在闡述我國外交政策和處理國際關係時明確主張弘揚「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十二字精神。其中,「合作共贏」就是「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夥伴關係,同舟共濟,權責共擔,增進人類共同利益」。

據中國知網顯示,學界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研究是從黨的十八大後開始的。但「命運共同體」概念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有學者關注,且很長一段時間內講的都是企業命運共同體,直到2006年9月以後開始出現「兩岸命運共同體」「周邊命運共同體」等。至於「共同體」的研究歷史更為久遠,可以上溯到20世紀50年代後期。

筆者在《全球化與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建設研究》(2007年2月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中提到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文中指出,全球化正在把世界聯接成一組內在關聯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即相互依賴的經濟共同體、相互制約的政治共同體、多元並存的文化共同體、生命攸關的社會共同體以及普遍聯繫的國際關係共同體。當時是在深入研究了經濟全球化、交往全球化、風險全球化等基礎上提出這一概念。

「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的豐富視角

黨的十八大後,學界開始對「人類命運共同體」進行專題研究。2013《求是》雜誌、《黨建》雜誌、《當代世界》雜誌相繼發表了曲星、張紀、於洪君三人的文章,分別探討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基礎、與中國夢的關係、在推動國際關係良性互動方面的作用。2014開始有人從馬克思主義時代觀、國際社會共生性、「類哲學」探討這一命題內涵。2015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70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明確提出「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政治主張,具體包括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夥伴關係,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促進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這是在國際舞台上首次全面系統闡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內涵,表明我們黨對這一命題認識的系統性升華。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學界研究的文章漸漸多了起來,2015年共有37篇文章見諸報刊,研究視野迅速拓展,研究者從「和文化」、國際法語境、全球環境治理、「一帶一路」、亞投行建設、新型國際關係等多層面對人類命運共同體展開研究。2016年,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的文章達到97篇,2017年迅速增加到453篇,2018年則超過1000篇。隨著多學科、多視角、多層面研究的全面鋪開,學界對這一概念內涵的理解見仁見智,其中不乏真知灼見,也難免出現分歧和爭鳴。對此,有學者梳理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安全觀、共同發展觀、責任共擔觀三大內涵在國際上面臨著來自「中國威脅論」「中國擔憂論」「中國責任論」的質疑,梳理了學界在人類命運共同體內涵認知上的分歧。還有學者認為,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中存在概念不清、形而上學和二元對立思維比較突出的問題。

如何看待學界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及其內涵上有不同的理解?通過對現有成果的歸納分析,進一步發現這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關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存在狀態,表現為觀念性存在(價值判斷)與事實性(事實判斷)存在之爭,可能性、客觀性、未來趨勢三者分歧;二是關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內涵,表現為價值觀、利益觀、安全觀、責任觀、發展觀、治理觀等看問題的視角不同,觀念認同、制度保障、文化融合、平台建設、實踐推進等先後輕重的認知不同,碎片化思維還是整體性思維的方法不同;三是關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淵源,主要表現為中、西、馬各有側重,各執一端;四是關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本質屬性,集中表現為姓社、姓資、超越階級屬性的情感糾結上。這四種現象大體上反映了學界分歧的演進歷程,並呈現出歷時性與共生性並存的特點。

「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的方法

面對幾何級增長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成果,我們還能做什麼?應該怎麼做?實際上,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一旦提出註定是一個恆久的課題。目前這種研究還剛剛起步,許多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深化。問題是如何防止低水平重複研究、防止陷於研究誤區、防止出現不必要分歧,切實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健康深入發展,這就涉及方法論問題。方法對頭,事半功倍;方法失當,事倍功半。從學理層面看,以下三點特別值得注意。

一是要緊扣文本,防止主觀任意解讀。「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是新時代我們黨的重大外交理念、政策主張和創造性實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一系列重大外事活動、重要外交場合,頻繁而又審慎使用這一概念,有過「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等多種表述,體現出價值理念、政策主張、實踐舉措的有機統一。也就是說,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是一般性的學術概念,而且是一個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強的特定術語。這就告訴我們必須系統深入研讀經典文獻,領會精神實質,以文本為依據,以事實為準繩,不能斷章取義、以點帶面、以偏概全、孤立靜止地看問題,更不能「另起爐灶」,把個人主觀意志移植、嫁接到「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體系之中,否則就會出現誤讀、誤解、誤判、誤導。

二是要堅持科學方法,突破固有學科束縛。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的勃興,與不同學科、學派的參與和共同發力緊密相關。從不同學科、不同視角進行解讀,無疑有拓展研究視野、豐富研究內容的一面,但因其固有的學科視域、思維範式、話語體系,容易限制眼界、強化一點不及其餘,導致片面性或過度解讀。實際上,人類命運共同體問題,絕不僅僅是政治學、國際關係學、哲學等學科領域的課題,而是幾乎涉及全部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門類,也與地球科學和空間科學、生命科學、化學等自然科學的發展有著某種關聯。這就告訴我們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學習借鑒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理論創新的方法,不僅要實現多學科交叉、融合、集群,而且要關注相關自然科學的最新發現發展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可能產生的影響,甚至需要學科創新。

三是要正本清源,廓清認識誤區。現在有關人類命運共同體問題的研究成果數以千計,觀點紛呈,良莠混雜。對於一般青年學子和初涉這一領域的學者,更是真假難辨。如有人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與其在不同場合提及的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等概念不加區分、相互等同;有人將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與「自由人聯合體」概念混為一談;有人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層面、現實層面、未來層面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有人糾結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社會屬性,等等。澄清出現的認識誤區,防止陷於新的認識誤區,是正本清源的一項基礎性工程。這就需要我們堅持用聯繫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實踐的觀點、系統的觀點看待人類命運共同體問題,堅持文獻研究與背景研究相統一、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相聯繫、專題研究與整體研究相結合的方式研究人類命運共同體,切實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深入發展。

(作者系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全面總結新中國70年建設偉大成就與寶貴經驗
《清華大學智庫大數據報告(2018)》發布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